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地区两种网蝽科害虫的EPG取食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2 09:00
华南冠网蝽(Stephanitis(Stephanitis)laudata Drake et Poor)及杜鹃冠网蝽(Stephanitis pyriodes Scott)均是常见的网蝽科害虫。本人先后进行了以下试验研究,为更有效的防治这两种害虫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先是采用游离氨基酸的提取试验、蒽酮法及考马斯亮兰G—250法对杜鹃新老叶片中三种营养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及显著性差异评定,结果发现24-25℃下新老叶片中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环境温度为30℃下新老叶片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可溶性糖含量却出现显著性差异;且在30℃下,老叶中可溶性糖含量迅速升高。本文又利用EPG技术对华南冠网蝽及杜鹃冠网蝽的取食行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两种网蝽科害虫除了几种少见的特殊波形有差异之外,其他主要波形大致相同,其中np波、A波、G波、E1波、E2波与杜鹃冠网蝽的波形特征极为相似,生物学意义也一样;对这两种昆虫的EPG参数统计分析,发现寄主植物(杜鹃花及樟树)新叶及老叶中对对应的害虫(杜鹃...
【文章来源】: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形态特征:华南冠网蝽(左);杜鹃冠网蝽(右)
末发展并逐渐成熟起来的[37~41]。刚开始,EPG 技术绝大部分还是用于简单的昆、取食行为研究,后来用来深入研究刺吸式口器昆虫如何选择寄主植物、昆虫机制传播病毒、寄主植物在抗虫方面的强弱等研究以及测定一些内吸性农药的,这些方面的研究不断扩展着行为生态学领域,成为昆虫生理学研究的热点,提供可靠的方法论基础和科学研究基础[42~43]。尤其是对于抗虫机制复杂的昆虫植物间的取食及抗性关系,利用 EPG 技术作为寄主植物抗虫性研究的辅助性鉴,既快速又简捷,对于科学合理防治害虫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从中选出抗性并用来大量繁殖种植,避免滥用化学农药,降低农药残留,保持平衡的生态环农民的经济收入[44]。当前,在粮食作物如水稻、玉米及豆类等关系人们日常温方面的作物还是侧重利用 EPG 技术研究寄主与昆虫的关系,而在经济作物、观物等方面的研究甚少,尤其在作为市树市花的旅游城市—长沙市,利用 EPG 技究华南冠网蝽及杜鹃冠网蝽这两种害虫的取食特征并提出防治方案具有重要意值。
植物自然生长必然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就包括温度因子,在植物叶片生新叶到老叶的成熟过程中,其营养成分含量也会随之而存在差异。由图 3 可以,从 24℃至 30℃,新叶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减少较多,主要有所增加的是可溶性糖,保持不变的是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而由图 4 可以看出,老叶中游离氨基酸含量较大,幅度达 55%,结合表 4 和表 5 中数据发现,显著变化的有每 100 克试验杜叶中可溶性糖升高约 0.122 克,还有可溶性蛋白质的百分比含量,随生长环境中的升高,老叶中蛋白质含量上升较快,由 24℃的 0.017%升高至 0.310%。从不少的文献中发现,关于樟树叶片营养成分的研究早有报道,如黄绍辉等人曾提出樟条顶端的新叶中可溶性蛋白质随温度的降低而升高实验论据[65]。由此可见,温度响植物叶片营养成分含量变化的重要因子,同时,密度也是影响叶片营养成分含化的因素[66]。这为进一步分析杜鹃冠网蝽及华南冠网蝽对寄主植物新老叶片进行的 EPG 取食差异奠定了基础,有利于更准确科学的分析这两种害虫的危害取食,为樟树及杜鹃的季节管理提供参考,为更加合理有效的防治网蝽科害虫提供了可参考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4种杜鹃幼苗高温胁迫下蛋白表达差异[J]. 耿兴敏,杨秋玉,郑福超,王良桂,解玮佳. 分子植物育种. 2016(06)
[2]冬春季节气温变化与樟树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关联分析[J]. 黄绍辉,刘艳,王静静,周雪茹.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4)
[3]密度对樟树幼苗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J]. 朱仕明,肖玲玲,张越,董喜光,薛立. 湖南林业科技. 2015(03)
[4]樟树虫害及其防治研究进展[J]. 冯皓,钟慧霞,单体江,王伟,王军. 山东林业科技. 2015(02)
[5]叶面喷施6-BA对高温胁迫下甜椒幼苗生长和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J]. 刘凯歌,朱月林,郝婷,宋云鹏,龚繁荣. 西北植物学报. 2014(12)
[6]杜鹃冠网蝽危害与雌雄成虫鉴别[J]. 罗晶,茅裕婷,朱雪娇,徐正春,孙朝辉. 河北林业科技. 2014(03)
[7]恩施市城区樟树主要病虫害的研究[J]. 彭琼,卢宗荣,何传统,符龙清. 湖北林业科技. 2014(02)
[8]樟树常见病虫害的为害特征及防治方法[J]. 姜秀芹. 农业灾害研究. 2014(01)
[9]江西樟树害虫的发生、危害特点与IPM策略[J]. 王勇,曾菊平. 生物灾害科学. 2013(03)
[10]刺吸电位技术在植食性盲蝽取食行为研究中的应用[J]. 赵旭辉,门兴元,周成刚. 山东农业科学. 2013(07)
博士论文
