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重大病害病原鉴定及药物筛选

发布时间:2021-12-17 11:26
  茶白星病是一种重要的茶树病害,常在低温多雨的高山茶园中大面积发生,其主要侵染茶树嫩叶、嫩梢以及嫩茎。由于缺乏有效的防治药剂,茶叶的品质和产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分离、鉴定茶白星病病原菌,筛选出高效、安全的药剂,并初步研究药剂对病原菌的作用机制,对防治茶白星病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寻找高效、安全的防治药剂,本论文以茶白星病为研究对象,采用组织分离法、形态学观察以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茶白星病病原进行分离和鉴定,并根据柯赫氏法则验证病原菌的致病性,初步确定茶白星病病原菌为Phoma sp.。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氨基寡糖素、申嗪霉素、多抗霉素、嘧菌酯、戊唑醇及复配药剂对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申嗪霉素的抑菌活性最好,其EC50值为0.74μg/mL,且选择的复配药剂的联合作用主要都表现为增效作用和相加作用。本论文进一步研究申嗪霉素对病原菌的作用机制,在最小抑菌浓度(1.56μg/mL)条件下,首先采用显微镜及电镜观察申嗪霉素处理病原菌6 h后的菌丝形态,发现申嗪霉素处理后病原菌菌丝明显扭曲和膨胀;其次,采用label-free蛋白质组学技术进一步研究申嗪霉素对Phoma sp.蛋白质表... 

【文章来源】:贵州大学贵州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茶叶重大病害病原鉴定及药物筛选


技术路线图

菌落形态,菌落形态,病原菌,培养基


贵州大学 2017 届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病原菌的分离离法分离出病原菌并纯化,观察菌落形态如图 4-1 所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能正常生长,菌落为圆形,菌丝初期正面中央隆起为白色,随时间增长逐渐变为灰褐菌落背面最初白色,后变为褐色,随培养时间增长最 OA 培养基上,具有羊毛状的气生菌丝,颜色由中心且能产生大量的黑色分生孢子器,背面颜色由棕褐色

病原菌,回接,叶片,茶叶


置于 25 ℃、75%湿度的培养箱中培养,接种 4 d 后观察茶叶发病情况。结果如图4-2,接种 4 d 后,接种病原菌的叶片上有明显的白色病斑,边缘具有褐色线,病斑较大,与田间症状(白色的小点,边缘具褐色线)相似,对照叶片上没有发病现象。并从发病叶片上分离到的病原菌形态经观察与从田间发病叶片上分离的病原菌形态一致,通过柯赫氏法则证明分离出的病原菌为茶叶白星病病原。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茶树主要病害及其防治[J]. 戚利潮,张叶大.  茶叶. 2016(01)
[2]1%申嗪霉素悬浮剂防治葡萄叶斑病田间药效试验报告[J]. 苗凤玲.  现代农业. 2016(01)
[3]苜蓿茎点霉叶斑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J]. 张丽,潘龙其,王生荣,袁庆华,王瑜,苗丽宏.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5(04)
[4]茶树2种芽叶病害的识别与防治[J]. 周继斌.  农业灾害研究. 2015(01)
[5]油茶皂素对茶轮斑病和茶白星病的抑菌作用[J]. 崔宏春,周铁锋,余继忠,敖存,黄海涛,郑旭霞.  浙江农业科学. 2012(09)
[6]3种生物农药对4种茶树病害的室内抑菌试验[J]. 陈晶,魏朝霞,唐嘉义.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2(03)
[7]壳寡糖对杏果实采后主要病原菌抑菌作用的研究[J]. 贾盼盼,刘晓丹,吝晨晨,朱璇.  新疆农业科学. 2012(02)
[8]石阡县茶园常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J]. 郭启琼.  植物医生. 2011(05)
[9]申嗪霉素对小麦纹枯病菌的毒力测定及盆栽药效[J]. 张穗,何龙,许煜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11(04)
[10]茶白星病拮抗放线菌的初步筛选[J]. 刘红艳,张亚莲,常硕其,傅海平,羊柏娥,彭细桥.  茶叶通讯. 2009(01)

硕士论文
[1]石耳科真菌干旱耐受机制的蛋白质组学分析[D]. 张雪.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
[2]申嗪霉素对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作用机制初步研究[D]. 罗剑英.南京农业大学 2014
[3]苯醚甲环唑与多抗霉素不同混配组合对苹果斑点落叶病的毒力测定及田间应用研究[D]. 魏继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4]壳寡糖诱导的灰霉孢子胞内活性氧动态及蛋白质差异表达研究[D]. 马增新.中国海洋大学 2013
[5]桂花一种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 卢伟.河南科技大学 2013
[6]阿魏化学成分对阿魏侧耳菌丝生长及蛋白质表达的研究[D]. 白羽嘉.新疆农业大学 2010
[7]丙烷脒对灰葡萄孢作用的蛋白质组学初步研究[D]. 张小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
[8]茶白星病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及茶白星病菌拮抗微生物的分离和筛选[D]. 周玲红.湖南农业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5400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5400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f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