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菜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抗性鉴定方法
发布时间:2021-12-19 02:46
大白菜细菌性叶斑病主要发生在生育后期叶片上,严重的会导致大白菜叶片开裂、枯败等,进而危害大白菜的品质和产量。该病害近些年来发生的频率日趋频繁,也日渐严重,而之前对该种病害专家和学者重视度较低,同时世界范围内也只有少数文献被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常规鉴定和分子鉴定,鉴定出哈尔滨地区大白菜细菌性叶斑病的致病菌是哪种病原菌,并进行寄主范围鉴定、回接鉴定、生理生化鉴定以及抗性鉴定方法研究。取得如下研究结果:1.经过对哈尔滨地区大白菜叶斑病上分离的五株病原细菌的菌落形态、革兰氏染色和鞭毛染色进行常规鉴定,确定大白菜叶斑病病原菌属于假单胞菌Pseudomonadaceae。2.对五株菌株进行回接鉴定,回接鉴定显示2号菌株接种的植株发病病症与田间大白菜叶斑病病症具有高度一致性,其他菌株发病病症则相差甚远,因此2号菌株很可能是大白菜细菌性叶斑病的致病菌。接下来对五株病原菌进行分子鉴定,经过对五株病原细菌的16s rDNA序列分别在NCBI数据库中搜索比对。确定1号菌株属于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2号、4号、5号菌株属于绿黄假单胞菌(Pseudomonas viridif...
【文章来源】: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田间大白菜细菌性叶斑病症状Figure3-1ThebacterialleafspotsymptomsofChinesecabbageinthefield
22注:A.正面;B.背面;C.正面;D.背面Note:A.face side blade;B.back side blade;C.face side blade;D.back side blade图 3-3 温室内大白菜叶斑病病症Figure 3-3 The bacterial leaf spot symptoms of Chinese cabbage in the greenhouse3.1.2.3 大白菜叶斑病病原菌的分子鉴定分别用 5 株病原菌菌液 DNA 为模板,选用通用引物 1492R 和 27F[88],对 16s rDNA 进行PCR 扩增,凝胶电泳所显示的片段长度均在 1400 bp 左右,这与预期片段长度一致。经苏州金唯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对 PCR 产物进行序列测定,确定 5 株病原菌的 16s rDNA 序列长度分别为:1414 bp;1381 bp;1503 bp。将 5 株细菌的序列与GenBank 数据库中 DNA 序列进行 BLAST 比对,结果表明 1 号、2 号、3 号菌株的 16srDNA 序列分别与 Pseudomonas sp.AB680123.1;KY939759.1;JQ319033.1,相似度最高都达到了 99%,而 4 号、5 号菌株的 16s rDNA 序列分别与 Pseudomonas sp.JX077099.1;GQ398129.1,相似度达到 100%。确定 5 株病原菌均为假单胞菌属,1 号菌株为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2 号、4 号、5 号菌株为绿黄假单胞菌(Pseudomonasviridiflava);3 号菌株为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其中,2 号菌株的
图 3-4 基于 16s rDNA 序列构建的不同科、属、种的农作物的 Pseudomonasviridiflava 病原系统进化树Figure 3-4 Pseudomonasviridiflava pathogen phylogenetic tree of crops based on 16s rDNAsequences.3.2.2 病原菌寄主范围鉴定根据报道,绿黄假单胞菌侵染的作物包括小麦、黄豆、花生、黄瓜、番茄、辣椒、甜瓜、油菜、菜豆、茄子、南瓜、豌豆、莴苣、甘蓝、绿豆、萝卜、甜菜、大葱。经过接菌鉴定,观察发现 2 号绿黄假单胞菌菌株能够侵染小麦、黄豆、花生、黄瓜、番茄、辣椒、菜豆、绿豆、豌豆、莴苣、甘蓝、大葱上,而对照未见病症,如图 3-5 所示。对于这十二种发病的作物通过病原菌分离、培养,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发病的原因都是因为由绿黄假单胞菌侵染而产生的病症。说明试验所分离的绿黄假单胞菌寄主范围也比较广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一例雏鸡恶臭假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药敏分析[J]. 单文杰,沙莎,胡洋,程方俊,李章程,张付华,石源平,查晓鸣,申泰宇,黄幸幸,邹雨妃. 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2017(04)
