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地栽培番茄斑萎病毒病发生流行规律调查及TSWV重要寄主植物监测
发布时间:2021-08-07 12:58
为明确云南省昆明市露地栽培条件下番茄斑萎病毒病的发生流行特征,于2014—2015年采用病害系统调查法结合病毒ELISA及RT-PCR检测方法研究露地栽培条件下由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引起的病毒病发生规律及其重要寄主种类,并研究利用防虫网隔离蓟马对番茄斑萎病毒病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番茄斑萎病毒病在露地番茄主要种植期3—10月普遍发生,番茄苗期和移栽初期是该病毒病防控的关键期,带毒种苗调运是该病毒病的主要传播途径;田间多种茄科和菊科植物是TSWV的重要中间寄主。在田间,菊科寄主植物油麦菜、莴苣、鬼针草、牛膝菊上TSWV的检出率均较高,在42.53%~81.63%之间;茄科寄主植物中辣椒上TSWV的检出率最高,为41.99%,其次为马铃薯,TSWV检出率为27.78%,在番茄上TSWV的检出率为19.02%,因此生产中应对这些TSWV重要中间寄主给予更多关注和防控。应用防虫网能有效隔离蓟马,使番茄斑萎病毒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较对照分别降低了6.44个百分点和5.31,可有效降低番茄苗期及定植期斑萎病毒病的发生。
【文章来源】:植物保护学报. 2020,47(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2014年田间感染TSWV的番茄病情指数变化趋势
TSWV不同寄主分离物的N基因RT-PCR扩增结果显示,在番茄、辣椒、油麦菜、莴苣、芹菜、马铃薯和鬼针草中均获得约750 bp的目的片段,而在牛膝菊和酸模中未扩增到目的片段。将目的片段进行克隆及测序分析,结果表明扩增片段为TSWV N基因序列,全长777 bp,将其上传GenBank,由于部分分离物间N基因核苷酸相似性为100.0%,仅获得辣椒、番茄、莴苣、油麦菜和鬼针草TSWV分离物N基因序列的登录号,分别为GM656988、GM656989、GM656990、MT345024、MT345025;不同TSWV分离物N基因核苷酸同源性在98.4%~100.0%之间,编码蛋白氨基酸同源性在99.2%~100.0%之间。根据N基因核苷酸序列用MEGA 6.0构建获得TSWV不同寄主与不同地域分离物的系统进化树,发现本研究获得的TSWV分离物在系统进化树上聚为一支,且与中国番茄分离物(GenBank登录号MG878875)聚为一支,而中国TSWV分离物则与亚洲TSWV分离物具有相同的起源,表明TSWV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没有明显的寄主分布特征(图3)。2.4 防虫网对番茄斑萎病毒病的防控作用
昆明市晋宁区可全年种植番茄,露地栽培主要种植时期为3—10月,其中第1茬种植日期在3—8月,第2茬在5—10月。2014年对2个不同定植时期的植株进行番茄斑萎病毒病调查,发现番茄植株主要症状为萎蔫、叶片黄化、顶部叶片坏死、环斑(图1-A),辣椒植株症状为顶部叶片黄化、叶片规则或不规则环斑、果实不规则黄化、同心圆环斑(图1-B),莴苣植株主要症状为顶部叶片黄化或褐色坏死、植株萎蔫死亡(图1-C)。调查结果显示,随着番茄定植时间的延长及温度的不断升高,番茄斑萎病毒病均呈逐渐加重的趋势,其中3月8日番茄定植时,移栽苗盘上未发现典型发病植株,定植后10 d首次发现病株,发病率为0.18%,病情指数为0.04,该种植期内种苗直至移栽时尚未发现典型发病植株,说明病毒病主要通过少量介体昆虫从周边杂草或其它作物寄主中传播而来,病害传播速度较慢,发病率较低。随着番茄定植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升高,番茄斑萎病毒病不断扩展,到5月6日时发病率达到6.92%,至6月19日最后1次调查时发病率为12.36%,病情指数最高为12.05。而在5月6日定植番茄种苗中已发现典型发病症状植株,之后该病害在田间呈暴发式增长,番茄植株在大田生长前40 d内病情指数变化呈对数增长,从8.99快速增长到34.93,70 d后病情指数保持稳定,最高时达到42.44(图2)。表明番茄种苗携带TSWV和田间病毒大量积累对番茄斑萎病毒病害的发生流行起着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日光温室番茄褪绿病毒病的发生规律及其与Q型烟粉虱种群动态关系[J]. 李娇娇,张秀霞,周仙红,于毅,国家进,张安盛. 植物保护学报. 2017(05)
[2]防虫网覆盖对大棚内小气候、秋番茄生长和病虫害的影响[J]. 王广印,王胜楠,陈碧华,沈军. 河南农业科学. 2016(07)
[3]贵州蔬菜病毒病主要病毒种类检测[J]. 王莉爽,陈小均,陈文,谭清群,杨学辉. 广东农业科学. 2015(20)
[4]2014年云南番茄、辣椒上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与传毒蓟马的发生特点[J]. 郑雪,陈永对,吴阔,张丽珍,苏晓霞,郑宽瑜,张洁,董家红. 南方农业学报. 2015(03)
[5]天津地区番茄病毒病发生情况调查及其毒源ELISA检测[J]. 王勇,高苇,张春祥. 天津农业科学. 2014(12)
[6]昆明番茄斑萎病毒不同分离物N基因遗传多样性分析[J]. 尹跃艳,董家红,徐兴阳,端永明,张仲凯. 西南农业学报. 2013(01)
