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常用六种杀菌剂对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的毒性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01-09 23:05
利用天敌控制害虫是我国当下以及未来生物防治的重要课题。赤眼蜂是目前应用面积最广最成功的寄生性天敌种类,是多种农业鳞翅目害虫的重要卵寄生蜂。杀菌剂的大量使用是否对寄生性天敌如赤眼蜂的存活、发育和繁殖等产生不利影响?本文在室内评估了目前稻田常用的六种杀菌剂丙硫菌唑、苯醚甲环唑、噻呋酰胺、嘧菌酯、咪鲜胺和戊唑醇对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的影响,以期为生产上合理使用杀菌剂,协调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首先通过药膜法测定了六种杀菌剂对螟黄赤眼蜂的急性毒性和寿命的影响,并测定了杀菌剂混剂对螟黄赤眼蜂的毒力作用;其次以浸渍法和药膜法测定了六种杀菌剂对螟黄赤眼蜂的生长发育及后代的影响;最后以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s)和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Car E)两种解毒酶为指标,研究了六种杀菌剂对其活性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咪鲜胺的毒性最高,LC50为116.25 mg/L,戊唑醇次之,LC50为225.90mg/L,均为中等风险药剂;丙硫...
【文章来源】: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六种杀菌剂处理对螟黄赤眼蜂的存活分析
162.2.2杀菌剂对螟黄赤眼蜂存活及寿命的影响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图2.1),采用药膜法长时间暴露处理,供试药剂对螟黄赤眼蜂的存活产生了显著影响(2=671.1,=6,P<0.001)。其中,咪鲜胺和戊唑醇处理的生存曲线斜率最大,存活时间最短。对照的生存曲线显示,其存活时间最长。6种杀菌剂田间推荐浓度对螟黄赤眼蜂的寿命影响如图2.2,发现不同药剂对螟黄赤眼蜂的寿命具有显著性差异(F6,69=76.86,P<0.001),相比对照寿命的6.82d,丙硫菌唑(6.56d)、苯醚甲环唑(6.05d)、噻呋酰胺(6.11d)和嘧菌酯(6.29d)处理与之差异不显著;咪鲜胺处理的螟黄赤眼蜂寿命最短,为0.60d,其次是戊唑醇0.69d,两者均显著缩短了螟黄赤眼蜂的寿命。图2.1六种杀菌剂处理对螟黄赤眼蜂的存活分析Figure2.1SurvivalanalysisofsixfungicidestreatmentsonTrichogrammachilonis图2.2六种杀菌剂对螟黄赤眼蜂寿命的影响Figure2.2EffectsofsixfungicidesonthelifespanofTrichogrammachilonis
咪鲜胺与四种杀菌剂混配对螟黄赤眼蜂存活的影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稻田常用农药对螟黄赤眼蜂的影响[J]. 张唯伟,董怡,张传清,朱国念,刘亚慧. 热带生物学报. 2019(03)
[2]40%氟啶胺悬浮剂对柑橘红蜘蛛的防治效果[J]. 姜友法,田大军,王宝林,贾炜,章超,罗成燕. 世界农药. 2019(01)
[3]23种农药对松毛虫赤眼蜂的急性毒性及安全性评价[J]. 李钊,张杰,武玉国,乔康,王开运,姜莉莉. 环境昆虫学报. 2018(01)
[4]常用杀菌剂对啶虫脒中华蜜蜂毒性潜在增效作用研究[J]. 韩文素,任承才,高景林,齐帮亚,王释婕,赵珊,钟义海,赵冬香. 生态毒理学报. 2017(06)
[5]4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对拟澳洲赤眼蜂成蜂的急性毒性及安全性评价[J]. 毛连纲,贾伟,张兰,张燕宁,蒋红云. 生态毒理学报. 2017(04)
[6]不同温度下两种赤眼蜂发育特性的差异[J]. 李丽娟,鲁新,张国红,周淑香,常雪,丁岩. 东北农业科学. 2017(03)
[7]玉米螟赤眼蜂防治云南亚洲玉米螟的田间效果[J]. 太红坤,白树雄,韩永连,许三卫,刘峙,张峰,王振营.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7(03)