[1]杜鹃花品种资源多样性研究及品种分类体系构建[D]. 周泓.浙江大学 2012
[2]杜鹃黄酮类化合物活性成分的动态变化及诱导子对其含量和相关酶活性影响的研究[D]. 张梅.福建农林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杜鹃冠网蝽生物学特性研究[D]. 黄昊.湖南农业大学 2014
[2]樟树叶化学成分的研究[D]. 王智慧.安徽农业大学 2013
[3]EMS诱变南高丛越橘(Vaccinium L.)及抗旱变异体的筛选[D]. 张敏.西南大学 2011
[4]两种杜鹃花的土壤干旱胁迫研究[D]. 李娟.贵州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260164
【文章来源】: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形态特征:华南冠网蝽(左);杜鹃冠网蝽(右)
末发展并逐渐成熟起来的[37~41]。刚开始,EPG 技术绝大部分还是用于简单的昆、取食行为研究,后来用来深入研究刺吸式口器昆虫如何选择寄主植物、昆虫机制传播病毒、寄主植物在抗虫方面的强弱等研究以及测定一些内吸性农药的,这些方面的研究不断扩展着行为生态学领域,成为昆虫生理学研究的热点,提供可靠的方法论基础和科学研究基础[42~43]。尤其是对于抗虫机制复杂的昆虫植物间的取食及抗性关系,利用 EPG 技术作为寄主植物抗虫性研究的辅助性鉴,既快速又简捷,对于科学合理防治害虫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从中选出抗性并用来大量繁殖种植,避免滥用化学农药,降低农药残留,保持平衡的生态环农民的经济收入[44]。当前,在粮食作物如水稻、玉米及豆类等关系人们日常温方面的作物还是侧重利用 EPG 技术研究寄主与昆虫的关系,而在经济作物、观物等方面的研究甚少,尤其在作为市树市花的旅游城市—长沙市,利用 EPG 技究华南冠网蝽及杜鹃冠网蝽这两种害虫的取食特征并提出防治方案具有重要意值。
植物自然生长必然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就包括温度因子,在植物叶片生新叶到老叶的成熟过程中,其营养成分含量也会随之而存在差异。由图 3 可以,从 24℃至 30℃,新叶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减少较多,主要有所增加的是可溶性糖,保持不变的是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而由图 4 可以看出,老叶中游离氨基酸含量较大,幅度达 55%,结合表 4 和表 5 中数据发现,显著变化的有每 100 克试验杜叶中可溶性糖升高约 0.122 克,还有可溶性蛋白质的百分比含量,随生长环境中的升高,老叶中蛋白质含量上升较快,由 24℃的 0.017%升高至 0.310%。从不少的文献中发现,关于樟树叶片营养成分的研究早有报道,如黄绍辉等人曾提出樟条顶端的新叶中可溶性蛋白质随温度的降低而升高实验论据[65]。由此可见,温度响植物叶片营养成分含量变化的重要因子,同时,密度也是影响叶片营养成分含化的因素[66]。这为进一步分析杜鹃冠网蝽及华南冠网蝽对寄主植物新老叶片进行的 EPG 取食差异奠定了基础,有利于更准确科学的分析这两种害虫的危害取食,为樟树及杜鹃的季节管理提供参考,为更加合理有效的防治网蝽科害虫提供了可参考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4种杜鹃幼苗高温胁迫下蛋白表达差异[J]. 耿兴敏,杨秋玉,郑福超,王良桂,解玮佳. 分子植物育种. 2016(06)
[2]冬春季节气温变化与樟树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关联分析[J]. 黄绍辉,刘艳,王静静,周雪茹.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4)
[3]密度对樟树幼苗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J]. 朱仕明,肖玲玲,张越,董喜光,薛立. 湖南林业科技. 2015(03)
[4]樟树虫害及其防治研究进展[J]. 冯皓,钟慧霞,单体江,王伟,王军. 山东林业科技. 2015(02)
[5]叶面喷施6-BA对高温胁迫下甜椒幼苗生长和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J]. 刘凯歌,朱月林,郝婷,宋云鹏,龚繁荣. 西北植物学报. 2014(12)
[6]杜鹃冠网蝽危害与雌雄成虫鉴别[J]. 罗晶,茅裕婷,朱雪娇,徐正春,孙朝辉. 河北林业科技. 2014(03)
[7]恩施市城区樟树主要病虫害的研究[J]. 彭琼,卢宗荣,何传统,符龙清. 湖北林业科技. 2014(02)
[8]樟树常见病虫害的为害特征及防治方法[J]. 姜秀芹. 农业灾害研究. 2014(01)
[9]江西樟树害虫的发生、危害特点与IPM策略[J]. 王勇,曾菊平. 生物灾害科学. 2013(03)
[10]刺吸电位技术在植食性盲蝽取食行为研究中的应用[J]. 赵旭辉,门兴元,周成刚. 山东农业科学. 2013(07)
博士论文
[1]杜鹃花品种资源多样性研究及品种分类体系构建[D]. 周泓.浙江大学 2012
[2]杜鹃黄酮类化合物活性成分的动态变化及诱导子对其含量和相关酶活性影响的研究[D]. 张梅.福建农林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杜鹃冠网蝽生物学特性研究[D]. 黄昊.湖南农业大学 2014
[2]樟树叶化学成分的研究[D]. 王智慧.安徽农业大学 2013
[3]EMS诱变南高丛越橘(Vaccinium L.)及抗旱变异体的筛选[D]. 张敏.西南大学 2011
[4]两种杜鹃花的土壤干旱胁迫研究[D]. 李娟.贵州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2601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26016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