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株球孢白僵菌对草地贪夜蛾的毒力比较

发布时间:2021-06-30 22:43
  为筛选有效防治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微生物制剂,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法测定从北京市、浙江省和海南省土壤样品中分离获得的3株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菌株bbbj、bbzj和bbhn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毒力,并比较这3株菌株的产孢情况和合成白僵菌素的能力。结果显示,分离自北京市的菌株bbbj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毒力最强,LC50为3.37×105个孢子/mL;其次为浙江省的菌株bbzj,毒力略逊于菌株bbbj;海南省的菌株bbhn毒力最弱,其在试验最高浓度108个孢子/mL处理7 d后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致死率低于50%。菌株bbbj的产孢量远高于另外2株菌株,并且其菌丝结构上着生大量芽生孢子簇,而且菌株bbbj菌体中的白僵菌素含量最高,培养5 d后,分别为菌株bbzj和bbhn的40.08倍和65.85倍。虽然补充白僵菌素可以提高菌株bbhn的毒力,但是草地贪夜蛾幼虫对白僵菌素敏感度不高。表明球孢白僵菌菌株bbbj对草地贪夜蛾幼虫有较高的毒杀活性,具有作为草地贪夜蛾生防菌株的潜力。 

【文章来源】:植物保护学报. 2020,47(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三株球孢白僵菌对草地贪夜蛾的毒力比较


3株球孢白僵菌的产孢结构和产孢量

白僵菌,菌株,菌体


经甲醇萃取12 h之后,利用高压液相Agilent1100系统检测甲醇中溶解的白僵菌素,结果显示,白僵菌素的保留时间为5.77 min(图2-A)。3株球孢白僵菌菌体增长量不同,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菌株bbbj的干重呈上升趋势,菌株bbzj和bbhn的菌体干重先升后降(图2-B)。在第15天时,菌株bbbj的菌体干重达到4.32 g,分别是菌株bbzj和bbhn的2.20倍和3.45倍(图2-B)。经过计算分析,结果发现菌株bbbj的白僵菌素含量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第5天最高,达1 663.93μg/g菌体,第15天最低,为493.44μg/g菌体(图2-C)。而且菌株bbbj菌体中白僵菌素的含量在第5、10和15天均显著高于菌株bbzj和bbhn,其中在第5天菌株bbbj的白僵菌素含量分别是菌株bbzj和bbhn的40.08倍和65.85倍(图2-C);第15天分别是菌株bbzj和bbhn的5.54倍和5.27倍(图2-C)。2.4 菌株培养基上清液对草地贪夜蛾的毒杀活性

曲线,夜蛾,白僵菌,草地


球孢白僵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昆虫病原真菌,已广泛应用于害虫防治中,在草地贪夜蛾的防治中也有相关报道(Akutse et al.,2019;Cruz-Avalos et al.,2019)。其中不乏对草地贪夜蛾具有高毒力的球孢白僵菌菌株,Cruz-Avalos et al.(2019)报道菌株Bb9对草地贪夜蛾初孵幼虫的LC50为1.6×104个孢子/mL,本研究中测定了分离自不同地区的3株球孢白僵菌对3龄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毒杀效果,效果最好的是由北京市土壤中分离得到的菌株bbbj,LC50为3.37×105个孢子/mL;分离自浙江省的菌株bbzj次之;而分离自海南省的菌株bbhn在高浓度处理下,处理7 d后死亡率仍没有达到50%。以上结果证明菌株之间存在明显的毒力差异。图4 草地贪夜蛾在白僵菌素与球孢白僵菌处理下的生存曲线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19年我国草地贪夜蛾扩散为害规律观测[J]. 姜玉英,刘杰,谢茂昌,李亚红,杨俊杰,张曼丽,邱坤.  植物保护. 2019(06)
[2]15种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卵的毒力测定[J]. 林玉英,金涛,马光昌,温海波,向凯萍,彭正强,易克贤.  植物保护. 2020(01)
[3]3种人工饲料对草地贪夜蛾生长发育及繁殖力的影响[J]. 李子园,戴钎萱,邝昭琅,梁铭荣,王磊,陆永跃,陈科伟.  环境昆虫学报. 2019(06)
[4]草地贪夜蛾莱氏绿僵菌的分离鉴定[J]. 郑亚强,胡惠芬,付玉飞,金新华,张栩,杨宝云,张志红,黄明亮,李永川,陈斌,李正跃.  植物保护. 2019(05)
[5]东亚小花蝽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捕食效应[J]. 赵雪晴,刘莹,石旺鹏,李向永,王燕,尹艳琼,张红梅,陈福寿,张红艳,刘小钢,谌爱东.  植物保护. 2019(05)
[6]5种杀虫剂超低容量液剂对玉米田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J]. 刘妤玲,张永生,张生,王芹芹,芮昌辉.  植物保护. 2019(05)
[7]云南省江城县首次发现迁入我国西南地区的草地贪夜蛾[J]. 杨学礼,刘永昌,罗茗钟,李依,王文辉,万飞,姜虹.  云南农业. 2019(01)
[8]绿僵菌在土壤中宿存的数量及产孢量变化研究[J]. 程子路,郭立佳,黄俊生.  中国农学通报. 2008(07)



本文编号:32586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2586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0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