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淹水处理对水稻体内砷富集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01-04 15:24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淹水处理条件下土壤溶液中砷含量的变化及砷在水稻(Oryza sativa L.)体内的富集状况。结果表明,水稻整个生长发育期内都淹水处理(F)下土壤溶液中的砷主要以三价砷为主,且三价砷含量随着淹水时间的延长明显增加,而在水稻整个生长发育期内都不淹水处理(NF)下土壤溶液中砷含量较少且以五价砷为主。当水稻开花之后,对淹水的水稻排水(FNF)和不淹水的水稻淹水(NFF)后,土壤溶液中的砷含量分别显著减少和增加。在水稻分蘖期,淹水与否对水稻干物质量无明显影响,但不淹水的处理却显著降低了砷在水稻体内的积累。对于不同的淹水处理,水稻子粒平均干重表现为NFF>F>NF>FNF。水稻子粒、瘪粒和秸秆的砷含量表现为F>FNF>NFF>NF,且含量在不同处理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各处理水稻不同部位的砷含量均表现为秸秆>瘪粒>子粒。
【文章来源】:湖北农业科学. 2020,59(23)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不同淹水处理土壤砷含量的动态变化
图1 不同淹水处理土壤砷含量的动态变化进一步对各淹水处理及时间变化间土壤中三价砷的差异显著性进行F检验,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淹水处理、时间及淹水处理与时间的交互作用对土壤中的三价砷含量的影响都达极显著水平(P<0.01)。
土壤的淹水与否显著影响着土壤溶液中的砷形态和含量,而土壤的淹水和排水影响着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由图3可知,对于NF处理,土壤中的氧化还原电位(Eh)一直维持在600 m V左右;对于F处理,土壤Eh随着淹水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对于FNF处理,在淹水时,Eh随着时间的延长呈降低趋势,当水稻开花排水后,土壤的Eh显著升高;对于NFF处理,在淹水前,Eh维持在600 m V左右,当水稻开花淹水后,土壤的Eh显著降低。进一步对各淹水处理及时间变化间土壤中氧化还原电位的差异显著性进行F检验,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淹水处理、时间及淹水处理与时间的交互作用对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都达极显著水平(P<0.0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水稻不同生育期根际及非根际土壤砷形态迁移转化规律[J]. 杨文弢,王英杰,周航,易开心,曾敏,彭佩钦,廖柏寒. 环境科学. 2015(02)
[2]土壤-水稻系统砷迁移累积的影响因素及调控措施[J]. 沈孝辉,李仁英,徐向华,谢晓金,郑慧琳,黄维,乔舒婷. 土壤通报. 2014(05)
[3]含磷物质对水稻吸收土壤砷的影响[J]. 雷鸣,曾敏,廖柏寒,胡立琼,周航,龙水波. 环境科学. 2014(08)
[4]无机砷对不同水稻品种种子萌发和幼苗光合生理的影响[J]. 李仁英,沈孝辉,张耀鸿,周志高,谢晓金,李映雪,徐向华,覃郑婕.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4(06)
[5]水稻砷的吸收机理及阻控对策[J]. 赵方杰. 植物生理学报. 2014(05)
[6]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水稻吸收土壤砷的影响[J]. 龙水波,曾敏,周航,廖柏寒,钟倩云,雷鸣. 环境科学学报. 2014(04)
[7]淹水-控温模式下砷污染水稻土溶液中砷形态的变化[J]. 王钊,崔江慧,陈正,陆秀君,刘文菊. 应用生态学报. 2013(05)
[8]水稻品种和砷污染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氮的影响[J]. 类成霞,陈长青,蒋瑀霁,周艳丽,孙波. 土壤学报. 2013(01)
[9]硅、硫对水稻砷吸收、积累的影响研究进展[J]. 张静,常青晓,杜彦修,李俊周,赵全志. 河南农业科学. 2012(01)
[10]几种改良剂对砷镉铅复合污染水稻土的修复[J]. 陈丹艳,许仙菊,栾德琴,张永春,邵孝侯,胡娟. 江苏农业学报. 2011(06)
本文编号:3568587
【文章来源】:湖北农业科学. 2020,59(23)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不同淹水处理土壤砷含量的动态变化
图1 不同淹水处理土壤砷含量的动态变化进一步对各淹水处理及时间变化间土壤中三价砷的差异显著性进行F检验,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淹水处理、时间及淹水处理与时间的交互作用对土壤中的三价砷含量的影响都达极显著水平(P<0.01)。
土壤的淹水与否显著影响着土壤溶液中的砷形态和含量,而土壤的淹水和排水影响着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由图3可知,对于NF处理,土壤中的氧化还原电位(Eh)一直维持在600 m V左右;对于F处理,土壤Eh随着淹水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对于FNF处理,在淹水时,Eh随着时间的延长呈降低趋势,当水稻开花排水后,土壤的Eh显著升高;对于NFF处理,在淹水前,Eh维持在600 m V左右,当水稻开花淹水后,土壤的Eh显著降低。进一步对各淹水处理及时间变化间土壤中氧化还原电位的差异显著性进行F检验,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淹水处理、时间及淹水处理与时间的交互作用对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都达极显著水平(P<0.0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水稻不同生育期根际及非根际土壤砷形态迁移转化规律[J]. 杨文弢,王英杰,周航,易开心,曾敏,彭佩钦,廖柏寒. 环境科学. 2015(02)
[2]土壤-水稻系统砷迁移累积的影响因素及调控措施[J]. 沈孝辉,李仁英,徐向华,谢晓金,郑慧琳,黄维,乔舒婷. 土壤通报. 2014(05)
[3]含磷物质对水稻吸收土壤砷的影响[J]. 雷鸣,曾敏,廖柏寒,胡立琼,周航,龙水波. 环境科学. 2014(08)
[4]无机砷对不同水稻品种种子萌发和幼苗光合生理的影响[J]. 李仁英,沈孝辉,张耀鸿,周志高,谢晓金,李映雪,徐向华,覃郑婕.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4(06)
[5]水稻砷的吸收机理及阻控对策[J]. 赵方杰. 植物生理学报. 2014(05)
[6]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水稻吸收土壤砷的影响[J]. 龙水波,曾敏,周航,廖柏寒,钟倩云,雷鸣. 环境科学学报. 2014(04)
[7]淹水-控温模式下砷污染水稻土溶液中砷形态的变化[J]. 王钊,崔江慧,陈正,陆秀君,刘文菊. 应用生态学报. 2013(05)
[8]水稻品种和砷污染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氮的影响[J]. 类成霞,陈长青,蒋瑀霁,周艳丽,孙波. 土壤学报. 2013(01)
[9]硅、硫对水稻砷吸收、积累的影响研究进展[J]. 张静,常青晓,杜彦修,李俊周,赵全志. 河南农业科学. 2012(01)
[10]几种改良剂对砷镉铅复合污染水稻土的修复[J]. 陈丹艳,许仙菊,栾德琴,张永春,邵孝侯,胡娟. 江苏农业学报. 2011(06)
本文编号:35685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56858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