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林业论文 >

四川省森林生态系统环境脆弱性评价

发布时间:2020-10-10 09:23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态问题日益严重,作为 地球之肺‖的森林也遭受越来越严重的破坏,森林生态系统日趋恶化。近年来,森林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成为了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以四川省作为研究区域,科学评价四川省森林生态系统环境脆弱性,对当地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四川省2015年的各项自然环境和人文指标数据为基础,应用ARCGIS、SPSS等技术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再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四川省森林生态系统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分析了研究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环境脆弱性,并结合森林结构、地形地貌、气候以及人文等自然社会环境因素对其脆弱性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以便为四川省各个市州县的生态治理和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本文主要得出下结论:(1)从四川省的气候环境、地形地貌、森林结构和人文社会因素等方面考虑,选择了能够代表四川省森林生态系统环境脆弱性情况的11个指标作为主要度量标准,并且根据生态脆弱区脆弱性程度的差别,将整个四川省划分为5个不同的分级,分别为:极度脆弱、高度脆弱、中度脆弱、低度脆弱、微度脆弱。(2)依据评价结果,结合四川省行政界线图,将整个四川省所划分的5个脆弱区域进行分析。其中微度脆弱区占四川省总面积的37.7%;低度脆弱区占22.5%;中度脆弱区占27.1%;高度脆弱区占11.2%;极度脆弱区占四川省总面积1.4%。(3)基于脆弱性区域在四川省森林生态系统的分布进行分析。极度脆弱区在疏林地上分布11%,其余林地在10%以下;高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有林地和未成林地,所占面积比例分别为15%、21%;中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有林地、未成林地和苗圃地,所占面积比例分别为34%、29%、21%;低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和宜林地,所占面积比例分别为37%、64%、69%、41%、28%;微度脆弱区主要集中在苗圃地和宜林地,所占比例分别为56%和44%。(4)高度和极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的高山高原区域;中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的中山区域;低度和微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丘陵和平原河谷地区。(5)极度和高度脆弱区在坡度35°以上的险坡、急坡分布较大;中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坡度15°以上的坡度级区域;微度和低度脆弱区在坡度14°以下的平坡和缓坡有较大分布。(6)基于土壤侵蚀度分析。极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中度、高度、极度侵蚀区域,所占面积分别为18%、12%、26%;高度脆弱区在中度、高度、极度侵蚀区域所占面积分别为22%、32%、37;中度脆弱区在5种侵蚀等级的区域分布差异较小,均在15~28%区间;低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一般侵蚀和轻度侵蚀的区域,所占面积分别为34%、24%;微度脆弱区在极度侵蚀区域分布极少,仅有10%,在其它四个侵蚀度区域所占面积分别为27%、35%、29%、21%。(7)极度、高度和中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年均温-14.6~-5.6℃的寒冷区和17.7~22.5℃的炎热区;微度和低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年均温0.7~12.6℃的温暖区。(8)将四川省划分为3个等级的森林生态系统治理区,分别为川西北治理区、川南监管区、川中和川东预防区。在川中和川东预防区,微度脆弱区占整个治理区面积76.8%,其余等级的脆弱性区域较少。在川南监管区,低度脆弱区占整个治理区面积42.3%。川西北治理区,中度脆弱区和高度脆弱区所占面积较大,占整个治理区85.7%。
【学位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S718.55
【部分图文】:

功能图,坡向,栅格表面,坡度


18图 2-4 四川省气候和土壤侵蚀Figure 2-4 climate and soil erosion in Sichuan坡向、海拔、坡度三个地形数据是由地理空间数据云上下载的 DEM 数字高程数据,先用 Arctoolbox 里的 3D Analyst 工具用栅格表面的坡度、坡向功能进行提取,而海拔数据直接可以用原始 DEM 数据进行重分类提取。再建立 1000m的空间网格,并用四川省行政界面按位置选择选取,将三个数据以表格显示分区统计,统计出的数据表再分别与网格提取出来的矢量数据连接,最后将最终的矢量数据转换为像元为 1000 的栅格数据,见图 2-5。

