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龙保护区灰鹤秋迁期农田生境利用及环境容纳量分析

发布时间:2021-10-05 08:56
  灰鹤为我国Ⅱ级重点保护动物,其全球种群数量庞大,处于增长趋势,受关注度不高。本文为了累积灰鹤迁徙期生态学信息,为后续灰鹤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于2018~2019年迁徙期采用样线调查法、定点观察法、GPS定位、三角定位法、样方法、因子分析、最大熵模型等对扎龙保护区灰鹤进行了迁徙期栖息生境利用偏好、秋迁期觅食生境特征、秋迁期觅食适宜性、日食物量摄取、环境容纳量等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年度、不同迁徙季节扎龙保护区灰鹤昼间偏好利用的首选生境为农田,其次是芦苇沼泽,草甸和水域偏好度最低;(2)针对秋迁期偏好觅食的农田生境,灰鹤表现出选择利用的特征,分别为可觅食性因素、有效食物因素、警戒干扰因素、逃逸因素、水因素;(3)最大熵模型分析出灰鹤秋迁期最适宜的农田觅食面积为89.0872ha(占保护区总面积的0.0424%),主要分布在哈钦岗子、崔家店、龙头街、肯可、长沟、小榆树、黄牛场等周边区域;(4)秋迁期灰鹤亚成体群与家族群(2成1幼)单只个体的日玉米食量存在较大差异(分别为526.66粒、3825.25粒),家族群中灰鹤每只日均食量远高于亚成体群(为亚成体群的7.26倍);相应地,秋迁期灰... 

【文章来源】: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扎龙保护区灰鹤秋迁期农田生境利用及环境容纳量分析


图4-8灰鹤迁徙期觅食区域适宜性分布预测??Fig.?4-8?Distribution?prediction?of?Common?crane?foraging?habitat?durin?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灰鹤在向海自然保护区觅食生境的选择研究[J]. 李波,李连山,刘蕾.  吉林林业科技. 2019(04)
[2]吉林省珲春地区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现状与防控调查[J]. 李祎斌,陈楚,刘丙万.  野生动物学报. 2018(04)
[3]宁夏中卫黄河沿岸迁徙灰鹤停歇模式[J]. 刘慧,刘强,刘文,李振吉,王汝斌,杨俊杰,杨旭.  动物学杂志. 2018(02)
[4]升金湖湿地时空演变对越冬鹤类种群动态的影响[J]. 叶小康,董斌,王成,黄慧,陈凌娜,朱鸣,彭文娟,周强.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01)
[5]扎龙保护区春季丹顶鹤觅食的农田生境利用分析[J]. 吴庆明,杨宇博,邹红菲,陶蕊,李全亮.  生态学报. 2017(09)
[6]鄱阳湖4种鹤类集群特征与成幼组成的时空变化[J]. 邵明勤,蒋剑虹,戴年华,卢萍.  生态学报. 2017(06)
[7]基于MAXENT模型的丹顶鹤营巢生境适宜性分析——以扎龙保护区为例[J]. 吴庆明,王磊,朱瑞萍,杨宇博,金洪阳,邹红菲.  生态学报. 2016(12)
[8]黄河三角洲鹤类迁徙一般规律及不同鹤类迁徙变化研究[J]. 陈学涛,刘海防,陈芳.  绿色科技. 2015(09)
[9]不同时期鹤类在黄河三角洲的分布及其生境选择[J]. 杨长志,刘海防,李建文.  山东林业科技. 2015(03)
[10]鄱阳湖区稻田生境中灰鹤越冬行为的时间分配与觅食行为[J]. 蒋剑虹,戴年华,邵明勤,黄志强,卢萍.  生态学报. 2015(02)

博士论文
[1]基于生态足迹和繁殖生境需求的扎龙保护区人鹤共存策略[D]. 朱井丽.东北林业大学 2019
[2]白头鹤在中国迁徙路线上的栖息地选择和觅食策略研究[D]. 焦盛武.北京林业大学 2015
[3]沟渠对扎龙湿地退化的影响及生态恢复设计研究[D]. 佟守正.东北师范大学 2012
[4]松嫩平原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D]. 李兴春.吉林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基于水动力学模型的扎龙湿地水文情势模拟[D]. 李云志.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
[2]鄱阳湖4种越冬鹤类的食性分化[D]. 侯谨谨.南昌大学 2019
[3]扎龙湿地景观格局空间尺度分析及脆弱性研究[D]. 张妮.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8
[4]基于丹顶鹤秋迁期生境保护的松嫩平原保护空缺分析[D]. 高忠斯.东北林业大学 2018
[5]松嫩平原五种鹤迁徙期停歇栖息分布研究[D]. 陶蕊.东北林业大学 2017
[6]松嫩平原丹顶鹤与白枕鹤生境利用对比研究[D]. 李全亮.东北林业大学 2017
[7]升金湖越冬白头鹤(Grus monacha)种群环境容纳量研究[D]. 万文静.安徽大学 2016
[8]扎龙自然保护区丹顶鹤对农田生境利用研究[D]. 杨宇博.东北林业大学 2016
[9]扎龙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价值评估与开发研究[D]. 麻占梧.东北林业大学 2015
[10]食物资源时空变化对越冬白头鹤(Grus monacha)觅食行为的影响[D]. 郑猛.安徽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4194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4194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d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