蛭石基质中马铃薯疮痂病防治后可培养菌群的变化分析

发布时间:2021-11-20 03:31
  为探索微型薯疮痂病防治后蛭石基质中可培养微生物类群的变化,本研究采用稀释平板法对防治后的蛭石基质中可培养微生物进行分离培养,并利用16S rDNA序列和ITS序列对可培养微生物的种类进行快速鉴定。结果表明,DW2处理的表现较好,防治效果为56.93%,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约为8.15×107CFU·g-1,细菌类群约占80.53%,含有假单胞菌属、金黄杆菌属等4个属;放线菌类群约占19.40%,含有链霉菌属、考克氏菌属等4个属;真菌类群约占0.08%,含有青霉属和镰孢菌属2个属。清水对照组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约为9.19×107CFU·g-1,细菌类群约占74.13%,含有假单胞菌属、根瘤菌属等6个属;放线菌类群约占25.25%,含有链霉菌属、微杆菌属等4个属;真菌类群占0.62%,含有轮枝孢属、枝顶孢属等6个属。以上结果为微型薯疮痂病的防治和发生规律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文章来源】:东北农业科学. 2020,45(05)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蛭石基质中马铃薯疮痂病防治后可培养菌群的变化分析


各处理对微型薯疮痂病的防治效果

菌落形态,蛭石,微生物,样品


挑取纯化各种培养基中长出的菌落进行,选取不同菌落形态的菌株用于菌群种类分析,从不同样品中共分离59株。提取各菌株的基因组DNA,经测定OD260/280值均在1.8~2.0之间,说明核酸样品质量良好。并将快速分子鉴定结果与菌落形态特征[13-15]相结合,对各菌株进行分类,最后确定了全部菌株的种属(表2)。对防治组和对照样品中微生物类群进行分析比较发现,经DW1和DW2处理防治后共同出现的菌群有考克氏菌属、巴西青霉和金黄杆菌属,减少的菌群有寡养单胞菌属、普通疮痂链霉菌、酸性疮痂链霉菌等12个菌属。进一步对DW1、DW2两个处理间的微生物类群进行分析比较发现,两组处理均含有的细菌类群为金黄杆菌属、假单胞菌属(恶臭假单胞菌),放线菌类群为微杆菌属、考克氏菌属和链霉菌属,真菌为青霉属和镰孢菌属。DW1中含有芽孢杆菌属、秋吉链霉菌、黄溶链霉菌、红平红球菌、微紫青霉;DW2中含有无色杆菌属、根瘤菌属、噬尼古丁节杆菌。


本文编号:35064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5064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9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