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萎病抗性相关拟南芥突变体的生理和遗传特性分析

发布时间:2021-10-09 12:28
  黄萎病制约着棉花的生产和产业的发展,黄萎病菌侵入棉花植株后,致使棉花叶片边缘或主脉出现不规则的黄斑,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黄斑扩大延伸直至棉花植株褐化、干枯,最终导致棉花植株叶片黄萎凋零,棉铃变小甚至脱落,严重影响棉花的产量以及棉纤维的长度和强度。众所周知,棉花具有遗传背景复杂、生长周期长等特点,制约了棉花黄萎病病害的防治及抗病品种的选育等研究工作,模式植物拟南芥作为黄萎病的宿主之一,它具有成长周期短、个体小、基因高度纯合与基因组已知等特性,是探究棉花黄萎病治理方法和寻找黄萎病抗性基因的良好材料。实验室前期构建了黄萎病敏感型拟南芥突变体的筛选方法,筛选到一批与棉花黄萎病抗性相关的拟南芥突变体。本论文首先对这批拟南芥突变体进行进一步的表型验证,获得了两株黄萎病菌敏感型拟南芥突变体se739和se105-6,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这两个拟南芥突变体的抗性特征进行初步分析。首先,我们对拟南芥突变体se739抗病特性进行了分析,实验选取在MS培养基上生长的拟南芥突变体se739的幼苗,在其根部接种黄萎病病菌Vd991并继续培养。与野生型相比,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拟南芥突变体se739植株叶片出现更为明...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黄萎病抗性相关拟南芥突变体的生理和遗传特性分析


拟南芥突变体se739接种黄萎病菌后的发病症状Figure3-1Diseasesymptomsofthemutantse739afterinoculatedwithVerticilliumwilt为了了解拟南芥突变体se739的黄萎病抗性特征,我们运用2.5.4中的方法,选取

黄萎病,台盼蓝染色,叶片,后叶


黄萎病抗性相关拟南芥突变体的生理和遗传特性分析的拟南芥突变体 se739 和 Col-0 的叶片经过染色、脱色后叶片没有着色;接种Col-0 子叶叶片边缘处有少部分被染成深蓝色,而接种 Vd991 的拟南芥突变体Col-0 相比,子叶的叶柄与边缘都着色,子叶着色面积更大、颜色更深。说明变体 se739 接种 Vd991 后叶片中的死细胞多于 Col-0。

叶片,野生型,病原菌,提取物


22图 3-5 叶片提取物培养法分析 se739 和野生型叶片内的病原菌含量 (t-test,**P < 0.01)(a)野生型和突变体 se739 叶片内孢子在 PDA 培养基上生长 3 天形成菌落(b)菌落数量(CFU)的统计Figure 3-5 The content of pathogenic fungi in the leaves of se739 and Col-0 after inoculatedwith Verticillium wilt (t-test,**P < 0.0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棉花抗黄萎病机制研究进展[J]. 徐理,朱龙付,张献龙.  作物学报. 2012(09)
[2]棉花黄萎菌的致病力分化研究[J]. 陈超.  北京农业. 2011(06)
[3]棉花黄萎病菌的侵染过程[J]. 赵凤轩,戴小枫.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09(04)
[4]棉花对黄萎病的抗病机制研究进展[J]. 陈捷胤,戴小枫.  分子植物育种. 2005(03)
[5]棉花黄萎病菌与抗黄萎病遗传育种研究进展[J]. 房卫平,祝水金,季道藩.  棉花学报. 2001(02)
[6]大丽轮枝菌分泌糖蛋白的分离及其致萎性研究[J]. 储昭庆,贾军伟,周向军,陈晓亚.  植物学报. 1999(09)
[7]现代生物技术在棉花黄萎病菌分化研究中的应用[J]. 马峙英,孙济中,刘金兰,王省芬.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8(02)
[8]棉花黄萎病研究进展[J]. 殷锡圣,刘润进.  中国棉花. 1996(05)
[9]陆地棉抗黄萎病细胞系几个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J]. 姚明镜,张献龙,刘金兰,孙济中.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1995(04)
[10]棉花黄萎病菌分泌的糖蛋白毒素与其致病力的关系[J]. 甘莉,吕金殿,汪沛洪.  中国农业科学. 1995(02)



本文编号:34263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4263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c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