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杀菌剂氰烯菌酯抑制亚洲镰孢菌(Fusarium asiaticum)单端孢霉烯族毒素合成的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24 22:40
由禾谷镰孢菌复合种(F.graminearumspecies complex,FGSC)引起的赤霉病是危害小麦(Triticum aestivum)、大麦(Hoderum vugler)等禾谷类作物的一种重要真菌病害。在我国以亚洲镰抱菌(F.asiaticum)和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 sensu stricto)为主要致病菌。该病害不仅能够在寄主整个生长周期发生,导致粮食产量下降,而且在侵染寄主过程中能够分泌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简称“单族毒素”),严重影响粮食品质。单族毒素能够抑制真核生物的蛋白质合成,破坏机体免疫系统,给人、畜健康带来潜在危险。施用杀菌剂(如氰烯菌酯、戊唑醇、多菌灵等)仍是防治赤霉病的主要手段。然而,人们很少关注杀菌剂施用对籽粒中单族毒素积累的影响。本实验室的前期研究表明:新型杀菌剂氰烯菌酯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且对镰孢菌具有优异的抑菌作用;在田间不仅防效较好,而且显著减少麦粒中单族毒素的含量。因此,探明氰烯菌酯抑制单族毒素合成的机制,对于制定和实施谷类作物中该类毒素污染的治理策略,确保粮食和食品安全的可持续控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研究发现,在离体...
【文章来源】: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图1-7技术路线图??Figure?1-7?Technical?strategies??由于单族毒素的生物合成受环境中活性氧水平控制,本文通过测定氰烯菌酯(抑??
陴ml/1和0.712±0.255吗仰!/1,最低抑制浓度(MIC)g.Opg?mL-1,以上结果表明??氰烯菌酯对亚洲镰孢菌的菌丝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亚洲镰孢菌对氰烯菌酯的敏??感性呈连续单峰曲线分布(图1-3)(李恒奎等,2006)。??50?r??|;:丨?/V??10??0?0.05?0.1?0.15?0.2?0.25?0.3??HC50?(jig/mL)??图1-3亚洲镰孢菌对氰烯菌酯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图??Figure?1-3?Frenquency?of?sensitivity?of?F.?asiaticum?to?JS399-19??1.2.2氰烯菌醋对亚洲镰孢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氰烯菌酯处理亚洲镰孢菌野生敏感菌株和抗性菌株的分生孢子12h后均可萌发,??并且处理组的萌发率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陈雨等,2007)。随着药剂浓度的??提高,野生敏感菌株的孢子萌发速率下降,高浓度药剂处理野生敏感菌株的分生孢子??6h后,只有少数孢子可以萌发。但是,低浓度药剂反而能够促进抗性菌株孢子的萌??发,萌发速率高于对照组,氰烯菌酯浓度超过50吨切!/1后,随着药剂浓度的提高,??萌发速率逐渐下降(陈雨等,2007)。氰烯菌酯能够引起分生孢子肿胀畸形,同时强??烈抑制敏感菌株芽管的生长,且萌发的芽管也呈现扭曲和膨胀。但低浓度的药剂会促??进抗性菌株芽管的生长
