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生育期野生大豆对大豆蚜生长发育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9-01 08:00
  试验中,设置13℃、18℃、23℃、28℃和33℃五个温度梯度,选取大豆(HN70)和野生大豆(LM、PS和TYD)作为寄主植物。同时,设置寄主的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处理。应用新的叶子圆片法,进行若蚜的单头饲养。若蚜发育为成蚜后,应用昆虫夹网在各寄主叶片上进行成蚜的单头饲养。测定和比较不同生育期内、寄主间大豆蚜的种群参数、生命表参数及成蚜体型大小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大豆蚜在营养生长期大豆上的生长发育优于野生大豆13-28℃,大豆蚜取食营养生长期野生大豆处理后的存活曲线位置均低于大豆处理。在18、28和33℃,大豆蚜的若蚜期在大豆和野生大豆处理间无极显著差异;在13℃和23℃,若蚜期在各营养生长期野生大豆处理间无极显著差异,但均短于营养生长期大豆处理。在13℃,大豆蚜取食大豆后的成蚜寿命和产蚜量,长于和大于野生大豆LM和TYD处理。在18℃,大豆蚜取食大豆后的成蚜寿命和产蚜量,长于和大于野生大豆PS和TYD处理。在23℃和28℃,取食大豆后的成蚜寿命和产蚜量均优于各野生大豆处理。在13℃,大豆蚜的内禀增长力在大豆和野生大豆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在18℃,大豆蚜取食营养生长期大豆后... 

【文章来源】: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1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不同生育期野生大豆对大豆蚜生长发育的影响


无翅孤雌成蚜

若蚜,腹管,触角,尾片


图 1-1 无翅孤雌成蚜 图 1-2 有翅孤雌成蚜Fig. 1-1 Apterae adult Fig. 1-2 Alate adult成蚜:无翅孤雌成蚜体长 1.5mm 左右,长椭圆形、黄绿色。触角短于体长,第 4、5 节末端及第 6 节黑色。喙前端超过中足基节。腹管窄圆锥形,表面有模糊横网纹。端部窄、黑色,基部宽、淡黄色。尾片圆锥状,具长毛 7-10 根(图 1-1)。有翅孤雌成蚜体长 1.4mm 左右,长椭圆形、黄绿色。头、胸黑色,触角长约 1.1mm,第 3 节具 3-8 个环形次生感觉圈。尾片圆锥形,有 7-10根长毛(图 1-2)[3]。若蚜:若蚜共 4 个龄期。1 龄若蚜触角 4 节,腹管长约 0.11 mm;2 龄若蚜触角 4-5 节,腹管长约 0.12 mm,尾片舌状;3 龄若蚜触角 5-6 节,腹管长约 0.12 mm,尾片舌形;4 龄若蚜触角 6节,腹管长约 0.13 mm[4]。卵:雌蚜多将受精卵产于冬寄主枝条的芽腋或缝隙间[5-6]。此外,有关卵粒形态特征的描述仍少见报道。1.2 大豆蚜的分布作为亚洲大豆田的常发性害虫,大豆蚜在东亚的中国、日本、韩国、朝鲜[5]、中国台湾地区[7]、俄罗斯东部地区[8]、东南亚的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9]、南亚的印度[10]都

大豆蚜,世界分布


图 1-3 大豆蚜世界分布图[10]Fig. 1-3 Distribution of A. glycines[10]1.3 大豆蚜的发生及危害1.3.1 大豆蚜的发生动态1.3.1.1 大豆蚜的时间动态在不同国家、地区和年份间,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降水等)、生物因素(如天敌种类和耕作条件各有不同,这使得大豆蚜的发生代数和时期存在一定差异。在中国大豆的主产区黑龙江省,大豆蚜每年可发生 15 代左右[16]。在大豆田,大豆蚜的发分为始发、盛发、消退和回迁 4 个时期。春季平均气温达到 10℃时,越冬卵开始孵化为干母,在鼠李 Rhamnus davurica 上孤雌繁殖 1-2 代。鼠李开花前后,有翅蚜迁飞至大豆田并开始危害豆幼苗(此阶段,为大豆蚜的始发期)。迁入大豆田后,大豆蚜所产第 1 代蚜虫为无翅蚜,第代会出现有翅蚜。有翅蚜扩散后,可造成大豆蚜在田间的点片发生。6 月下旬至 7 月中旬,为豆蚜的盛发期。在盛发期,田间常出现大豆蚜的迁飞高峰[17]。7 月中旬,大豆单株蚜量剧增。环境条件适宜,则常出现大豆蚜的严重为害。7 月末至 8 月中旬,随着大豆植株生长停止和环


本文编号:33765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3765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8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