[8]10种杀菌剂对中华蜜蜂的急性毒性测定及风险评估[J]. 王雅珺,高景林,韩文素,刘俊峰,王玉洁,符石成,赵冬香. 环境昆虫学报. 2017(01)
[9]4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不同剂型对斑马鱼急性毒性效应[J]. 贾伟,蒋红云,张兰,张燕宁,毛连刚. 生态毒理学报. 2016(06)
[10]噻呋酰胺对3种水生物的急性毒性与安全性评价[J]. 沈艳,陈亮,孙如意,周凤艳,王梅,张勇. 农药. 2016(11)
博士论文
[1]噻呋酰胺对斑马鱼的毒性及作用机制研究[D]. 杨阳.中国农业大学 2017
[2]苯醚甲环唑对斑马鱼毒性及作用机制研究[D]. 穆希岩.中国农业大学 2015
[3]戊唑醇对映异构体对大型溞的毒性差异及双酰胺类杀虫剂结合位点的选择性研究[D]. 齐素贞.中国农业大学 2014
[4]呼吸链复合体Ⅱ和复合体Ⅲ抑制剂的筛选及动力学研究[D]. 李慧.华中师范大学 2012
[5]斑痣悬茧蜂过寄生行为的研究[D]. 张博.南京农业大学 2011
[6]海南赤眼蜂科及缨小蜂科分类研究(膜翅目:小蜂总科)[D]. 田洪霞.福建农林大学 2009
[7]斑痣悬茧蜂Meteorus pulchricornis寄主选择与发育策略的研究[D]. 刘亚慧.南京农业大学 2007
[8]阿维菌素等杀虫剂混配对棉铃虫等害虫增效作用及其生理生化机制研究[D]. 王强.浙江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设施瓜类作物常用杀菌剂对中华蜜蜂毒性影响的研究[D]. 王雅珺.海南大学 2017
[2]噻虫嗪、噻虫胺对玉米螟赤眼蜂亚致死效应的研究[D]. 李光耀.广西大学 2017
[3]常用农用杀菌剂对热带爪蟾胚胎的毒性及其联合效应[D]. 李丹.华东师范大学 2016
[4]四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对赤眼蜂和斑马鱼的影响[D]. 贾伟.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
[5]三唑类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对斑痣悬茧蜂生长发育的影响[D]. 张宁.浙江农林大学 2014
[6]常用农药对玉米螟赤眼蜂的风险性评价[D]. 徐华强.山东农业大学 2014
[7]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Ⅱ与商品化杀菌剂结合模式研究[D]. 宋欣亚.华中师范大学 2014
[8]非寄主食物对斑痣悬茧蜂寿命和营养贮存的影响[D]. 胡衡.浙江农林大学 2013
[9]水稻二化螟优势卵寄生蜂的初步筛选[D]. 原晓华.吉林农业大学 2012
[10]亚致死剂量杀虫剂对天敌的选择作用及ACHE的分析[D]. 林勇文.福建农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79603
【文章来源】: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六种杀菌剂处理对螟黄赤眼蜂的存活分析
162.2.2杀菌剂对螟黄赤眼蜂存活及寿命的影响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图2.1),采用药膜法长时间暴露处理,供试药剂对螟黄赤眼蜂的存活产生了显著影响(2=671.1,=6,P<0.001)。其中,咪鲜胺和戊唑醇处理的生存曲线斜率最大,存活时间最短。对照的生存曲线显示,其存活时间最长。6种杀菌剂田间推荐浓度对螟黄赤眼蜂的寿命影响如图2.2,发现不同药剂对螟黄赤眼蜂的寿命具有显著性差异(F6,69=76.86,P<0.001),相比对照寿命的6.82d,丙硫菌唑(6.56d)、苯醚甲环唑(6.05d)、噻呋酰胺(6.11d)和嘧菌酯(6.29d)处理与之差异不显著;咪鲜胺处理的螟黄赤眼蜂寿命最短,为0.60d,其次是戊唑醇0.69d,两者均显著缩短了螟黄赤眼蜂的寿命。图2.1六种杀菌剂处理对螟黄赤眼蜂的存活分析Figure2.1SurvivalanalysisofsixfungicidestreatmentsonTrichogrammachilonis图2.2六种杀菌剂对螟黄赤眼蜂寿命的影响Figure2.2EffectsofsixfungicidesonthelifespanofTrichogrammachilonis