生长随即侵染小穗,随后病原菌产生分生孢子形成大量粉红色霉层。当小麦扬花期至??盛花期时,病原菌的侵染率达最高。小麦穗部发病形成的分生孢子对本田再侵染作用??不大,但对邻近未达扬花期麦田再侵染作用较大(图1-4)?(Parry?etal.,1995;?Sutton,?1982)。??|?成熟?M ̄??广、收??/?Si?水扩(8?代擯?\?\??t汲取寄主养分/料含址細??/?藏时间升砗??f'“?/??4?残?在丨n间的作??在?????上形成/?-囊充??it??越冬??图1-4禾谷镰孢菌复合种一般生活史??Figure?1-4?Life?cycle?of?FGSC??引起小麦赤霉病发生的因素有很多,寄主的生育期、病原菌的菌量以及感染程度,??其中以温湿度为主的气候条件影响最大。当小麦扬花期空气相对湿度(RH)达85%??以上,平均温度达到15°C以上,又遇连续阴雨天,最利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流行。??病害流行学研究表明,小麦赤霉病的病害流行初侵染起决定性作用,病原菌的再次侵??染对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扩散作用较小(叶钟音等,1985;张雁南等,2006)。由禾??谷镰孢菌复合种引起的小麦赤霉病,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通过风和雨水两种途径传??播。在自然条件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禾谷镰刀菌对多菌灵抗性的监测及其演变规律[J]. 张雁南,樊坪升,陈长军,王建新,周明国. 农药. 2009(08)
[2]氰烯菌酯对禾谷镰孢菌分生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的影响[J]. 陈雨,张文芝,周明国. 农药学学报. 2007(03)
[3]禾谷镰孢菌对氰烯菌酯的敏感性基线及室内抗药性风险初步评估[J]. 李恒奎,陈长军,王建新,周明国. 植物病理学报. 2006(03)
[4]氰烯菌酯对禾谷镰孢菌的生物活性及其内吸输导性研究[J]. 李恒奎,周明国. 农药学学报. 2006(01)
[5]氰烯菌酯防治小麦赤霉病及治理多菌灵抗药性研究[J]. 李恒奎,周明国,王建新,倪玉萍,刁亚梅. 农药. 2006(02)
[6]新杀菌剂JS399-19的生物活性研究[J]. 王龙根,倪珏萍,王凤云,刁亚梅,韦萍. 农药. 2004(08)
[7]镰刀菌毒素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 武爱波,赵纯森,瞿波,廖玉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3(05)
[8]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在小麦赤霉病病程中的作用[J]. 俞刚,陈利锋,姚红燕,柴一秋. 植物病理学报. 2003(01)
[9]植物病原真菌对甲基立枯磷的抗药性及风险研究[J]. 张骞,周明国,叶钟音. 农药学学报. 2000(02)
[10]赤霉病麦中毒研究Ⅳ.赤霉病麦粗毒素的致畸与致突变研究[J]. 王加生,徐达道. 真菌学报. 1986(01)
博士论文
[1]望水白抗赤霉病主效QTL的遗传和效应研究[D]. 许峰.南京农业大学 2012
[2]HOG信号途径和VeA调控系统对小麦赤霉病菌DON毒素合成的调控机制研究[D]. 蒋金花.浙江大学 2012
[3]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对氰烯菌酯的抗药性机制研究[D]. 侯毅平.南京农业大学 2011
[4]新型杀菌剂氰烯菌酯对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的作用方式及抗药性遗传研究[D]. 陈雨.南京农业大学 2009
[5]杀菌剂对禾谷镰孢菌DON毒素产生和小麦衰老生理的影响[D]. 张艳军.南京农业大学 2009
[6]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 zeae)对多菌灵的抗药性遗传研究[D]. 袁善奎.南京农业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多菌灵、氰烯菌酯对禾谷镰孢菌DON毒素合成的影响[D]. 黄婷婷.南京农业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456122
【文章来源】: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图1-7技术路线图??Figure?1-7?Technical?strategies??由于单族毒素的生物合成受环境中活性氧水平控制,本文通过测定氰烯菌酯(抑??
