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茶尺蠖和茶尺蠖性信息素鉴定及相关化学生态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29 21:03
  茶树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灰茶尺蠖和茶尺蠖作为我国茶区最重要且形态极为相似的两种尺蠖近缘种,以啃食嫩叶为生,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和质量,给茶叶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性信息素防控技术是防治蛾类害虫的理想方式,因此本论文对灰茶尺蠖和茶尺蠖性信息素进行鉴定,并对性信息素应用技术和种间求偶通讯的隔离机制等相关化学生态学问题进行了研究。1.利用分子鉴定技术对我国不同茶区的灰茶尺蠖/茶尺蠖样品进行准确鉴定,基本明确江苏无锡和苏州地区为茶尺蠖种群分布区域;苏浙皖交界的镇江、宣城和杭州地区是茶尺蠖和灰茶尺蠖种群的混发区;除了以上几个地区外,我国茶区的其它样品采集区域均为灰茶尺蠖种群分布区域。2.对灰茶尺蠖和茶尺蠖羽化雌雄比例、求偶节律和行为、交配时间及持续时间等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明确了灰茶尺蠖和茶尺蠖性信息素的最佳提取时间和性信息素生物活性测定的最佳时期。3.通过GC-EAD和GC-MS分析,鉴定出灰茶尺蠖的性信息素成分为顺-3,6,9-十八碳三烯(Z3,Z6,Z9-18:H)和顺-3,9-环氧-6,7-十八碳二烯(Z3,epo6,Z9-18:H)。定量分析结果显示,Z3,Z6,Z9-18:H和Z3...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10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灰茶尺蠖和茶尺蠖性信息素鉴定及相关化学生态学研究


鳞翅目昆虫性信息素的典型化学结构(AndoandYamakawa,2011)

昆虫信息素,风洞,昆虫,复果


5图 1.2 触角电位仪装置示意图(转载自昆虫触角电位仪使用说明)Fig.1.2 Schematic diagram of electroantennogram洞技术技术是研究昆虫信息素和植物挥发物常用的技术之一。由于田间环境因子复果与田间实际应用结果并不能保证完全一致。风洞技术可以在室内简单模拟室内研究结果和田间应用的一个中间过渡,常用于测定昆虫信息素或植物挥控昆虫行为。风洞测试成败的关键在于掌握好光照、温度、湿度等因子,因控制系统、温度控制装置、湿度控制装置、空气净化装置风力调节装置以及信息素化合物活性测定时,将味源置于风洞上风口处,让气流携带气味物质昆虫,观察昆虫的反应。风洞生物测定时主要观察两种行为反应,分别为昆源接触。

示意图,风洞结构,日本,示意图


图 1.3 风洞结构示意图(日本筑波大学 Yooichi Kainoh 教授提供)Fig.1.3 Schematic diagram of wind tunnel structure (Supplied by professor Yooichi Kainoh, Tsukuba University )1.2.2.4 田间诱捕检验昆虫性信息素鉴定是否成功,最为重要和可靠的证据就是田间成功诱捕到同种异性昆虫。根据室内触角电位反应和风洞等测试结果得出的配方,将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溶解于溶剂后,添加到合适的缓释载体中形成诱芯。田间诱捕时,根据目标害虫的行为特性选择合适的诱捕器,诱捕器内安装配制好的诱芯,选择目标害虫发生的区域进行诱捕。每个诱捕器间距一般不小于 10 米,间隔固定时间进行调查。1.2.3 性信息素鉴定方法1.2.3.1 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技术 (GC-EAD)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技术 (Gas chromatography–electroantennographic detection, GC-EAD)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亚洲型舞毒蛾的羽化和生殖行为节律[J]. 薛羿,姜礅,姜虹,杨丽娜,严善春.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7(05)
[2]浙江茶尺蠖地理种群已分化成为不同种[J]. 席羽,殷坤山,唐美君,肖强.  昆虫学报. 2014(09)
[3]竹织叶野螟成虫求偶行为及其雌蛾性信息素分泌腺超微结构[J]. 刘曼,杨茂发,徐思远,姚松林.  昆虫学报. 2014(08)
[4]我国华东地区两种茶尺蛾的形态和分子鉴定[J]. 姜楠,刘淑仙,薛大勇,唐美君,肖强,韩红香.  应用昆虫学报. 2014(04)
[5]杨小舟蛾的羽化和生殖行为节律[J]. 陈琳,王广利,魏洪义.  应用生态学报. 2014(08)
[6]六星黑点豹蠹蛾求偶行为与性信息素产生和释放的时辰节律[J]. 刘金龙,荆小院,杨美红,宗世祥,骆有庆,范丽华,刘红霞,张金桐.  生态学报. 2013(04)
[7]梨小食心虫成虫行为节律研究[J]. 张国辉,仵均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12)
[8]槐庶尺蛾性信息素腺体EAG活性成分绝对构型的鉴定(英文)[J]. 孔祥波,王鸿斌,张真.  昆虫学报. 2012(02)
[9]沙柳木蠹蛾性行为及其性信息素滴度的动态节律(英文)[J]. 荆小院,张金桐,骆有庆,柳培华,宗世祥,刘金龙,杨美红.  昆虫学报. 2010(03)
[10]GC×GC/TOFMS技术在皮暗斑螟性信息素研究中的应用[J]. 温秀军,孙朝辉,KALINOVA Blanka,JIRO Pavel,刘满光.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9(02)

博士论文
[1]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性信息素的提取鉴定及应用研究[D]. 张涛.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2]茶尺蠖性信息素的提取、鉴定及相关生物学研究[D]. 杨云秋.安徽农业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2571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2571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32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