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孢霉菌株与虫螨腈复配后对二斑叶螨的协同防效

发布时间:2021-05-24 19:33
  为明确顶孢霉菌株与虫螨腈复配后对二斑叶螨的毒力.研究了在室内条件下顶孢霉菌株侵染二斑叶螨的最佳温湿度条件,测定了顶孢霉菌株在低值大米培养基上的产孢情况及顶孢霉菌株与虫螨腈复配后对二斑叶螨的毒力.顶孢霉菌株侵染二斑叶螨的最适条件为RH为60%,温度为24℃条件,9d的侵染率最高为51.11%,显著高于其他温湿度处理;顶孢霉孢子与0.83μg/mL虫螨腈以不同比例复配处理二斑叶螨9d后,二斑叶螨的死亡率达到78.57%以上,较单用顶孢霉孢子药效提高10%以上,较单用虫螨腈药效提高14.05%以上,致死时间最长为3.7d,较单用顶孢霉悬浮液缩短2.4d以上,较单用虫螨腈缩短0.3d以上.顶孢霉菌株与虫螨腈复配后对二斑叶螨的致死率与致死中时间均明显高于单用顶孢霉和虫螨腈的处理,说明有较好的相容性与协同增效作用. 

【文章来源】: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0,41(07)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试验方法
        1.2.1 顶孢霉扩大培养
        1.2.2 顶孢霉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1.2.3 温湿度对顶孢霉活性的影响
        1.2.4 摇瓶培养
        1.2.5 低值大米培养基的制备
        1.2.6 孢子粉收取
        1.2.7 孢子粉质量指标的检测方法
        1.2.8 孢子粉与虫螨腈复配后杀螨活性的毒力测定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环境条件下顶孢霉对二斑叶螨的侵染率
    2.2 顶孢霉固相培养基孢子的质量鉴定
    2.3 孢子粉与虫螨腈复配后的杀螨活性测定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昆虫病原真菌和捕食螨间的互作关系及二者联合应用研究进展[J]. 吴圣勇,杨清坡,徐长春,徐学农,雷仲仁.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9(01)
[2]西花蓟马高毒力虫生真菌筛选及其生防应用潜力的研究进展[J]. 葛文超,杜广祖,赵永鑫,张凌英,户艳霞,孙军伟,陈斌.  生物安全学报. 2018(04)
[3]球孢白僵菌与三种农药对萝卜蚜的协同防治效果[J]. 王峰,郑鹏飞,农向群,王广君,曹广春,张泽华.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7(06)
[4]苹果园3种害螨的种间效应研究[J]. 闫文涛,仇贵生,周玉书,张怀江,张平,刘池林,郑运城.  果树学报. 2010(05)
[5]顶孢霉(Acremonium hansfordii)Ahy1菌株加工工艺的研究[J]. 张莉,杨顺义,张新虎,沈慧敏.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07(06)
[6]二斑叶螨实验种群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 甘丽萍,张新虎.  西北农业学报. 2004(03)
[7]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乳悬剂对甘蓝上桃蚜的田间控制效果[J]. 应盛华,冯明光,许寿涛,马再波.  应用生态学报. 2003(04)
[8]二点叶螨对甲氰菊酯、氧乐果和四螨嗪抗药性的选育、衰退和恢复[J]. 沈慧敏,张新虎.  昆虫学报. 2002(03)
[9]十种常用农药与球孢白僵菌的生物学相容性[J]. 许寿涛,应盛华,冯明光.  植物保护学报. 2002(02)

硕士论文
[1]真菌杀虫剂的应用现状及其产业化研究[D]. 姚震.福建农林大学 2010
[2]顶孢霉菌株(Acremonium Hansfordii)的生物学特性和对蚜虫致病机理的研究[D]. 宋丽雯.甘肃农业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2047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2047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1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