[2]轮作对土壤养分、微生物活性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J]. 陈丹梅,陈晓明,梁永江,霍新建,张长华,段玉琪,杨宇虹,袁玲. 草业学报. 2015(12)
[3]假单胞菌属脂肪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 查代明,张炳火,李汉全,闫云君.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5(09)
[4]细胞培养过程中恶臭假单胞菌污染的去除及污染去除后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检测[J]. 曾今诚,向文玉,孔彬,高宇驰,卢远彬,王万党,张俊爱,徐军发.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15(01)
[5]南极土壤来源的恶臭假单胞菌1A00316抗南方根结线虫的机制[J]. 唐佳频,邵宗泽,张智涛,李光玉,景雪萍,喻子牛,张吉斌.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4(06)
[6]黄瓜细菌性白枯病病菌检测试纸条的研制[J]. 孙艳秋,刘长远,曹远银,赵奎华. 中国植保导刊. 2014(10)
[7]不同种植年限人工苜蓿草地植物和土壤化学计量特征[J]. 杨菁,谢应忠,吴旭东,徐坤. 草业学报. 2014(02)
[8]三七细菌性叶斑病病原菌鉴定[J]. 张照然,禹虹霞,马彦娇,张玉薇,周丽洪. 安徽农业科学. 2014(05)
[9]保护地黄瓜新品种津优308号的选育[J]. 李愚鹤,张利东,黄洪宇,李加旺. 中国蔬菜. 2014(01)
[10]黄瓜棒孢叶斑病的Dot-ELISA检测技术研究[J]. 高苇,李宝聚,刘春艳,王勇,石延霞. 植物保护. 2013(06)
硕士论文
[1]两种植物检疫性丁香假单胞病原细菌的分子检测技术研究[D]. 陶中云.浙江大学 2015
[2]影响丁香假单胞菌冰核蛋白InaQ分泌活性效应基因的研究[D]. 王经.华中农业大学 2014
[3]恶臭假单胞菌对双孢蘑菇的促生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 周巍巍.河南农业大学 2011
[4]Pseudomonas syringae致病变种的分子鉴定技术及其应用[D]. 文艺.河南农业大学 2009
[5]大白菜黑腐病病原菌鉴定和抗病性鉴定方法研究[D]. 芦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543628
【文章来源】: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田间大白菜细菌性叶斑病症状Figure3-1ThebacterialleafspotsymptomsofChinesecabbageinthefield
22注:A.正面;B.背面;C.正面;D.背面Note:A.face side blade;B.back side blade;C.face side blade;D.back side blade图 3-3 温室内大白菜叶斑病病症Figure 3-3 The bacterial leaf spot symptoms of Chinese cabbage in the greenhouse3.1.2.3 大白菜叶斑病病原菌的分子鉴定分别用 5 株病原菌菌液 DNA 为模板,选用通用引物 1492R 和 27F[88],对 16s rDNA 进行PCR 扩增,凝胶电泳所显示的片段长度均在 1400 bp 左右,这与预期片段长度一致。经苏州金唯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对 PCR 产物进行序列测定,确定 5 株病原菌的 16s rDNA 序列长度分别为:1414 bp;1381 bp;1503 bp。将 5 株细菌的序列与GenBank 数据库中 DNA 序列进行 BLAST 比对,结果表明 1 号、2 号、3 号菌株的 16srDNA 序列分别与 Pseudomonas sp.AB680123.1;KY939759.1;JQ319033.1,相似度最高都达到了 99%,而 4 号、5 号菌株的 16s rDNA 序列分别与 Pseudomonas sp.JX077099.1;GQ398129.1,相似度达到 100%。确定 5 株病原菌均为假单胞菌属,1 号菌株为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2 号、4 号、5 号菌株为绿黄假单胞菌(Pseudomonasviridiflava);3 号菌株为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其中,2 号菌株的
