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铃木方翅网蝽种群遗传结构及扩散传播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02 06:08
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a(Say),属半翅目Hemiptera网蝽科Tingidae昆虫,该虫原产美国中东部温带地区,主要为害悬铃木属(Platanus)植物。该虫具扩散快、为害重等特点,在新的栖息地,常常在短期内爆发成灾,很难进行有效的防治。悬铃木方翅网蝽自入侵中国以来,快速扩散到我国栽植悬铃木的多个地区,但悬铃木方翅网蝽在我国的扩散方式及路线尚不明确。因此,作者利用基于线粒体COI基因标记的方法分析了长沙、武汉、上海、北京、石家庄、济南、太原、杭州、成都、重庆、贵阳、郑州等12个地理种群的悬铃木方翅网蝽种群遗传结构,使用昆虫飞行磨系统和荧光粉标记-释放-回收的方法,测试了悬铃木方翅网蝽飞行能力及该虫的短距离扩散的能力和方式;并结合HYSPLIT轨迹分析模型模拟出悬铃木方翅网蝽在我国扩散传播路径,进而摸清悬铃木方翅网蝽在我国的扩散传播机制。这对于我国林业部门制定悬铃木方翅网蝽这一外来入侵害虫的防控措施提供生物学依据和决策支持,对于有效控制悬铃木方翅网蝽在我国的扩散传播和危害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PCR扩增和测序发现,在12个采集地理种群中...
【文章来源】: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12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方翅网蝽成虫形态图(节选杨惠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悬铃木方翅网蝽种群遗传结构分析及扩散传播研究20生态学,即基于COI基因序列分析在我国方翅网蝽主要发生区种群遗传结构,根据相关数据分析方翅网蝽扩散路径;第二部分是昆虫行为生态学,即利用HYSPLIT软件模拟方翅网蝽随气流扩散轨迹,根据方翅网蝽飞行能力和短距离扩散能力测试,预测方翅网蝽扩散轨迹和迁移能力,最终结合种群遗传结构分析,预测方翅网蝽在我国主要传播路线及传播机制。图1-2本研究的技术路线Fig.1-2Technicalrouteofthisstudy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悬铃木方翅网蝽种群遗传结构分析及扩散传播研究22表2-1方翅网蝽12个地理种群样品地的详细位置Tab.2-1Detailedsamplesitesof12geographicpopulationsofCorythuchaciliata采集地点Collectionsites编码Code样品量Samplesize经纬度Latitudeandlongitude采集时间Collectiontime长沙ChangshaCS20112°56E28°13N2015年7月武汉WuhanWH20114°21E30°28N2015年7月上海ShanghaiSH20121°28E31°13N2015年7月北京BeijingBJ20116°24E39°54N2015年7月石家庄ShijiazhuangSZ20114°30E38°2N2015年7月济南JinanJN20117°7E36°39N2015年7月太原TaiyuanTY20112°32E37°52N2015年7月杭州HangzhouHZ20120°9E30°16"N2015年7月成都ChengduCD20104°3E30°34N2015年7月重庆ChongqingCQ20106°33E29°33N2015年7月贵阳GuiyuanGY20106°37E26°38N2015年7月郑州ZhengzhouZZ20113°39E34°47N2015年7月图2-1方翅网蝽12个地理种群样品采集点的位置Fig.2-1Locationofcollectionpointsof12populationsofCorythuchaciliatainchina
本文编号:3527886
【文章来源】: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12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方翅网蝽成虫形态图(节选杨惠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悬铃木方翅网蝽种群遗传结构分析及扩散传播研究20生态学,即基于COI基因序列分析在我国方翅网蝽主要发生区种群遗传结构,根据相关数据分析方翅网蝽扩散路径;第二部分是昆虫行为生态学,即利用HYSPLIT软件模拟方翅网蝽随气流扩散轨迹,根据方翅网蝽飞行能力和短距离扩散能力测试,预测方翅网蝽扩散轨迹和迁移能力,最终结合种群遗传结构分析,预测方翅网蝽在我国主要传播路线及传播机制。图1-2本研究的技术路线Fig.1-2Technicalrouteofthisstudy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悬铃木方翅网蝽种群遗传结构分析及扩散传播研究22表2-1方翅网蝽12个地理种群样品地的详细位置Tab.2-1Detailedsamplesitesof12geographicpopulationsofCorythuchaciliata采集地点Collectionsites编码Code样品量Samplesize经纬度Latitudeandlongitude采集时间Collectiontime长沙ChangshaCS20112°56E28°13N2015年7月武汉WuhanWH20114°21E30°28N2015年7月上海ShanghaiSH20121°28E31°13N2015年7月北京BeijingBJ20116°24E39°54N2015年7月石家庄ShijiazhuangSZ20114°30E38°2N2015年7月济南JinanJN20117°7E36°39N2015年7月太原TaiyuanTY20112°32E37°52N2015年7月杭州HangzhouHZ20120°9E30°16"N2015年7月成都ChengduCD20104°3E30°34N2015年7月重庆ChongqingCQ20106°33E29°33N2015年7月贵阳GuiyuanGY20106°37E26°38N2015年7月郑州ZhengzhouZZ20113°39E34°47N2015年7月图2-1方翅网蝽12个地理种群样品采集点的位置Fig.2-1Locationofcollectionpointsof12populationsofCorythuchaciliatainchina
本文编号:35278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52788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