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玉米穗虫的发生动态及其生物防治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3 02:46
  近年来玉米穗虫连年大发生,很多地块虫穗率达到100%,玉米产量通常减产一到两成,更严重的是玉米穗虫的为害会使玉米籽粒霉变,导致黄曲霉毒素超标,不仅严重影响籽粒品质,黄曲霉毒素的强致癌性还会影响人们健康。由于玉米穗虫均为钻蛀性害虫,通常钻到玉米苞叶内取食籽粒或钻蛀穗轴。另外玉米植株高大,玉米雌穗又位于玉米中部,因此一般化学防治方法难于奏效。本实验的目的是了解3种玉米穗虫的发生规律,评价诱虫灯和性诱剂对3种玉米穗虫的诱杀效果,确定最佳赤眼蜂种类和释放时间,评价赤眼蜂的田间防效。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夏玉米全生育期害虫和天敌的系统调查,明确了夏玉米田昆虫群落结构特征以及玉米穗虫幼虫在夏玉米上的发生动态。夏玉米田主要害虫分属6目11科,不同玉米田优势种群不同,望都玉米田优势种群是玉米穗期的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Fitch),占总虫量的87.03%,河间堪泰园玉米田的优势种群是苗期的蓟马科Thripidae,占总虫量的47.16%。玉米田主要天敌共计6类,分属5目,其中蜘蛛目Araneae的数量最多,占总天敌数量的49.52%。3种玉米穗虫幼虫在夏玉米田出现的时间也不... 

【文章来源】: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河北省玉米穗虫的发生动态及其生物防治技术研究


堪泰园三种穗虫幼虫的发生动态比较

诱虫灯,试验农场,玉米穗,消长动态


2017 年沧县共诱到桃蛀螟 527 头、棉铃虫 3952 头、玉米螟 1784 头。由图 5 可知,棉铃虫第 1 代成虫发生期为 5 月 27 日到 7 月 10 日,发生高峰为 6月 18 日。棉铃虫第 2 代发生期为 7 月 14 日到 8 月 10 日,在 7 月 31 日有一个小的高峰期。第 3 代成虫发生期为 8 月 11 日到玉米收获期,在 8 月 28 日达到发生高峰;玉米螟越冬代成虫始见于 4 月 26 日,在 6 月 26 日达到高峰。第 1 代玉米螟成虫没有明显的发生高峰,与第 2 代棉铃虫成虫发生期重叠。第 2 代玉米螟发生高峰期为 9 月10 日与第 3 代棉铃虫和第 2 代桃蛀螟成虫发生期重叠;桃蛀螟在 5 月 28 日有一个小的发生高峰为越冬代成虫,第 1 代成虫发生数量较少,没有明显的发生高峰,第 2代成虫在 9 月 20 日达到发生高峰。图 4 试验农场三种玉米穗虫成虫的消长动态(2017 年诱虫灯)Fig. 4 The adult dynamics of three corn earworms in experimental farms(2017,Insect-trapping lamp)

诱虫灯,玉米穗,消长动态,玉米螟


2018 年沧县共诱到桃蛀螟 1718 头、棉铃虫 3770 头、玉米螟 7606 头。由图 6 可知,棉铃虫第 1 代成虫发生期为 6 月 4 日到 7 月 4 日,发生高峰为 6月 14 日。棉铃虫第 2 代发生期为 7 月 4 日到 8 月 3 日,与第 1 代玉米螟成虫发生期重叠。第 3 代成虫发生期为 8 月 3 日到玉米收获期,在 8 月 13 日达到发生高峰;玉米螟越冬代始见于 4 月 30 日,在 6 月 14 日达到高峰。第 1 代玉米螟发生期为 7 月14 日到 8 月 13 日,在 8 月 3 日达到发生高峰期,与第 2 代棉铃虫成虫发生期重叠。第 2 代玉米螟发生期为 8 月 13 日到玉米收获,在 9 月 12 日达到发生高峰期,与第 3代棉铃虫和第 2 代桃蛀螟成虫发生期重叠;桃蛀螟成虫从第 2 代种群数量骤然上升,在 9 月 12 日达到发生高峰。图 5 沧县三种玉米穗虫成虫的消长动态(2017 年诱虫灯)Fig. 5 the adult dynamics of three corn earworms in Cangxian (2017 ,Insect-trapping lamp)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性信息素和虫情测报灯对玉米田桃蛀螟成虫的监测效果研究[J]. 王守宝,徐永伟,张玉华,王香芝.  基层农技推广. 2018(12)
[2]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J]. 刘秀君.  新农业. 2018(09)
[3]不同药剂防治玉米穗期害虫效果评价[J]. 夏中卫,魏颖,郭春峰,邵统响,王炜,张芳.  中国农技推广. 2018(04)
[4]2017年上思县螟黄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应用示范成效初报[J]. 韦世训,陈丽丽,吴晓伟,吴其芳,黎耿国.  广西植保. 2018(01)
[5]Bt毒蛋白在转基因玉米的研究进展[J]. 殷亦情,张博.  南方农机. 2018(03)
[6]赤眼蜂不同放蜂方法对水稻二化螟及稻纵卷叶螟的控制效果试验[J]. 杭德龙.  安徽农学通报. 2017(24)
[7]玉米新品种“吉农玉387”选育报告[J]. 马义勇,董昭旭,孙苏,魏晓禹,刘振库,关淑艳.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7(06)
[8]陕西省关中夏玉米后期钻蛀性害虫的发生及不同玉米品种的抗虫性调查[J]. 赵士文,陈秀琳,陈丽慧,于志浩,蒋世雄,赵玉玉,赵玉婉,孙德文,冯志强,杨勤元,许烨,仵均祥.  植物保护. 2017(05)
[9]赤眼蜂蜂种的采集、筛选与扩繁[J]. 王连霞.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7(07)
[10]寒地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J]. 石会波.  吉林农业. 2017(10)

博士论文
[1]水稻二化螟赤眼蜂寄生效果评价及其滞育机制研究[D]. 张俊杰.东北师范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北方春玉米穗腐病病原鉴定、发病因素及防治研究[D]. 刘怀宇.东北农业大学 2018
[2]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的发生规律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 鹿金秋.山东农业大学 2008
[3]高温胁迫对螟黄赤眼蜂生长发育及寄生行为的影响[D]. 吴静.石河子大学 2008
[4]华北地区穗期亚洲玉米螟为害与玉米穗腐病发生及籽粒中霉菌毒素积累的关系[D]. 杜茜.河北农业大学 2005
[5]河西走廊玉米田棉铃虫发生规律与药剂防治技术研究[D]. 陈广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5859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5859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3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