图 3-4 基于 16s rDNA 序列构建的不同科、属、种的农作物的 Pseudomonasviridiflava 病原系统进化树Figure 3-4 Pseudomonasviridiflava pathogen phylogenetic tree of crops based on 16s rDNAsequences.3.2.2 病原菌寄主范围鉴定根据报道,绿黄假单胞菌侵染的作物包括小麦、黄豆、花生、黄瓜、番茄、辣椒、甜瓜、油菜、菜豆、茄子、南瓜、豌豆、莴苣、甘蓝、绿豆、萝卜、甜菜、大葱。经过接菌鉴定,观察发现 2 号绿黄假单胞菌菌株能够侵染小麦、黄豆、花生、黄瓜、番茄、辣椒、菜豆、绿豆、豌豆、莴苣、甘蓝、大葱上,而对照未见病症,如图 3-5 所示。对于这十二种发病的作物通过病原菌分离、培养,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发病的原因都是因为由绿黄假单胞菌侵染而产生的病症。说明试验所分离的绿黄假单胞菌寄主范围也比较广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一例雏鸡恶臭假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药敏分析[J]. 单文杰,沙莎,胡洋,程方俊,李章程,张付华,石源平,查晓鸣,申泰宇,黄幸幸,邹雨妃. 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2017(04)
[2]轮作对土壤养分、微生物活性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J]. 陈丹梅,陈晓明,梁永江,霍新建,张长华,段玉琪,杨宇虹,袁玲. 草业学报. 2015(12)
[3]假单胞菌属脂肪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 查代明,张炳火,李汉全,闫云君.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5(09)
[4]细胞培养过程中恶臭假单胞菌污染的去除及污染去除后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检测[J]. 曾今诚,向文玉,孔彬,高宇驰,卢远彬,王万党,张俊爱,徐军发.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15(01)
[5]南极土壤来源的恶臭假单胞菌1A00316抗南方根结线虫的机制[J]. 唐佳频,邵宗泽,张智涛,李光玉,景雪萍,喻子牛,张吉斌.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4(06)
[6]黄瓜细菌性白枯病病菌检测试纸条的研制[J]. 孙艳秋,刘长远,曹远银,赵奎华. 中国植保导刊. 2014(10)
[7]不同种植年限人工苜蓿草地植物和土壤化学计量特征[J]. 杨菁,谢应忠,吴旭东,徐坤. 草业学报. 2014(02)
[8]三七细菌性叶斑病病原菌鉴定[J]. 张照然,禹虹霞,马彦娇,张玉薇,周丽洪. 安徽农业科学. 2014(05)
[9]保护地黄瓜新品种津优308号的选育[J]. 李愚鹤,张利东,黄洪宇,李加旺. 中国蔬菜. 2014(01)
[10]黄瓜棒孢叶斑病的Dot-ELISA检测技术研究[J]. 高苇,李宝聚,刘春艳,王勇,石延霞. 植物保护. 2013(06)
硕士论文
[1]两种植物检疫性丁香假单胞病原细菌的分子检测技术研究[D]. 陶中云.浙江大学 2015
[2]影响丁香假单胞菌冰核蛋白InaQ分泌活性效应基因的研究[D]. 王经.华中农业大学 2014
[3]恶臭假单胞菌对双孢蘑菇的促生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 周巍巍.河南农业大学 2011
[4]Pseudomonas syringae致病变种的分子鉴定技术及其应用[D]. 文艺.河南农业大学 2009
[5]大白菜黑腐病病原菌鉴定和抗病性鉴定方法研究[D]. 芦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5436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54362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