陴ml/1和0.712±0.255吗仰!/1,最低抑制浓度(MIC)g.Opg?mL-1,以上结果表明??氰烯菌酯对亚洲镰孢菌的菌丝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亚洲镰孢菌对氰烯菌酯的敏??感性呈连续单峰曲线分布(图1-3)(李恒奎等,2006)。??50?r??|;:丨?/V??10??0?0.05?0.1?0.15?0.2?0.25?0.3??HC50?(jig/mL)??图1-3亚洲镰孢菌对氰烯菌酯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图??Figure?1-3?Frenquency?of?sensitivity?of?F.?asiaticum?to?JS399-19??1.2.2氰烯菌醋对亚洲镰孢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氰烯菌酯处理亚洲镰孢菌野生敏感菌株和抗性菌株的分生孢子12h后均可萌发,??并且处理组的萌发率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陈雨等,2007)。随着药剂浓度的??提高,野生敏感菌株的孢子萌发速率下降,高浓度药剂处理野生敏感菌株的分生孢子??6h后,只有少数孢子可以萌发。但是,低浓度药剂反而能够促进抗性菌株孢子的萌??发,萌发速率高于对照组,氰烯菌酯浓度超过50吨切!/1后,随着药剂浓度的提高,??萌发速率逐渐下降(陈雨等,2007)。氰烯菌酯能够引起分生孢子肿胀畸形,同时强??烈抑制敏感菌株芽管的生长,且萌发的芽管也呈现扭曲和膨胀。但低浓度的药剂会促??进抗性菌株芽管的生长
生长随即侵染小穗,随后病原菌产生分生孢子形成大量粉红色霉层。当小麦扬花期至??盛花期时,病原菌的侵染率达最高。小麦穗部发病形成的分生孢子对本田再侵染作用??不大,但对邻近未达扬花期麦田再侵染作用较大(图1-4)?(Parry?etal.,1995;?Sutton,?1982)。??|?成熟?M ̄??广、收??/?Si?水扩(8?代擯?\?\??t汲取寄主养分/料含址細??/?藏时间升砗??f'“?/??4?残?在丨n间的作??在?????上形成/?-囊充??it??越冬??图1-4禾谷镰孢菌复合种一般生活史??Figure?1-4?Life?cycle?of?FGSC??引起小麦赤霉病发生的因素有很多,寄主的生育期、病原菌的菌量以及感染程度,??其中以温湿度为主的气候条件影响最大。当小麦扬花期空气相对湿度(RH)达85%??以上,平均温度达到15°C以上,又遇连续阴雨天,最利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流行。??病害流行学研究表明,小麦赤霉病的病害流行初侵染起决定性作用,病原菌的再次侵??染对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扩散作用较小(叶钟音等,1985;张雁南等,2006)。由禾??谷镰孢菌复合种引起的小麦赤霉病,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通过风和雨水两种途径传??播。在自然条件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禾谷镰刀菌对多菌灵抗性的监测及其演变规律[J]. 张雁南,樊坪升,陈长军,王建新,周明国. 农药. 2009(08)
[2]氰烯菌酯对禾谷镰孢菌分生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的影响[J]. 陈雨,张文芝,周明国. 农药学学报. 2007(03)
[3]禾谷镰孢菌对氰烯菌酯的敏感性基线及室内抗药性风险初步评估[J]. 李恒奎,陈长军,王建新,周明国. 植物病理学报. 2006(03)
[4]氰烯菌酯对禾谷镰孢菌的生物活性及其内吸输导性研究[J]. 李恒奎,周明国. 农药学学报. 2006(01)
[5]氰烯菌酯防治小麦赤霉病及治理多菌灵抗药性研究[J]. 李恒奎,周明国,王建新,倪玉萍,刁亚梅. 农药. 2006(02)
[6]新杀菌剂JS399-19的生物活性研究[J]. 王龙根,倪珏萍,王凤云,刁亚梅,韦萍. 农药. 2004(08)
[7]镰刀菌毒素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 武爱波,赵纯森,瞿波,廖玉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3(05)
[8]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在小麦赤霉病病程中的作用[J]. 俞刚,陈利锋,姚红燕,柴一秋. 植物病理学报. 2003(01)
[9]植物病原真菌对甲基立枯磷的抗药性及风险研究[J]. 张骞,周明国,叶钟音. 农药学学报. 2000(02)
[10]赤霉病麦中毒研究Ⅳ.赤霉病麦粗毒素的致畸与致突变研究[J]. 王加生,徐达道. 真菌学报. 1986(01)
博士论文
[1]望水白抗赤霉病主效QTL的遗传和效应研究[D]. 许峰.南京农业大学 2012
[2]HOG信号途径和VeA调控系统对小麦赤霉病菌DON毒素合成的调控机制研究[D]. 蒋金花.浙江大学 2012
[3]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对氰烯菌酯的抗药性机制研究[D]. 侯毅平.南京农业大学 2011
[4]新型杀菌剂氰烯菌酯对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的作用方式及抗药性遗传研究[D]. 陈雨.南京农业大学 2009
[5]杀菌剂对禾谷镰孢菌DON毒素产生和小麦衰老生理的影响[D]. 张艳军.南京农业大学 2009
[6]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 zeae)对多菌灵的抗药性遗传研究[D]. 袁善奎.南京农业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多菌灵、氰烯菌酯对禾谷镰孢菌DON毒素合成的影响[D]. 黄婷婷.南京农业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4561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45612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