[7]菊科入侵植物三叶鬼针草的繁殖特征及其与入侵性的关系[J]. 郝建华,刘倩倩,强胜. 植物学报. 2009(06)
[8]番茄斑萎病毒属(Tospovirus)病毒在云南的发生分布研究初报[J]. 张仲凯,丁铭,方琦,张丽珍,李婷婷,彭潞波,苏晓霞,李展. 西南农业学报. 2004(S1)
[9]四川晒烟上发现番茄斑萎病毒(TSWV)[J]. 姚革. 中国烟草. 1992(04)
[10]番茄斑萎病毒(TSWV)广州分离物生物学特性研究[J]. 许泽永,张宗义,陈金香. 植物病理学报. 1989(04)
本文编号:3327842
【文章来源】:植物保护学报. 2020,47(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2014年田间感染TSWV的番茄病情指数变化趋势
TSWV不同寄主分离物的N基因RT-PCR扩增结果显示,在番茄、辣椒、油麦菜、莴苣、芹菜、马铃薯和鬼针草中均获得约750 bp的目的片段,而在牛膝菊和酸模中未扩增到目的片段。将目的片段进行克隆及测序分析,结果表明扩增片段为TSWV N基因序列,全长777 bp,将其上传GenBank,由于部分分离物间N基因核苷酸相似性为100.0%,仅获得辣椒、番茄、莴苣、油麦菜和鬼针草TSWV分离物N基因序列的登录号,分别为GM656988、GM656989、GM656990、MT345024、MT345025;不同TSWV分离物N基因核苷酸同源性在98.4%~100.0%之间,编码蛋白氨基酸同源性在99.2%~100.0%之间。根据N基因核苷酸序列用MEGA 6.0构建获得TSWV不同寄主与不同地域分离物的系统进化树,发现本研究获得的TSWV分离物在系统进化树上聚为一支,且与中国番茄分离物(GenBank登录号MG878875)聚为一支,而中国TSWV分离物则与亚洲TSWV分离物具有相同的起源,表明TSWV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没有明显的寄主分布特征(图3)。2.4 防虫网对番茄斑萎病毒病的防控作用
昆明市晋宁区可全年种植番茄,露地栽培主要种植时期为3—10月,其中第1茬种植日期在3—8月,第2茬在5—10月。2014年对2个不同定植时期的植株进行番茄斑萎病毒病调查,发现番茄植株主要症状为萎蔫、叶片黄化、顶部叶片坏死、环斑(图1-A),辣椒植株症状为顶部叶片黄化、叶片规则或不规则环斑、果实不规则黄化、同心圆环斑(图1-B),莴苣植株主要症状为顶部叶片黄化或褐色坏死、植株萎蔫死亡(图1-C)。调查结果显示,随着番茄定植时间的延长及温度的不断升高,番茄斑萎病毒病均呈逐渐加重的趋势,其中3月8日番茄定植时,移栽苗盘上未发现典型发病植株,定植后10 d首次发现病株,发病率为0.18%,病情指数为0.04,该种植期内种苗直至移栽时尚未发现典型发病植株,说明病毒病主要通过少量介体昆虫从周边杂草或其它作物寄主中传播而来,病害传播速度较慢,发病率较低。随着番茄定植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升高,番茄斑萎病毒病不断扩展,到5月6日时发病率达到6.92%,至6月19日最后1次调查时发病率为12.36%,病情指数最高为12.05。而在5月6日定植番茄种苗中已发现典型发病症状植株,之后该病害在田间呈暴发式增长,番茄植株在大田生长前40 d内病情指数变化呈对数增长,从8.99快速增长到34.93,70 d后病情指数保持稳定,最高时达到42.44(图2)。表明番茄种苗携带TSWV和田间病毒大量积累对番茄斑萎病毒病害的发生流行起着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日光温室番茄褪绿病毒病的发生规律及其与Q型烟粉虱种群动态关系[J]. 李娇娇,张秀霞,周仙红,于毅,国家进,张安盛. 植物保护学报. 2017(05)
[2]防虫网覆盖对大棚内小气候、秋番茄生长和病虫害的影响[J]. 王广印,王胜楠,陈碧华,沈军. 河南农业科学. 2016(07)
[3]贵州蔬菜病毒病主要病毒种类检测[J]. 王莉爽,陈小均,陈文,谭清群,杨学辉. 广东农业科学. 2015(20)
[4]2014年云南番茄、辣椒上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与传毒蓟马的发生特点[J]. 郑雪,陈永对,吴阔,张丽珍,苏晓霞,郑宽瑜,张洁,董家红. 南方农业学报. 2015(03)
[5]天津地区番茄病毒病发生情况调查及其毒源ELISA检测[J]. 王勇,高苇,张春祥. 天津农业科学. 2014(12)
[6]昆明番茄斑萎病毒不同分离物N基因遗传多样性分析[J]. 尹跃艳,董家红,徐兴阳,端永明,张仲凯. 西南农业学报. 2013(01)
[7]菊科入侵植物三叶鬼针草的繁殖特征及其与入侵性的关系[J]. 郝建华,刘倩倩,强胜. 植物学报. 2009(06)
[8]番茄斑萎病毒属(Tospovirus)病毒在云南的发生分布研究初报[J]. 张仲凯,丁铭,方琦,张丽珍,李婷婷,彭潞波,苏晓霞,李展. 西南农业学报. 2004(S1)
[9]四川晒烟上发现番茄斑萎病毒(TSWV)[J]. 姚革. 中国烟草. 1992(04)
[10]番茄斑萎病毒(TSWV)广州分离物生物学特性研究[J]. 许泽永,张宗义,陈金香. 植物病理学报. 1989(04)
本文编号:33278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32784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