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C催化双甘膦氧化合成草甘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7 12:03
草甘膦(PMG)是一种高效、低毒的灭生性有机磷除草剂,因其生物可降解、对环境危害作用小而成为世界上产量最大,应用最广的农药品种。亚氨基二乙酸法(IDA法)在经济效益好的同时工艺过程简单、绿色,成为发展的趋势,该法中双甘膦催化氧化生成草甘膦最为关键。双甘膦氧化副产等摩尔甲醛,连续化生产套用母液时,甲醛的累积会使副反应增加,草甘膦收率降低。使用Pt/C催化剂,在催化双甘膦氧化合成草甘膦的同时催化甲醛氧化,在去除甲醛、提高母液循环套用效率、减少废水处理的同时提高反应收率。本文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活性炭活化改性条件对所制备Pt/C催化剂的活性及甲醛去除率的影响,结合TEM、BET和XRD等表征方法及反应考评确定较优的活性炭活化改性条件为:活化改性温度1050℃、压力0.8 MPa、时间2.5 h、m(NaHCO3)/m(NH4HCO3)为1:1。使用该条件制备的Pt/C催化剂在反应到达终点时,草甘膦收率98.5%,反应液中甲醛浓度为0.0145 mol/L,甲醛去除率达91.0%以上。使用上述条件制备的Pt/C催化剂,考察各因素对双甘膦催化氧化合成草甘膦反应的影响,得到优选反应工艺条件为:反应温...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草甘麟结构式Figure1.1StruchueofPMG
Riley等[6()]人首先对锰、钒、钴等过渡金属盐在氧气条件下催化氧化双甘膦??的反应进行了大量研究,通过多种测量手段探索了钒、钴催化剂作用机理,钒盐??(VOS04)的催化氧化机理模型如图1.2所示。??美国Dow在专利CN16I8I21A11231中最先提出了图1.3所示的反应网络,并??对双甘膦氧化生成草甘膦,进一步氧化生成氨甲基磷酸进行了深入分析。??HAPA广—上?八广??V-CO.H?+〇2?H?+〇2?H??(PM1DA)?(PMG)?(AMPA)??kj叫〇?、叫0??+HCOOH?'?+HCOOH??Hp^P^^'COp—??%03?八,4??CH3?CH3??(MePMG)?(MAMPA)??图1.3活性炭催化氧化双甘膦反应网络??Figure?1.3?Catalytic?oxidation?reaction?network?of?PMIDA?by?activated?carbon??19??
带有活性基团的活性炭具有很强的吸电子作用,吸附PM1DA后N-C上C的一??个电子被夺走,脱羧形成N-亚曱基PMG中间体,中间体N-C键上发生电子转??移,接下来继续与氢氧自由基结合生成PMG和甲醛,具体过程如图1.4所示。??HOOC)八?HOOC-^+?.??N?P03H,?+?1/202???NCH2?+C〇2?+?OH??HOOC-^?'?H203P—^??八?A?.?HOOC?飞?+??HOOC?N?PO,H2?-???〇H?+?N=CH2??H? ̄?H2〇3P—/??图1.4活性炭催化氧化双甘膦反应机理??Figure?1.4?Catalytic?oxidation?mechanistic?of?PMIDA?by?activated?carbon??1.6.2双甘膦催化氧化反应动力学研究??Riley等_人以V0S04为催化剂,在温度70-80°C,氧气压力0.34-8.27?MPa??条件下进行低浓度双甘膦催化氧化合成草甘膦的反应动力学研究。在均相催化体??系作用下,Riley等研究得出压力低于2.07?MPa时,反应对氧气的级数为一级,??随着氧气压力增加,反应对氧气的级数小于一级,但是草甘膦的选择性增加。研??究得到1.72?MPa下反应活化能为109.25?kJ/mol,?6.89?MPa下反应活化能为80.37??kJ/mol〇??美国Dow在专利CN1618121A+[123],以活性炭为催化剂,在固定床反应器??中研究低浓度双甘膦氧气氧化反应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草甘膦市场及国际贸易分析[J]. 杨斌. 农药市场信息. 2017(23)
[2]Pt/C催化氧化甲醛和甲酸反应动力学研究[J]. 尹红,周凯,袁慎峰,陈志荣.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2017(04)
[3]预处理对钯炭催化剂及其在肉桂醛加氢中性能的影响[J]. 崔雪,曾利辉,张之翔. 工业催化. 2017(08)
[4]数据分析草甘膦行业发展态势[J]. 段又生,邵姗姗,罗艳. 中国农药. 2016(10)
[5]Pt/C催化剂制备及CO催化氧化性能研究[J]. 位秋锦,洪雪松,底兰波. 低温与特气. 2016(03)
[6]草甘膦的毒性研究[J]. 潘丽萍,张锋,朱宝立.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16(02)
[7]玉米芯活性炭改性及其对CO2吸附性能[J]. 杜涛,房鑫,刘丽影,张胜东.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9)
[8]草甘膦母液套用评价及其热学性能分析[J]. 陈锐,方红新,赵广福,韦永飞,强金凤,黄永升. 农药. 2015(09)
[9]活性炭改性对双酚A的吸附研究[J]. 黎艳容,谭超雄,梁继业,张燕厚. 山东化工. 2015(12)
[10]从大数据分析透视全球草甘膦市场——全球草甘膦市场研究及出口市场分析(二)[J]. 杨斌. 农药市场信息. 2015(04)
博士论文
[1]双甘膦催化氧化制草甘膦过程研究[D]. 周曙光.华东理工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改性颗粒活性炭催化氧化双甘膦合成草甘膦工艺研究[D]. 张倩倩.浙江大学 2016
[2]活性炭催化双甘膦氧化过程的动力学研究[D]. 龚苏蒙.浙江工业大学 2016
