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主要兰科植物病原真菌鉴定及系统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3-11-18 12:48
兰科植物作为一类仅次于菊科的大类植物,具很高的观赏与药用价值。兰科植物的种植条件十分苛刻,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而破坏其生长培育。近几年来,由于对兰科植物的观赏价值与药用价值的利用于发展。国内与国际上成立了许多重要的兰科植物保护基地,形成了大型的兰科植物花卉市场。然而在兰科植物的培育过程中,作者发现对其品质影响十分重要的因素是病虫害。其中虫害主要危害植株,而病害影响更为严重;主要的病原微生物有真菌、细菌,病毒,而真菌侵染是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微生物,同时也是最为普遍的其中一种微生物。由于兰科植物极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染,从而严重影响到兰科植物的价值。因此收集、了解、明确兰科植物上的主要病原真菌的分类地位尤为重,同时也可为兰科植物的有效培育提供一定的基础保障。该研究自2015年至2016年,从我国西南地区的3个省(直辖市)份(广西,重庆,贵州)的兰科植物保护基地共采集了92份标本(包括石斛、石豆兰、兔耳兰、天麻、万代兰等)。在本研究中,主要分离得到了Colletotrichum,Neopestalotiopsis,Pestalotiopsis三个类群的病原真菌。对Neopestalotio...
【文章页数】:8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综述
一 前言
1.1 兰科植物
1.2 兰科植物的研究进展
1.3 兰科植物的真菌病害研究
1.4 分子系统学研究
1.4.1 最简约法(MP)
1.4.2 距离法
1.4.3 最大似然法
1.4.4 贝叶斯法
1.4.5 多基因序列分析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意义
第二部分
二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1.1 分离及鉴定培养基
2.1.2 仪器及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标本采集
2.2.2 病原菌形态初步鉴定与分离
2.2.3 菌种保存
2.2.4 分子生物学鉴定
2.2.5 Pestalotiopsis sp.系统分析菌株
2.2.6 Neopestalotiopsis sp.系统分析菌株
2.2.7 Colletotrichum sp.系统分析菌株
2.2.8 病原真菌致病性分析
第三部分
三 结果与分析
3.1 菌株保存
3.2 系统学分析
3.2.1 Pestalotiopsis sp. 的系统发育分析
3.2.2 Neopestalotiopsis sp.的系统发育分析
3.2.3 Colletotrichum sp.系统发育分析
3.3 形态描述
3.3.1 P. bulbophylli sp. nov. HGUP 7001 形态描述
3.3.2 P. chamaeropis HGUP 7002 形态描述
3.3.3 P. rosea HGUP 7029 形态描述
3.3.4 P. trachicarpicola HGUP 7032 形态描述
3.3.5 P. trachicarpicola HGUP 7038 形态描述
3.3.6 N. protearum HGUP 7003 形态描述
3.3.7 N. asiatica HGUP 7009 形态描述
3.3.8 N. foedans HGUP 7011 形态描述
3.3.9 N. lancifoliumis sp. nov. HGUP 7017 形态描述
3.3.10 N. ellipsospora HGUP 7022 形态描述
3.3.11 N. clavispora HGUP 7026 形态描述
3.3.12 N. cymbidiumis sp. nov. HGUP 7037 形态描述
3.3.13 N. saprophytica HGUP 7040 形态描述
四 结论与讨论
4.1 本研究的意义
4.2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4.2.1 菌株分离较难
4.2.2 菌株产孢制片观察困难
4.2.3 序列的批量处理耗时
4.2.4 形态特征重叠
4.2.5 病原菌致病性的确定准确度不高
4.3 真菌分类与病害诊断的新思路
4.4 真菌分类学与病害诊断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本文编号:3865317
【文章页数】:8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综述
一 前言
1.1 兰科植物
1.2 兰科植物的研究进展
1.3 兰科植物的真菌病害研究
1.4 分子系统学研究
1.4.1 最简约法(MP)
1.4.2 距离法
1.4.3 最大似然法
1.4.4 贝叶斯法
1.4.5 多基因序列分析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意义
第二部分
二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1.1 分离及鉴定培养基
2.1.2 仪器及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标本采集
2.2.2 病原菌形态初步鉴定与分离
2.2.3 菌种保存
2.2.4 分子生物学鉴定
2.2.5 Pestalotiopsis sp.系统分析菌株
2.2.6 Neopestalotiopsis sp.系统分析菌株
2.2.7 Colletotrichum sp.系统分析菌株
2.2.8 病原真菌致病性分析
第三部分
三 结果与分析
3.1 菌株保存
3.2 系统学分析
3.2.1 Pestalotiopsis sp. 的系统发育分析
3.2.2 Neopestalotiopsis sp.的系统发育分析
3.2.3 Colletotrichum sp.系统发育分析
3.3 形态描述
3.3.1 P. bulbophylli sp. nov. HGUP 7001 形态描述
3.3.2 P. chamaeropis HGUP 7002 形态描述
3.3.3 P. rosea HGUP 7029 形态描述
3.3.4 P. trachicarpicola HGUP 7032 形态描述
3.3.5 P. trachicarpicola HGUP 7038 形态描述
3.3.6 N. protearum HGUP 7003 形态描述
3.3.7 N. asiatica HGUP 7009 形态描述
3.3.8 N. foedans HGUP 7011 形态描述
3.3.9 N. lancifoliumis sp. nov. HGUP 7017 形态描述
3.3.10 N. ellipsospora HGUP 7022 形态描述
3.3.11 N. clavispora HGUP 7026 形态描述
3.3.12 N. cymbidiumis sp. nov. HGUP 7037 形态描述
3.3.13 N. saprophytica HGUP 7040 形态描述
四 结论与讨论
4.1 本研究的意义
4.2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4.2.1 菌株分离较难
4.2.2 菌株产孢制片观察困难
4.2.3 序列的批量处理耗时
4.2.4 形态特征重叠
4.2.5 病原菌致病性的确定准确度不高
4.3 真菌分类与病害诊断的新思路
4.4 真菌分类学与病害诊断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本文编号:38653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86531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