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对二化螟性信息素结合蛋白基因功能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20 07:11
  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是由细菌和古细菌抵御外源核酸入侵时的获得性免疫机制发展而来的一项基因编辑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基因功能活体研究的一种有效方法,广泛应用于许多模式(包括果蝇、家蚕等)及非模式生物中,但在重要农业害虫中的应用很少。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是重要的钻蛀性害虫,严重为害水稻、小麦、甘蔗等作物。长期以来,二化螟防治以化学防治为主,导致害虫抗药性及化学农药残留等问题日趋严重,亟待研究和开发替代性防治技术。性信息素结合蛋白(Pheromone binding protein,PBP)是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OBP)的一个亚家族,主要功能被认为是识别并结合疏水性的性信息素分子,携带其穿过亲水性的感器淋巴液到达感受神经树突膜表面的受体,因而在性信息素感受中起重要作用,可望作为靶标开发应用于害虫的行为调控。鳞翅目昆虫通常含有多个PBP基因,不同PBP在功能上是否分化?它们在性信息素感受中的作用大小有无差异?对此,尽管有不少间接的研究推测,但由于技术的限制,很少有活体功能研究的直接证据。本文以二... 

【文章来源】: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对二化螟性信息素结合蛋白基因功能的研究


图1-2?CRISPR获得新间隔序列示意图(方锐等,2013)??Figure?1-2?New?spcaccr?of?CRISPK?acquisition?(Fanji;?et?al.,?2013)??3??

示意图,外源质粒,链球菌,噬菌体


PAM序列激活,经sgRNA介导,Cas9蛋白可定位革E标位点并对祀标位点DNA进行??切害I】,形成DSBs,激发DNA自身的NHEJ修复机制(Maruyama?et?al.,2015),在DNA??自我修复过程中易发生错配,导致碱基的插入或缺失,使靶标位点发生突变(图1-3)。??另外,宿主CRISPR基因座因含有宿主自身基因组的间隔序列,从而避免了被??sgRNA/Cas9复合体定位并切割,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Marraffini?&?Sontheimer,??2010a)。??tr〇4?rH\?\?c?i9?(?H?-?2l:sn2?*?!?W?Y?(?KIS/?/<??第_?I?丨___?I:??J?L—?|下向里复T列??阶段?|??Step?1?,ratrRNA?J7??fH_列?I??J?*??Prc-trRNA?|??一??、一-?^?、一??(as9^|??第一?|?RNsmtHI??阶段?\?;?JD??Step?2??M受的硃箱或哦料丨)N/\?????iiiuiiuiiiiiiiiiiiiimi??第三?.?/??阶段????'?'??llUCUIIIItUIUIIUII??Step?3??图1-3产脓链球菌CRISPR/Cas9干扰噬菌体或外源质粒入侵示意图(方锐,2013)??Figure?1-3?Schematic?of?CRISPR/Cas9?mediated?DNA?double-strand?break?(Fang?et?al.

嗅觉,昆虫嗅觉,鞘原,树突


每个感器主要由銷原细胞(Thecogen?cell)、膜原细胞(Tormogen?cell)、毛原细??胞(Trichogen?cell)和感觉细胞(Sensory?cell)构成(Steinbrecht,?1997),感器包裹并??起到保护嗅觉神经元的作用(Zacharuk,2003)(图1-5)。嗅觉感器外部形态如毛发状??或刺状,其表面气孔密布,性信息素或植物挥发物等气味分子通过感器表面的气孔进??入到感器内部的水溶性感器淋巴液(Sensillum?lymph)中。一般来说,每个昆虫嗅觉??感器含有1-4个嗅觉神经元,每个嗅觉神经元具有高度发达的树突(dendrite)和轴突??(axon),位于树突膜上的嗅觉受体特异性结合性信息素或其他气味物质,将信号传??递至轴突,再由轴突传递至触角神经叶(Antennal?lobe,?AL)并加工信号,然后在脑??中将嗅觉与其他感觉形式进行整合,最后将嗅觉信号转化为行为指令(Jacquinjoly?&??Merlin,?2004)。??/fj??▲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二化螟人工饲养技术[J]. 李波,韩兰芝,彭于发.  应用昆虫学报. 2015(02)
[2]CRISPR/Cas9介导的基因组定点编辑技术[J]. 方锐,畅飞,孙照霖,李宁,孟庆勇.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13(08)
[3]斜纹夜蛾信息素结合蛋白3基因的分子鉴定及进化分析[J]. 杨芳,贺鹏,董双林.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0(05)
[4]二化螟的采集与室内饲养方法[J]. 郑福山,强承魁,董红霞,沈媛.  安徽农业科学. 2009(17)
[5]稻田飞虱灾变与环境调控[J]. 程家安,朱金良,祝增荣,章连观.  环境昆虫学报. 2008(02)
[6]杀虫剂不同处理对二化螟为害、防治效果及水稻产量的影响[J]. 漆国武,程国金,侯茂林.  昆虫知识. 2008(01)
[7]单双季稻混栽区二化螟种群演变规律与成因分析[J]. 陈克松,方学县,汪恩国,朱贤正.  浙江农业科学. 2007(04)
[8]二化螟抗性机理研究进展[J]. 李晓涛,黄青春,唐振华.  世界农药. 2006(03)
[9]水稻二化螟的交配行为[J]. 焦晓国,宣维健,盛承发.  生态学报. 2006(04)
[10]二化螟危害上升原因与防治策略[J]. 石会田,张胜来,黄孟龙.  作物研究. 2005(02)



本文编号:32387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2387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6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