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望谟县油茶种植基地土壤环境质量及养分调控技术
【图文】:
4 N2P0K22.36 68 328 N2P2K02.81 81 196 N2P2K23.46 100 0.4.2 氮、磷、钾单因素肥效分析.4.2.1 氮素肥效分析在试验小区选取满足磷肥、钾肥相同水平组合。以 2、3、6、11 组进行分析据表 4-14 数据的统计分析,各处理产量由高到低排列,各组间差异不明显理 3 的产量最高,处理 2 产量次之。由图 4-1 可看出施肥量在处理 2 后出现,,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产量逐渐减少,R2 = 0.8784 表明氮肥施肥量与产量性极显著,此分析方法可行。表4-12通过回归分析拟合一元二次函数为y = -8 0.904x + 3.893,最大施肥量为:0.057kg/株。最大产量为:3.91kg/株。结合市场价位 15 元/kg,N 肥 2.2/kg,通过边界收入等于边界成本的计算模式计最适氮肥施肥量为 0.016kg/株。最佳产量为 3.9kg/株。
第 4 组差异性呈极显著差异外,其余组间差异不明显。处理 5 的产量最高, 6 产量次之。由图 4-2 可看出施肥量在处理 6 后出现拐点,之后随着磷肥施的增加产量逐渐减少,R2 =0.9748 表明磷肥施肥量与产量相关性很好此分析可行。表 4-13 通过回归分析拟合一元二次函数为 y = -2.5x2+3.69x + 2.445,施肥量为:0.74kg/株。最大产量为:3.8kg/株。结合油茶市场价位 15 元/kg肥肥 1 元/kg,通过边界收入等于边界成本的计算模式计算出最适磷肥施肥 0.72kg/株。最佳产量为 3.8kg/株。表 4-13 磷肥施用效果多重比较Tab4-13The results of phosphorus multiple comparison处理 小区产量(株/kg) 差异显著性编号 水平 平行一 平行二 平行三 均值 0.05 0.05 N2P1K25.1 3.9 2.4 3.8 a A6 N2P2K23.9 5.1 1.5 3.5 ab A4 N2P0K24.1 1.4 1.7 2.4 c B7 N2P3K21.3 2.7 3.2 2.4 cd BC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79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斌;衡阳市油茶产业方兴未艾[J];湖南林业;2001年02期
2 宋智富;油茶产业市场前景广阔[J];农村百事通;2004年16期
3 汪维勇;江西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林副特产;2004年06期
4 邹宽生;;入世后江西油茶产业发展对策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4年05期
5 雍爱玲;发展油茶产业前景广阔[J];农技服务;2005年08期
6 冯继福,胡伟;对安徽油茶产业名牌发展战略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5年05期
7 ;油茶助农民增收[J];福建农业;2005年04期
8 黄春元;加快衡阳市油茶产业发展的思考[J];湖南林业科技;2005年02期
9 王奇;;发展油茶产业前景看好[J];农村新技术;2006年02期
10 柏方敏;何志高;;油茶盛开致富花[J];湖南林业;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磊;霍宝民;谷留杰;翟文继;臧建立;;河南油茶产业化资源培育技术研究[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9 木本粮油产业化论文集[C];2009年
2 李德明;王绿林;曾广林;;襄樊市油茶产业发展现状调查与思考[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9 木本粮油产业化论文集[C];2009年
3 李苏荣;张津平;黄福平;;对促进我市油茶产业发展的思考[A];宜春市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黔东南州政府油茶产业发展调研组;蒲祖银;;关于我州油茶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A];黔东南州油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王雅鹏;刘雪芬;吴娟;;湖北省油茶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A];低碳经济时代的林业技术与管理创新[C];2010年
6 ;安徽省油茶产业协会[A];第六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郭水连;郭亮;郭卫平;;气候对油茶产量的影响研究[A];S10 气象与现代农业发展[C];2012年
8 穆姝慧;孙承文;桂房红;蒋立科;;对目前我国油茶科学研究战略的刍议[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9 木本粮油产业化论文集[C];2009年
9 谭晓风;;我国油茶产业化发展对策[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9 木本粮油产业化论文集[C];2009年
10 文会中;;做大做强湖南油茶产业的几点思考[A];第二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辉霞 傅仁斌;杂交油茶产量高[N];湖南科技报;2005年
2 ;油茶产业规划“1155”工程[N];江西日报;2005年
3 黄晓彬 刘彦;红山油茶结“金果” 规模种植创效益[N];闽西日报;2005年
4 张梅 龚良明 本报记者 胡应翔;江西冒出个油茶产业[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5 蒋能清;耒阳油茶产业显露“尖尖角”[N];衡阳日报;2006年
6 江林;江西加快发展油茶产业[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7 袁海明 (作者系袁州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五方面下工夫发展高产油茶产业[N];宜春日报;2007年
8 王志凌;百年油茶的复兴之旅[N];福建日报;2007年
9 胡青松邋洪鸣;江西油茶产业获财政重点扶持[N];中华工商时报;2008年
10 李晚成邋张志勇;政策利好助推油茶产业奔向“春天”[N];江西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军;油茶低磷适应机理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2 周裕新;油茶营养诊断及平衡施肥效应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3年
3 吴炜;普通油茶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对其北缘不同生境的响应[D];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
4 黄丽媛;油茶对铝的吸收积累及其耐性机理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7年
5 高超;油茶后期自交不亲和性的细胞学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7年
6 洪燕真;基于农户经济视角的油茶供给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7 张鑫;安徽不同生态区域油茶叶片结构及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2年
8 曾艳玲;油茶种仁糖酵解途径解析及醛缩酶基因家族功能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年
9 马锦林;油茶耐弱光生理特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年
10 黄勇;小果油茶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杂交渐渗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弛;贵州省望谟县油茶种植基地土壤环境质量及养分调控技术[D];贵州大学;2017年
2 傅雪罡;江西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D];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
3 石斌;不同库源关系对油茶光合作用及同化物分配的影响[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4 潘波;广西油茶幼龄期配方肥研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5 周招娣;水分胁迫下普通油茶嫁接苗生理特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6 廖文婷;5个油茶无性系光合及叶解剖特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7 邬明娟;绿色溶剂碳酸二甲酯浸取油茶籽油及其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8 肖云旭;海南油茶5个无性系光合特性综合评价[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9 陈家铭;庐山和井冈山不同海拔野生油茶叶片比较转录组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10 刘伟;福建省油茶产地主要生态因子与油茶产量和品质的相关性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6413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2641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