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居型与散居型粘虫免疫反应差异、神经调节及对飞行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04-04 03:23
  粘虫是一种典型的密度依赖性变型的重大农业害虫,近年来对全国展开的危害调查发现群居型黑化幼虫已成为成灾种群典型的预警信息,且黑化粘虫对天敌入侵和病原物侵染的抵抗力也明显增强。因此,本实验在系统研究粘虫密度依赖性黑化与防御能力的基础上,测定其血淋巴相关免疫指标的变化,探明群居型与散居型粘虫免疫反应的差异,进一步研究神经递质多巴胺(DA)和5羟色胺(5-HT)对幼虫防御能力和免疫指标的影响。最后,综合分析侵染后幸存幼虫发育而来的成虫飞行和生殖行为的变化。为阐明粘虫密度依赖性防御反应机理与调节机制,解析田间黑化粘虫的成灾机制以及指导生物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研究明确了群居型和散居型粘虫免疫反应的差异。结果显示,群居型和散居型幼虫体液免疫指标和细胞免疫指标差异明显,总体上群居型均高于散居型;且绿僵菌侵染后,群居型和散居型幼虫免疫指标也产生相应的变化。群居型粘虫在绿僵菌侵染后6h,较对照相比蛋白含量显著升高,而散居型则明显降低;同时群居型粘虫酚氧化酶活性侵染后增强显著;溶菌酶活性的分析结果表明,群居型粘虫血淋巴中溶菌酶活性在侵染初期6h显著升高,而散居型粘虫在48h明显升高;对...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粘虫概述
    1.2 密度依赖性黑化粘虫的研究
    1.3 昆虫免疫应答机制
        1.3.1 昆虫细胞免疫系统
        1.3.2 昆虫体液免疫系统
    1.4 昆虫免疫反应的神经调节机制
    1.5 防御反应对昆虫行为和发育方向的改变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群居型和散居型粘虫免疫能力的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供试昆虫
        2.1.2 供试菌株
        2.1.3 试剂仪器与试剂
        2.1.4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绿僵菌侵染后群居型和散居型粘虫血淋巴蛋白含量的变化
        2.2.2 绿僵菌侵染后群居型和散居型粘虫PO活性的变化
        2.2.3 绿僵菌侵染后群居型和散居型粘虫溶菌酶活性的变化
        2.2.4 绿僵菌侵染后群居型和散居型粘虫抗菌活性的变化
        2.2.5 绿僵菌侵染后群居型和散居型粘虫血细胞数量的变化
        2.2.6 绿僵菌侵染后群居型和散居型粘虫多巴胺含量的变化
        2.2.7 绿僵菌侵染后群居型和散居型粘虫 5-羟色胺含量的变化
    2.3 讨论
        2.3.1 群居型和散居型粘虫的体液免疫对绿僵菌侵染后响应的时间动态
        2.3.2 群居型和散居型粘虫的细胞免疫对绿僵菌侵染后响应的时间动态
        2.3.3 群居型和散居型粘虫神经递对绿僵菌侵染后响应的时间动态
第三章 群居型和散居型幼虫免疫反应的神经调节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昆虫
        3.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1.3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注射神经递质生物胺对群居型粘虫防御能力的影响
        3.2.2 注射神经递质生物胺对群居型粘虫血淋巴蛋白含量的影响
        3.2.3 注射神经递质生物胺对群居型粘虫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2.4 注射神经递质生物胺对群居型粘虫血淋巴溶菌酶活性的影响
        3.2.5 注射神经递质生物胺对群居型粘虫抗菌活力的影响
    3.3 讨论
        3.3.1 注射神经递质生物胺DA、5-HT后群居型粘虫免疫指标的变化
        3.3.2 注射神经递质生物胺DA、5-HT后群居型粘虫防御能力的变化
第四章 绿僵菌侵染后粘虫幸存个体飞行和生殖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昆虫
        4.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4.1.3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对化蛹的影响
        4.2.2 对飞行能力的影响
        4.2.3 对成虫生殖和寿命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全文结论
    5.1 群居型和散居型粘虫的免疫应答机制的研究
    5.2 神经递质生物胺对粘虫防御能力和免疫活性的研究
    5.3 绿僵菌侵染对粘虫幸存个体飞行和生殖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本文编号:37816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7816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a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