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穿孔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发布时间:2023-07-25 03:08
桃(Prunus persica L.)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然而,桃树在生长繁育过程中,易遭受各种病原物的危害,可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近几年,桃穿孔病(Peach shot-hole disease)在我国各大桃产区均有发生,并且随着气候变暖,该病害的发生愈加普遍,可能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桃穿孔病分为细菌性穿孔病和真菌性穿孔病,目前我国各桃产区中桃穿孔病的病原种类尚不明确,这增加了病害诊断和防控的难度。本研究对我国各大桃产区中桃穿孔病的发生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并通过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明确了各大桃产区中桃穿孔病的致病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桃穿孔病的病样采集。通过调查发现桃穿孔病在我国的辽宁大连、北京平谷、河北昌黎、山东泰安、浙江临海、浙江嘉兴、陕西西安和福建福州8个桃产区中均有发生,采集上述地区的桃穿孔病样品共计60份。2.病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通过病原真菌的常规分离方法,共分离获得108株真菌菌株。根据形态学特征和ITS rDNA序列,将108株真菌菌株归为F1F6六类,并分别鉴定为Alternaria sp.、Fusarium sp.、...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桃病害发生情况
1.1.1 桃真菌病害
1.1.2 桃细菌病害
1.1.3 桃病毒病害
1.1.4 桃线虫病害
1.2 桃细菌性穿孔病
1.2.1 桃细菌性穿孔病的症状
1.2.2 细菌性穿孔病的危害及发生分布
1.2.3 细菌性穿孔病的病原菌
1.2.4 细菌性穿孔病的发病规律和传播途径
1.2.5 细菌性穿孔病病原菌的致病机理
1.2.6 细菌性穿孔病的病害防控
1.3 桃真菌性穿孔病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病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试剂及溶液配制
2.1.3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真菌的分离纯化与保存
2.2.2 真菌的形态学鉴定
2.2.3 真菌的ITSrDNA序列测定
2.2.4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2.2.5 真菌菌株的致病性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桃穿孔病的田间症状
2.3.2 真菌的分离、纯化
2.3.3 真菌种类的鉴定
2.3.4 真菌菌株的致病性测定
2.4 讨论
第三章 病原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3.1 试验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供试培养基
3.1.3 主要试剂
3.1.4 主要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细菌的分离纯化与保存
3.2.2 细菌的形态学鉴定
3.2.3 .细菌的16SrDNA序列测定
3.2.4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3.2.5 细菌的生理生化鉴定
3.2.6 细菌菌株的致病性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细菌的分离、纯化
3.3.2 细菌种类的鉴定
3.3.3 细菌菌株的致病性测定
3.3.4 病原菌的再分离与鉴定
3.4 讨论
第四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4.1 全文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本文编号:3837046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桃病害发生情况
1.1.1 桃真菌病害
1.1.2 桃细菌病害
1.1.3 桃病毒病害
1.1.4 桃线虫病害
1.2 桃细菌性穿孔病
1.2.1 桃细菌性穿孔病的症状
1.2.2 细菌性穿孔病的危害及发生分布
1.2.3 细菌性穿孔病的病原菌
1.2.4 细菌性穿孔病的发病规律和传播途径
1.2.5 细菌性穿孔病病原菌的致病机理
1.2.6 细菌性穿孔病的病害防控
1.3 桃真菌性穿孔病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病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试剂及溶液配制
2.1.3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真菌的分离纯化与保存
2.2.2 真菌的形态学鉴定
2.2.3 真菌的ITSrDNA序列测定
2.2.4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2.2.5 真菌菌株的致病性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桃穿孔病的田间症状
2.3.2 真菌的分离、纯化
2.3.3 真菌种类的鉴定
2.3.4 真菌菌株的致病性测定
2.4 讨论
第三章 病原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3.1 试验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供试培养基
3.1.3 主要试剂
3.1.4 主要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细菌的分离纯化与保存
3.2.2 细菌的形态学鉴定
3.2.3 .细菌的16SrDNA序列测定
3.2.4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3.2.5 细菌的生理生化鉴定
3.2.6 细菌菌株的致病性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细菌的分离、纯化
3.3.2 细菌种类的鉴定
3.3.3 细菌菌株的致病性测定
3.3.4 病原菌的再分离与鉴定
3.4 讨论
第四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4.1 全文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本文编号:38370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837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