[3]空气(氧气)催化氧化合成草甘膦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陈丹.北京化工大学 2013
[4]吸附分离双甘膦废水[D]. 张意.湘潭大学 2013
[5]双甘膦催化氧化过程动力学的研究[D]. 周捷.浙江工业大学 2013
[6]双甘膦连续氧化过程的研究与开发[D]. 徐华珍.浙江工业大学 2011
[7]草甘膦及其铵盐制备新工艺[D]. 徐晓辉.湘潭大学 2010
[8]催化氧化法合成草甘膦研究[D]. 王冲.浙江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288142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草甘麟结构式Figure1.1StruchueofPMG
Riley等[6()]人首先对锰、钒、钴等过渡金属盐在氧气条件下催化氧化双甘膦??的反应进行了大量研究,通过多种测量手段探索了钒、钴催化剂作用机理,钒盐??(VOS04)的催化氧化机理模型如图1.2所示。??美国Dow在专利CN16I8I21A11231中最先提出了图1.3所示的反应网络,并??对双甘膦氧化生成草甘膦,进一步氧化生成氨甲基磷酸进行了深入分析。??HAPA广—上?八广??V-CO.H?+〇2?H?+〇2?H??(PM1DA)?(PMG)?(AMPA)??kj叫〇?、叫0??+HCOOH?'?+HCOOH??Hp^P^^'COp—??%03?八,4??CH3?CH3??(MePMG)?(MAMPA)??图1.3活性炭催化氧化双甘膦反应网络??Figure?1.3?Catalytic?oxidation?reaction?network?of?PMIDA?by?activated?carbon??19??
带有活性基团的活性炭具有很强的吸电子作用,吸附PM1DA后N-C上C的一??个电子被夺走,脱羧形成N-亚曱基PMG中间体,中间体N-C键上发生电子转??移,接下来继续与氢氧自由基结合生成PMG和甲醛,具体过程如图1.4所示。??HOOC)八?HOOC-^+?.??N?P03H,?+?1/202???NCH2?+C〇2?+?OH??HOOC-^?'?H203P—^??八?A?.?HOOC?飞?+??HOOC?N?PO,H2?-???〇H?+?N=CH2??H? ̄?H2〇3P—/??图1.4活性炭催化氧化双甘膦反应机理??Figure?1.4?Catalytic?oxidation?mechanistic?of?PMIDA?by?activated?carbon??1.6.2双甘膦催化氧化反应动力学研究??Riley等_人以V0S04为催化剂,在温度70-80°C,氧气压力0.34-8.27?MPa??条件下进行低浓度双甘膦催化氧化合成草甘膦的反应动力学研究。在均相催化体??系作用下,Riley等研究得出压力低于2.07?MPa时,反应对氧气的级数为一级,??随着氧气压力增加,反应对氧气的级数小于一级,但是草甘膦的选择性增加。研??究得到1.72?MPa下反应活化能为109.25?kJ/mol,?6.89?MPa下反应活化能为80.37??kJ/mol〇??美国Dow在专利CN1618121A+[123],以活性炭为催化剂,在固定床反应器??中研究低浓度双甘膦氧气氧化反应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草甘膦市场及国际贸易分析[J]. 杨斌. 农药市场信息. 2017(23)
[2]Pt/C催化氧化甲醛和甲酸反应动力学研究[J]. 尹红,周凯,袁慎峰,陈志荣.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2017(04)
[3]预处理对钯炭催化剂及其在肉桂醛加氢中性能的影响[J]. 崔雪,曾利辉,张之翔. 工业催化. 2017(08)
[4]数据分析草甘膦行业发展态势[J]. 段又生,邵姗姗,罗艳. 中国农药. 2016(10)
[5]Pt/C催化剂制备及CO催化氧化性能研究[J]. 位秋锦,洪雪松,底兰波. 低温与特气. 2016(03)
[6]草甘膦的毒性研究[J]. 潘丽萍,张锋,朱宝立.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16(02)
[7]玉米芯活性炭改性及其对CO2吸附性能[J]. 杜涛,房鑫,刘丽影,张胜东.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9)
[8]草甘膦母液套用评价及其热学性能分析[J]. 陈锐,方红新,赵广福,韦永飞,强金凤,黄永升. 农药. 2015(09)
[9]活性炭改性对双酚A的吸附研究[J]. 黎艳容,谭超雄,梁继业,张燕厚. 山东化工. 2015(12)
[10]从大数据分析透视全球草甘膦市场——全球草甘膦市场研究及出口市场分析(二)[J]. 杨斌. 农药市场信息. 2015(04)
博士论文
[1]双甘膦催化氧化制草甘膦过程研究[D]. 周曙光.华东理工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改性颗粒活性炭催化氧化双甘膦合成草甘膦工艺研究[D]. 张倩倩.浙江大学 2016
[2]活性炭催化双甘膦氧化过程的动力学研究[D]. 龚苏蒙.浙江工业大学 2016
[3]空气(氧气)催化氧化合成草甘膦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陈丹.北京化工大学 2013
[4]吸附分离双甘膦废水[D]. 张意.湘潭大学 2013
[5]双甘膦催化氧化过程动力学的研究[D]. 周捷.浙江工业大学 2013
[6]双甘膦连续氧化过程的研究与开发[D]. 徐华珍.浙江工业大学 2011
[7]草甘膦及其铵盐制备新工艺[D]. 徐晓辉.湘潭大学 2010
[8]催化氧化法合成草甘膦研究[D]. 王冲.浙江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2881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28814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