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异丙甲草胺对小麦幼苗根系分泌物及共生微生物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12-11 14:13
  农药在控制病虫害、促进农作物质量和产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农业生产中最有效的工具之一。随着集约化农业的发展,农药的使用量快速增加。除草剂用量占农药总使用量的40%以上,除草剂的大量使用已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作为植物的第二个“基因组”,植物共生微生物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本文以植物共生微生物组为研究对象,探究环境中典型除草剂对植物共生微生物组的影响,以期深入评估除草剂的环境风险,加深对植物与共生微生物组之间联系的理解。精异丙甲草胺是一种典型的酰胺类除草剂,其除草效应要高于异丙甲草胺的1.4-1.6倍,而被推荐使用。本研究中,以小麦为模式植物,应用16S r RNA基因测序和代谢组学等手段,研究精异丙甲草胺土壤处理下小麦幼苗的生理反应、小麦根系分泌物的代谢反应及小麦共生微生物的变化。研究表明,精异丙甲草胺显著抑制小麦幼苗的茎重及根节点数量;精异丙甲草胺处理激活了小麦幼苗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并且明显增加氧化物质和氧化产物,如丙二醛和过氧化氢,引发小麦的氧化损伤。小麦幼苗的根系分泌物也受到精异丙甲草胺的影响:有机酸(如;己酸)及一些具有抗氧化特性的化合物(如;咔唑、2-羟基... 

【文章来源】: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精异丙甲草胺对小麦幼苗根系分泌物及共生微生物的影响


通过根形态扫描观察小麦根表型的变化

精异丙甲草胺对小麦幼苗根系分泌物及共生微生物的影响


S-ME处理7d后小麦根与根际土壤表型Figure2-2.Thephenotypeofrootsandrhizospheresoilsofwheatafter7dofS-MEtreatment

精异丙甲草胺对小麦幼苗根系分泌物及共生微生物的影响


S-ME处理7d和14d后小麦幼苗中抗氧化酶活性,MDA和H2O2含量变化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Effects of imazethapyr spraying on plant growth and leaf surface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Arabidopsis thaliana[J]. Wanyue Liu,Mingjing Ke,Zhenyan Zhang,Tao Lu,Youchao Zhu,Yan Li,Xiangliang Pan,Haifeng Qi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9(11)
[2]精异丙甲草胺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评述[J]. 刘洋.  农药市场信息. 2017 (06)
[3]Diclofop-methyl affects microbial rhizosphere community and induces 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 in rice[J]. Si Chen,Xingxing Li,Michel Lavoie,Yujian Jin,Jiahui Xu,Zhengwei Fu,Haifeng Qi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7(01)
[4]精异丙甲草胺胁迫下烟草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动态响应及其降解[J]. 侯少锋,李荣玉,尹显慧,龙友华,吴小毛.  江苏农业科学. 2016(06)
[5]我国重点流域地表水中29种农药污染及其生态风险评价[J]. 徐雄,李春梅,孙静,王海亮,王东红,宋瀚文,王子健.  生态毒理学报. 2016(02)
[6]酰胺类三大除草剂市场需求增长迅速[J]. 张为农.  营销界(农资与市场). 2014(02)
[7]中国土壤微生物学研究10年回顾[J]. 宋长青,吴金水,陆雅海,沈其荣,贺纪正,黄巧云,贾仲君,冷疏影,朱永官.  地球科学进展. 2013(10)
[8]吡虫啉杀虫剂对桃树叶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 荆梦,宿燕明,谷立坤,白志辉,庄国强,彭霞薇.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1(05)
[9]GC-MS测定土壤中阿特拉津、六氯苯等十种农药残留[J]. 王万红,王颜红,王世成,张红,王莹,曾青.  环境化学. 2009(06)
[10]几种酰胺类选择性除草剂的特性[J]. 赵月荣.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09(11)

硕士论文
[1]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D]. 李桥.山东师范大学 2014
[2]β-氨基丁酸加强酵母诱导气孔免疫效应的研究[D]. 王洋.浙江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5348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5348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3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