咪鲜胺与四种杀菌剂混配对螟黄赤眼蜂存活的影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稻田常用农药对螟黄赤眼蜂的影响[J]. 张唯伟,董怡,张传清,朱国念,刘亚慧. 热带生物学报. 2019(03)
[2]40%氟啶胺悬浮剂对柑橘红蜘蛛的防治效果[J]. 姜友法,田大军,王宝林,贾炜,章超,罗成燕. 世界农药. 2019(01)
[3]23种农药对松毛虫赤眼蜂的急性毒性及安全性评价[J]. 李钊,张杰,武玉国,乔康,王开运,姜莉莉. 环境昆虫学报. 2018(01)
[4]常用杀菌剂对啶虫脒中华蜜蜂毒性潜在增效作用研究[J]. 韩文素,任承才,高景林,齐帮亚,王释婕,赵珊,钟义海,赵冬香. 生态毒理学报. 2017(06)
[5]4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对拟澳洲赤眼蜂成蜂的急性毒性及安全性评价[J]. 毛连纲,贾伟,张兰,张燕宁,蒋红云. 生态毒理学报. 2017(04)
[6]不同温度下两种赤眼蜂发育特性的差异[J]. 李丽娟,鲁新,张国红,周淑香,常雪,丁岩. 东北农业科学. 2017(03)
[7]玉米螟赤眼蜂防治云南亚洲玉米螟的田间效果[J]. 太红坤,白树雄,韩永连,许三卫,刘峙,张峰,王振营.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7(03)
[8]10种杀菌剂对中华蜜蜂的急性毒性测定及风险评估[J]. 王雅珺,高景林,韩文素,刘俊峰,王玉洁,符石成,赵冬香. 环境昆虫学报. 2017(01)
[9]4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不同剂型对斑马鱼急性毒性效应[J]. 贾伟,蒋红云,张兰,张燕宁,毛连刚. 生态毒理学报. 2016(06)
[10]噻呋酰胺对3种水生物的急性毒性与安全性评价[J]. 沈艳,陈亮,孙如意,周凤艳,王梅,张勇. 农药. 2016(11)
博士论文
[1]噻呋酰胺对斑马鱼的毒性及作用机制研究[D]. 杨阳.中国农业大学 2017
[2]苯醚甲环唑对斑马鱼毒性及作用机制研究[D]. 穆希岩.中国农业大学 2015
[3]戊唑醇对映异构体对大型溞的毒性差异及双酰胺类杀虫剂结合位点的选择性研究[D]. 齐素贞.中国农业大学 2014
[4]呼吸链复合体Ⅱ和复合体Ⅲ抑制剂的筛选及动力学研究[D]. 李慧.华中师范大学 2012
[5]斑痣悬茧蜂过寄生行为的研究[D]. 张博.南京农业大学 2011
[6]海南赤眼蜂科及缨小蜂科分类研究(膜翅目:小蜂总科)[D]. 田洪霞.福建农林大学 2009
[7]斑痣悬茧蜂Meteorus pulchricornis寄主选择与发育策略的研究[D]. 刘亚慧.南京农业大学 2007
[8]阿维菌素等杀虫剂混配对棉铃虫等害虫增效作用及其生理生化机制研究[D]. 王强.浙江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设施瓜类作物常用杀菌剂对中华蜜蜂毒性影响的研究[D]. 王雅珺.海南大学 2017
[2]噻虫嗪、噻虫胺对玉米螟赤眼蜂亚致死效应的研究[D]. 李光耀.广西大学 2017
[3]常用农用杀菌剂对热带爪蟾胚胎的毒性及其联合效应[D]. 李丹.华东师范大学 2016
[4]四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对赤眼蜂和斑马鱼的影响[D]. 贾伟.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
[5]三唑类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对斑痣悬茧蜂生长发育的影响[D]. 张宁.浙江农林大学 2014
[6]常用农药对玉米螟赤眼蜂的风险性评价[D]. 徐华强.山东农业大学 2014
[7]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Ⅱ与商品化杀菌剂结合模式研究[D]. 宋欣亚.华中师范大学 2014
[8]非寄主食物对斑痣悬茧蜂寿命和营养贮存的影响[D]. 胡衡.浙江农林大学 2013
[9]水稻二化螟优势卵寄生蜂的初步筛选[D]. 原晓华.吉林农业大学 2012
[10]亚致死剂量杀虫剂对天敌的选择作用及ACHE的分析[D]. 林勇文.福建农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796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57960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