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稻水象甲生物学、生态学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21-10-26 22:23
  【目的】综述国内外关于稻水象甲生物学、生态学和综合防控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为我国稻水象甲的监测、防治和持续研究等提供重要参考。【方法】收集查阅国内外相关官网文献资料,对其进行汇总及对比分析。【结果】稻水象甲起源于密西西比河流域,在南美洲、亚洲、欧洲等水稻种植区均有发生,并建立种群。1988年我国河北省唐海县发现该虫疫情,目前我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63个县(市或地区)有分布;稻水象甲在国内外传播扩散的路径主要是零星扩散和快速扩散,方式包括:稻苗、气象风力、迁飞、爬行/飞行移动、随风/水飘移。稻水象甲在我国遗传结构繁杂、异质性较高,种群遗传差异较大;稻水象甲以爬行、游泳和飞翔3种活动方式为主,其迁移扩散依赖气流和水流运行,不断变化的光照强度、湿度、温度以及气流对稻水象甲迁飞活动的影响是交互的、叠加的;在我国稻水象甲适生性大体在N16.53~26.73°,E97.85~116.75°。【结论】稻水象甲在世界上水稻种植区均有发生并建立种群,稻水象甲种群定殖、扩张与不同生态环境具有相关性,利用生物信息学等技术,防治稻水象甲取得了良好效果,我国已组装、集成一套对稻水象甲应急封锁和综合防治... 

【文章来源】:新疆农业科学. 2020,57(1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我国稻水象甲生物学、生态学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稻水象甲全球分布(部分)(引自EPPO,2014)

农业科学,齐国,植物保护,广东省


齐国君等[10]把稻水象甲入侵划分为零星扩散和快速扩散2个阶段,且位于铁路/公路附近的疫区(稻区)可能是导致稻水象甲在我国快速传播的主要原因;田春晖等[19]认为,我国北方稻作区的虫源地是河北和丹东,以河北唐山为疫区中心点,向东北方向稻水象甲入侵辽宁葫芦岛,向西北和西南方向分别入侵天津和北京稻作区等;丹东稻作区的虫源(稻水象甲)向西南、东北入侵辽宁稻作区,向西北则入侵到吉林稻作区。而在辽宁本溪、铁岭稻作区的虫源向北入侵吉林省,辽宁铁岭及沈阳稻作区的虫源入侵内蒙古通辽。Mohammad和 Godfrey认为[8],稻水象甲于1988年由韩国传入中国,以中国浙江稻作区为中心,稻水象甲每年以36 km速度向西南沿海和东北方向向外传播扩散。虫可通过稻秧、稻草、稻谷及相关工具向外传播扩散,故早季稻区与该虫的传播扩散关系密切[14,20-21]。在稻水象甲入侵传播过程中,其可凭借寄主,从河北、天津及山东东营等稻作区向西传播,自辽宁稻作区向西入侵内蒙古,吉林向北、向西依次入侵黑龙江、内蒙古[22];受寄主限制,山东东营稻作区的虫源很难入侵到其他稻作区。还有研究认为稻水象甲可通过飞翔、借助风、雨、水流、稻苗、稻种及交通工具等进行短距/远距离2种扩散方式且其入侵扩散途径具有多样性[10, 14, 23]。其远距离传播扩散以人为、交通工具传带为主[24],Chen等[14]推测出稻水象甲可能通过4种路径入侵中国,路径一:稻水象甲以“稻苗”的方式,从日本入侵中国河北省唐海县;路径二:稻水象甲借助气象因素(风力),从朝鲜入侵中国辽宁省丹东市;路径三:稻水象甲以中国台湾-浙江轮船的方式入侵浙江省;路径四,稻水象甲随交通工具或迁飞从朝鲜入侵到中国吉林省吉安县。近距离扩散主要依赖于自身的爬行/飞行移动、随风/水漂移的自然扩散[20, 25],如江西省湘江涨水是导致稻水象甲短距扩散的主要原因[26],而湖南省该象甲短距扩散并非是自然水流所致[27];也有调研表明,宁夏疫区稻水象甲的传播扩散与稻田的灌渠及排水系统没有确定关系[28];有研究认为在新疆疫区稻水象甲短距离传播扩散是水稻移栽期所致[29]。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稻水象甲在新疆的潜在分布及适生性研究[J]. 丁新华,李超,王小武,付开赟,吐尔逊·阿合买提,黄红梅,木拉提·塔里木别克,何江,郭文超.  生物安全学报. 2019(02)
[2]湖南省稻水象甲的遗传多样性及入侵扩散特点[J]. 贺华良,胡岩,叶波,张龙杰,雷振东,丁文兵,李有志.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6)
[3]不同生物药剂对稻水象甲的毒力、拒食活性及防效分析[J]. 王小武,丁新华,吐尔逊·阿合买提,付开赟,何江,付文君,郭文超.  生物安全学报. 2017(01)
[4]新疆荒漠绿洲稻区稻水象甲危害损失及防治阈值研究[J]. 丁新华,王小武,吐尔逊·阿合买提,付开赟,何江,关志坚,付文君,郭文超.  生物安全学报. 2017(01)
[5]稻水象甲传播扩散调查与实例分析[J]. 赵晓明,张增福,陆占军,杜伟,蒋旭东.  宁夏农林科技. 2017(01)
[6]基于RAPD标记的新疆荒漠稻区稻水象甲遗传多样性分析[J]. 王小武,付开赟,丁新华,吐尔逊·阿合买提,何江,郭文超.  新疆农业科学. 2016(11)
[7]伊犁河谷地区越冬后稻水象甲种群田间扩散规律的研究[J]. 王小武,丁新华,吐尔逊,关志坚,何江,郭文超.  新疆农业科学. 2016(03)
[8]不同球孢白僵菌株毒杀稻水象甲成虫的效果分析[J]. 王鹏,司怀军,吴家和.  生物学杂志. 2016(01)
[9]基于ISSR分子标记技术的稻水象甲遗传多样性研究[J]. 柳青,李燕,王德海,罗嵘,土小佳,黄钰淼,傅杨,陈国华.  环境昆虫学报. 2016(01)
[10]贵州稻水象甲危害损失和防治指标研究[J]. 狄雪塬,杨茂发,徐进,严斌,韩畅,吉永权,黎行.  应用昆虫学报. 2015(06)

硕士论文
[1]新疆稻水象甲传播、扩散及防控技术研究[D]. 王小武.石河子大学 2017
[2]新疆伊犁河谷稻水象甲种群扩张及迁飞影响因子研究[D]. 王刚.石河子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4603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4603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8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