苜蓿茎点霉对苜蓿的致病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1 02:21
苜蓿春季黑茎病的病原为苜蓿茎点霉(Phoma medicaginis),该病分布于世界各苜蓿产地,是苜蓿上常发性病害,症状有叶斑和茎秆变黑,对苜蓿产草量、种子产量和草品质影响较大。然而,现有苜蓿品种大多对此病原菌并无抗性。为阐明其致病机理,进而探究苜蓿的抗病机理,应用于抗病育种实践。本文采用便携式光合仪、荧光定量PCR仪和气质联用仪等技术方法,于接种后第228天测定了苜蓿叶片的光合生理、营养物质代谢、抗氧化系统、抗性相关基因等指标,得到如下主要结果:1.苜蓿茎点霉显著降低苜蓿的光合和碳同化作用。与对照组比较,以下指标在侵染过程中均显著降低:接种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胞间二氧化碳(Ci)在侵染初期和后期显著降低。以下指标在侵染后期显著降低:PSⅡ反应中心激发能捕获效率(Fv’/Fm’)、PSⅡ反应中心电荷分离实际量子效率(ΦPSII)、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淬灭系数(qP)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初始荧光(F0)和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和总叶绿素含量及rbcS和cab基因表达...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1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苜蓿的用途与化合物
2.1.1 用途
2.1.2 苜蓿中的化合物
2.2 苜蓿病害种类与危害
2.2.1 种类
2.2.2 危害
2.3 苜蓿春季黑茎病
2.3.0 病原菌的分类与生物学特性
2.3.1 分布与危害
2.3.2 症状与侵染循环
2.3.3 病菌致病和寄主抗病的生理生化作用
2.3.4 病原菌对动物的毒害
2.3.5 防治方法
2.4 其他病原菌对植物生理生化作用的影响
2.4.1 光合生理
2.4.2 碳水化合物代谢
2.4.3 氮代谢
2.4.4 抗性有关酶
2.4.5 代谢化合物及其途径
第三章 甘肃中部地区苜蓿病害调查、分离鉴定、苜蓿茎点霉的致病性与品种抗病性测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田间调查与标本采集
3.1.2 病原菌室内分离鉴定方法
3.1.3 苜蓿茎点霉致病性验证
3.1.4 苜蓿品种对苜蓿茎点霉的抗病性测定
3.2 结果
3.2.1 田间病害种类及发病率
3.2.2 病原菌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特征
3.2.3 苜蓿茎点霉致病性测定
3.2.4 抗病性评价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苜蓿茎点霉对苜蓿叶片光合生理及生理生化反应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病情调查
4.1.2 光合生理指标测定
4.1.3 碳水化合物及其酶测定
4.1.4 蛋白和氨基酸含量与相关酶活性测定
4.1.5 抗氧化酶活性、抗性酶活性及基因表达、脱落酸及微量元素测定
4.1.6 数据分析
4.2 结果
4.2.1 病害严重度
4.2.2 苜蓿茎点霉对光合生理的影响
4.2.3 对叶片碳水化合物及其酶的影响
4.2.4 对蛋白、氨基酸含量及相关酶的影响
4.2.5 对微量元素、抗性酶或蛋白及相关基因和脱落酸的影响
4.3 讨论
4.3.1 对光合和叶绿素荧光的作用
4.3.2 对光响应曲线的作用
4.3.3 对CO_2响应曲线的影响
4.3.4 对叶绿素和光合基因的影响
4.3.5 对可溶性糖的影响
4.3.6 对碳水化合物相关酶的影响
4.3.7 对蛋白质和氨基酸及其代谢酶的影响
4.3.8 对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4.3.9 对抗性酶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
4.3.10 对脱落酸的影响
4.3.11 对微量元素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苜蓿茎点霉对苜蓿生化代谢途径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代谢谱测定
5.1.2 显著性差异化合物的鉴别及代谢通路的建立
5.2 结果
5.2.1 春季黑茎病发病症状
5.2.2 苜蓿茎点霉对叶片中主要代谢物的影响
5.2.3 显著性差异化合物代谢通路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后续开展工作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
6.3 后续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MhRAR1和MhSGT1基因转化苹果提高轮纹病菌诱导的抗氧化酶活性[J]. 屠煦童,张仕杰,吕东,陈小云,章镇,渠慎春. 园艺学报. 2013(12)
[2]茉莉酸对苜蓿抗病性的诱导作用[J]. 徐林波,刘正坪,王海霞,杨海清,乌兰巴特尔. 中国草地学报. 2013(05)
[3]植物体内过氧化氢酶的研究进展[J]. 宋新华,赵凤云. 安徽农业科学. 2007(31)
[4]不同品种葡萄抗霜霉病特性与叶片POD、PPO活性关系的研究[J]. 房玉林,宋士任,张艳芳,何建林,陈书霞. 西北植物学报. 2007(02)
[5]紫花苜蓿的综合开发利用[J]. 薛勇. 中国农业信息. 2007(02)
[6]我国苜蓿病害研究进展[J]. 袁庆华. 植物保护. 2007(01)
[7]紫花苜蓿饲用价值及栽培技术[J]. 马金兰. 青海农技推广. 2006(04)
[8]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叶片中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J]. 张丽娟,杜金哲,杨庆凯. 华北农学报. 2006(05)
[9]枯萎病菌诱导的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与寄主抗病性的关系[J]. 史娟,李建设. 农业科学研究. 2006(03)
