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大豆资源中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抗性优异等位变异
发布时间:2021-09-28 08:22
通过发掘大豆资源中抗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的优异等位变异和载体材料,为开展抗灰斑病品种分子设计育种提供理论基础。以205份大豆资源构建的自然群体为试验材料,对其进行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利用117对SSR标记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分析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应用GLM和MLM程序对标记与大豆灰斑病抗性开展关联分析。结果表明:205份大豆资源对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抗性遗传变异系数为20.90%;2个模型共检测到与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抗性关联的位点7个,表型变异解释率在7.58%~16.06%;发掘到增效等位变异36个,其中效应值较大的等位变异为Satt244-230(26.16)、Satt142-154(21.94)和Satt244-186(20.19),携带上述3个等位变异的载体材料均为野生资源,3个典型材料分别为12C8646、12C8670和12C6175;育成品种中具有最大增效值的等位变异为Satt142-189(8.94),有7个品种携带该等位片段,均为黑龙江品种,典型载体材料为东农43。上述信息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和抗源筛选。
【文章来源】:作物杂志. 2020,(0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205份大豆资源的亲缘系值分布图
205份大豆资源的群体结构
利用Tassel 3.0软件中的GLM(Q)和MLM(Q+K)程序进行关联分析(表4)。GLM共检测到7个与大豆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抗性关联的标记,分布在6条染色体上,表型变异解释率范围在7.58%~16.06%,其中Satt142、Satt431和Satt244对表型变异解释率超过10.00%;MLM只检测到1个与大豆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抗性关联的标记Satt332,且与GLM模型检测的表型变异解释率一致(9.17%)。2.7 优异等位变异及载体材料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应用关联分析挖掘大豆对灰斑病12号生理小种的抗性位点[J]. 董亚楠,魏崃,丁俊杰,王伟威,于志远,张丽,杨晓杰,刘丽君. 大豆科学. 2016(03)
[2]应用关联分析鉴定大豆对腐霉菌的抗性基因[J]. 魏崃,薛永国,王伟威,刘丽君,李文滨,喻德跃,南迪,梁会欣,楼兵干. 大豆科学. 2013(03)
[3]新的大豆孢囊线虫抗虫基因的发掘和鉴定[J]. 冯莉君. 科学之友. 2013(03)
[4]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及遗传关系分析[J]. 丁俊杰,顾鑫,杨晓贺,赵海红,申宏波,姜翠兰,仕相林,刘春燕,胡国华,陈庆山. 中国农业科学. 2012(21)
[5]大豆种质资源对灰斑病抗性评价和广谱抗源鉴定[J]. 马淑梅. 中国农学通报. 2011(17)
[6]2006~2010年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监测及部分主栽品种抗性鉴定[J]. 马淑梅. 大豆科学. 2011(03)
[7]中国栽培和野生大豆农艺及品质性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Ⅱ.优异等位变异的发掘[J]. 文自翔,赵团结,郑永战,刘顺湖,王春娥,王芳,盖钧镒. 作物学报. 2008(08)
[8]作物分子设计育种[J]. 万建民. 作物学报. 2006(03)
[9]江滨农场大豆灰斑病发生情况调查[J]. 雷金芝,郭彪,仲召生,徐显国. 现代化农业. 2006(01)
[10]6个水稻杂交组合与其亲本的SSR标记多态性及其应用[J]. 时宽玉,洪德林.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5(04)
本文编号:3411564
【文章来源】:作物杂志. 2020,(0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205份大豆资源的亲缘系值分布图
205份大豆资源的群体结构
利用Tassel 3.0软件中的GLM(Q)和MLM(Q+K)程序进行关联分析(表4)。GLM共检测到7个与大豆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抗性关联的标记,分布在6条染色体上,表型变异解释率范围在7.58%~16.06%,其中Satt142、Satt431和Satt244对表型变异解释率超过10.00%;MLM只检测到1个与大豆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抗性关联的标记Satt332,且与GLM模型检测的表型变异解释率一致(9.17%)。2.7 优异等位变异及载体材料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应用关联分析挖掘大豆对灰斑病12号生理小种的抗性位点[J]. 董亚楠,魏崃,丁俊杰,王伟威,于志远,张丽,杨晓杰,刘丽君. 大豆科学. 2016(03)
[2]应用关联分析鉴定大豆对腐霉菌的抗性基因[J]. 魏崃,薛永国,王伟威,刘丽君,李文滨,喻德跃,南迪,梁会欣,楼兵干. 大豆科学. 2013(03)
[3]新的大豆孢囊线虫抗虫基因的发掘和鉴定[J]. 冯莉君. 科学之友. 2013(03)
[4]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及遗传关系分析[J]. 丁俊杰,顾鑫,杨晓贺,赵海红,申宏波,姜翠兰,仕相林,刘春燕,胡国华,陈庆山. 中国农业科学. 2012(21)
[5]大豆种质资源对灰斑病抗性评价和广谱抗源鉴定[J]. 马淑梅. 中国农学通报. 2011(17)
[6]2006~2010年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监测及部分主栽品种抗性鉴定[J]. 马淑梅. 大豆科学. 2011(03)
[7]中国栽培和野生大豆农艺及品质性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Ⅱ.优异等位变异的发掘[J]. 文自翔,赵团结,郑永战,刘顺湖,王春娥,王芳,盖钧镒. 作物学报. 2008(08)
[8]作物分子设计育种[J]. 万建民. 作物学报. 2006(03)
[9]江滨农场大豆灰斑病发生情况调查[J]. 雷金芝,郭彪,仲召生,徐显国. 现代化农业. 2006(01)
[10]6个水稻杂交组合与其亲本的SSR标记多态性及其应用[J]. 时宽玉,洪德林.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5(04)
本文编号:34115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41156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