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林业论文 >

寒温带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植硅体及封存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5 14:11
【摘要】:植硅体碳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碳汇,在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研究选取我国寒温带不同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硅体及植硅体碳氮磷的积累规律,探讨了森林类型对其含量的影响;对比研究了寒温带、温带与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植硅体及植硅体碳含量及储量,为认识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硅体元素封存效应,尤其是碳封存机制积累了基础数据。主要结果如下:1.形态学结果显示,研究区森林土壤中植硅体以棒形为主。2.三种森林类型土壤中植硅体及植硅体碳氮磷均表现出随土壤剖面减少的趋势,而PhytOC/TOC递增,表明迁移和溶解作用是影响植硅体剖面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3.三种森林类型土壤中白桦林表层土的植硅体含量最高,表明植物的分解速率对植硅体的含量有较直接的影响。4.尽管寒温带三种森林类型土壤植硅体碳氮磷含量水平及其化学计量比存在差异,但总体上N/P均较低,揭示了该地区森林生长N限制的可能性。5.对比研究表明,受不同温度带植硅体归还通量及生物地球化学稳定性对植硅体积累机制的影响,亚热带森林土壤中植硅体含量最高;但植硅体碳表现出寒温带温带、亚热带、热带森林的含量序列,揭示了寒温带森林土壤植硅体在碳封存效应及全球碳失汇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718.5
【图文】:

植硅体,固碳,过程,硅酸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细胞内、外和细胞壁间的无定形硅酸体(SiO2·nH2O)[5,23,24]。目前,尽管针对于物发育中通过什么途径形成植硅体尚无完整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不同植物、植硅体的形成过程具有显著差异。有研究表明,植物的任何器官都会产生植硅体中产量为最高。植硅体的产量较大,一般 1g 禾本科植物的叶片大约含有 10-100 33]。此外,由于土壤本身并不产生植硅体,土壤中的植硅体多来源于植物枯死腐放,少部分以动物粪便的形式保存[34]。在植硅体形成的过程中,可能“吞噬”了一以及除 DNA 外的糖类、蛋白质和类脂物[35],这部分被包裹的物质中的碳被称为有机碳,即植硅体碳[30,36]。Carter[36]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后对植硅体固碳的过程做1 所示假设。细胞液泡中的由 O-Si-O 共价键构建而成的硅酸质(H4SiO4)形成硅酸细胞器在细胞内外液体交换的过程中进入液泡。随着植物的生长,硅酸质链绞合, 固定。当细胞内外液体交换过程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在细胞环境的压力下,硅酸渐凝聚。细胞衰老后硅酸质聚合体脱水硅化,最终形成封存着有机物质的植硅体。

采样点位,补充点,国有林区,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材料与方法2.1 研究区概况置岭林区是我国最高纬、最广阔的一个国有林区,位于黑龙江省大兴安东北部(50°10′至 53°33′N,121°12′至 127°00′E)。本研究以 60km 为间.1),根据林区土壤立地因子的差异进行补充点采样(图 2.2)。研究区地区,南部属温带地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成;李戈;李仁成;梁婉怡;温梦丹;陶欣悦;;植物燃烧微炭屑与植硅体的比值研究[J];微体古生物学报;2019年01期

2 王丹;王奥博;龙高飞;李云;蒲玉琳;张世熔;贾永霞;叶春;;湿地生态系统中植硅体与植硅体碳的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17年12期

3 温昌辉;吕厚远;左昕昕;葛勇;;表土植硅体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8年09期

4 郭凤山;宋照亮;Leigh Sullivan;王海龙;刘学炎;王旭东;李自民;赵玉营;;岩粉施加对水稻生态系统植硅体碳的增汇作用[J];科学通报;2015年10期

5 杨杰;李永夫;黄张婷;姜培坤;项婷婷;应雨骐;;碱溶分光光度法测定植硅体碳含量[J];分析化学;2014年09期

6 郭梅娥;介冬梅;葛勇;王婷;李荣麟;王刘奎;王培明;刘洪妍;刘利丹;李楠楠;;长白山区湿地表土植硅体特征及其环境意义[J];古地理学报;2012年05期

7 张建;郭雯;漆良华;胡璇;丁霞;程昌锦;雷刚;;中国竹类植物植硅体碳研究[J];世界林业研究;2019年04期

8 郭凤山;宋照亮;Leigh Sullivan;王海龙;刘学炎;王旭东;李自民;赵玉营;;施加岩粉对水稻生态系统植硅体碳的增汇作用(英文)[J];Science Bulletin;2015年06期

9 梁宇;;你了解“植硅体”吗?[J];百科知识;2010年14期

10 李泉,徐德克,吕厚远;竹亚科植硅体形态学研究及其生态学意义[J];第四纪研究;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左昕昕;吕厚远;;我国旱作农业黍、粟植硅体碳封存潜力估算[A];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八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顾延生;Deborah M.Pearsall;赵志军;;东南亚栽培水稻、野生水稻植硅体形态特征对比研究[A];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七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李泉;;关于国际植硅体分类命名进展的介绍[A];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七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杨石磊;郝倩;许子娟;宋照亮;;植硅体稳定碳同位素在气候变化与草地演化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C];2017年

5 安晓红;吕厚远;储国强;;喜马拉雅南坡表土植硅体对植被和海拔的指示[A];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会第九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5年

6 王灿;吕厚远;;水稻扇型植硅体研究进展及相关问题[A];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八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吕厚远;廖淦标;;植硅体在海岸带环境和飓风沉积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孢粉学分会七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徐德克;李泉;吕厚远;;棕榈科植物植硅体形态分析及其环境意义[A];中国孢粉学分会七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马超;顾延生;刘春根;左祖发;;鄱阳湖东南部地区全新统植硅体组合与古环境分析[A];2017年江西省地质学会论文汇编集Ⅲ[C];2017年

10 蔡U

本文编号:27292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27292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8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