[10]苜蓿属植物的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概况[J]. 何春年,李展,高微微,佟建明. 中国药学杂志. 2006(08)
博士论文
[1]杧果畸形病病原遗传多样性及其与杧果互作机制研究[D]. 柳凤.广西大学 2014
[2]C1化合物影响拟南芥和烟草生长的生理基础和分子机理研究[D]. 王莎莎.昆明理工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180529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1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苜蓿的用途与化合物
2.1.1 用途
2.1.2 苜蓿中的化合物
2.2 苜蓿病害种类与危害
2.2.1 种类
2.2.2 危害
2.3 苜蓿春季黑茎病
2.3.0 病原菌的分类与生物学特性
2.3.1 分布与危害
2.3.2 症状与侵染循环
2.3.3 病菌致病和寄主抗病的生理生化作用
2.3.4 病原菌对动物的毒害
2.3.5 防治方法
2.4 其他病原菌对植物生理生化作用的影响
2.4.1 光合生理
2.4.2 碳水化合物代谢
2.4.3 氮代谢
2.4.4 抗性有关酶
2.4.5 代谢化合物及其途径
第三章 甘肃中部地区苜蓿病害调查、分离鉴定、苜蓿茎点霉的致病性与品种抗病性测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田间调查与标本采集
3.1.2 病原菌室内分离鉴定方法
3.1.3 苜蓿茎点霉致病性验证
3.1.4 苜蓿品种对苜蓿茎点霉的抗病性测定
3.2 结果
3.2.1 田间病害种类及发病率
3.2.2 病原菌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特征
3.2.3 苜蓿茎点霉致病性测定
3.2.4 抗病性评价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苜蓿茎点霉对苜蓿叶片光合生理及生理生化反应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病情调查
4.1.2 光合生理指标测定
4.1.3 碳水化合物及其酶测定
4.1.4 蛋白和氨基酸含量与相关酶活性测定
4.1.5 抗氧化酶活性、抗性酶活性及基因表达、脱落酸及微量元素测定
4.1.6 数据分析
4.2 结果
4.2.1 病害严重度
4.2.2 苜蓿茎点霉对光合生理的影响
4.2.3 对叶片碳水化合物及其酶的影响
4.2.4 对蛋白、氨基酸含量及相关酶的影响
4.2.5 对微量元素、抗性酶或蛋白及相关基因和脱落酸的影响
4.3 讨论
4.3.1 对光合和叶绿素荧光的作用
4.3.2 对光响应曲线的作用
4.3.3 对CO_2响应曲线的影响
4.3.4 对叶绿素和光合基因的影响
4.3.5 对可溶性糖的影响
4.3.6 对碳水化合物相关酶的影响
4.3.7 对蛋白质和氨基酸及其代谢酶的影响
4.3.8 对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4.3.9 对抗性酶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
4.3.10 对脱落酸的影响
4.3.11 对微量元素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苜蓿茎点霉对苜蓿生化代谢途径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代谢谱测定
5.1.2 显著性差异化合物的鉴别及代谢通路的建立
5.2 结果
5.2.1 春季黑茎病发病症状
5.2.2 苜蓿茎点霉对叶片中主要代谢物的影响
5.2.3 显著性差异化合物代谢通路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后续开展工作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
6.3 后续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MhRAR1和MhSGT1基因转化苹果提高轮纹病菌诱导的抗氧化酶活性[J]. 屠煦童,张仕杰,吕东,陈小云,章镇,渠慎春. 园艺学报. 2013(12)
[2]茉莉酸对苜蓿抗病性的诱导作用[J]. 徐林波,刘正坪,王海霞,杨海清,乌兰巴特尔. 中国草地学报. 2013(05)
[3]植物体内过氧化氢酶的研究进展[J]. 宋新华,赵凤云. 安徽农业科学. 2007(31)
[4]不同品种葡萄抗霜霉病特性与叶片POD、PPO活性关系的研究[J]. 房玉林,宋士任,张艳芳,何建林,陈书霞. 西北植物学报. 2007(02)
[5]紫花苜蓿的综合开发利用[J]. 薛勇. 中国农业信息. 2007(02)
[6]我国苜蓿病害研究进展[J]. 袁庆华. 植物保护. 2007(01)
[7]紫花苜蓿饲用价值及栽培技术[J]. 马金兰. 青海农技推广. 2006(04)
[8]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叶片中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J]. 张丽娟,杜金哲,杨庆凯. 华北农学报. 2006(05)
[9]枯萎病菌诱导的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与寄主抗病性的关系[J]. 史娟,李建设. 农业科学研究. 2006(03)
[10]苜蓿属植物的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概况[J]. 何春年,李展,高微微,佟建明. 中国药学杂志. 2006(08)
博士论文
[1]杧果畸形病病原遗传多样性及其与杧果互作机制研究[D]. 柳凤.广西大学 2014
[2]C1化合物影响拟南芥和烟草生长的生理基础和分子机理研究[D]. 王莎莎.昆明理工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1805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18052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