影像,栅格数据,重采样,四川省


图 2-5 四川省地形地貌Figure 2-5 the topography and geomorphology of Sichuan ProvinceNDVI 原始数据来自于地理空间数据云的 MODIS 影像,通过 ENVI 提取,再用 Arcgis 将数据重采样,处理为像元为 1000 的栅格数据,见图 2-6。

四川省,空间分布数据


图 2-6 四川省 NDVIFigure 2-6 NDVI, Sichuan Province林生态系统原始数据来自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地生态系统类型空间分布数据,直接用 Arcgis 软件界线进行掩膜提取,得到四川省森林生态系统空间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志浩;周湘红;;海口森林生态系统优化提升策略[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9年01期

2 谢洲;谢华;班美玲;彭波;杨瑞刚;李相林;张薇琳;;广西森林生态系统保护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南方农业;2018年16期

3 余健;;浅谈森林生态系统的管理策略[J];山西农经;2018年13期

4 黎思国;;森林抚育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J];绿色科技;2016年21期

5 张燕;;浅析林隙在森林生态系统演化中的作用[J];山西农经;2016年07期

6 程中倩;袁红姗;吴水荣;王冬琳;;树种选择与配置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J];世界林业研究;2017年01期

7 陈庆红;张睿;李冰岩;李秀林;邴贵平;;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的响应[J];吉林农业;2017年05期

8 潘瑶;苏凯文;张婉洁;李先泽;;面向可持续的国有林场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研究——以云南省万掌山国有林场为例[J];林业调查规划;2016年06期

9 程小琴;韩海荣;;“森林生态系统理论与应用”研究生课程案例库的建设[J];中国林业教育;2017年03期

10 姬少玲;黄夏;;自然恢复和人工重建对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J];辽宁林业科技;2017年04期

1 刘飞龙;陈望雄;朱雅丽;;基于区域水平的东洞庭湖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研究[A];2014洞庭湖发展论坛文集[C];2016年

2 姚光强;鲁永新;;楚雄州气候变化及其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浅析[A];云南省水利学会2013年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3 黄郁明;程明纶;;黄山市森林生态系统蓄水调节功能浅析[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4 赵士洞;汪业勖;于振良;李叙勇;;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A];生态学的新纪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2000年

5 刘建泉;丁国民;杨建红;;祁连山北坡森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及其保护对策[A];西部地区第二届植物科学与开发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6 林松良;;物候学与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工程[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分会论文集[C];2003年

7 王兵;崔向慧;李少宁;白秀兰;李海静;钟飚;;大岗山森林生态系统优化管理模式研究[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8 王兵;李少宁;崔向慧;;大岗山森林生态系统优化管理模式研究[A];循环·整合·和谐——第二届全国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9 王妍;刘杏娥;;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研究与展望[A];森林可持续经营与生态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马明;王定勇;孙荣国;申源源;彭玉龙;;西南地区亚热带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大气释汞通量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1 记者 张世豪 高琳哲;建设高质量森林生态系统[N];河北经济日报;2019年

2 北京林业大学 沈国舫;从“两山论”看森林生态系统管护[N];中国自然资源报;2019年

3 记者 赵汉斌;生物多样性影响森林生态系统机制揭示[N];科技日报;2019年

4 温才妃;北京林业大学召开森林生态系统国际研讨会[N];中国科学报;2018年

5 黄起英;屏南构建城市森林生态系统[N];闽东日报;2018年

6 本报记者 赵红霞;利用潜生植被理论可以大大缩短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时间[N];中国花卉报;2018年

7 本报记者 李慧;改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是治本之策[N];光明日报;2017年

8 灌阳县新街镇营林站 严景江;防治结合,加强林业营林管理[N];科学导报;2017年

9 何俊峰;“绿水青山”就是长白山的“金饭碗”[N];吉林日报;2017年

10 记者 王晶晶;加大力度 加快进度 确保全面彻底完成整改任务[N];张掖日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群;参与式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模式构建与风险评价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年

2 杨金艳;东北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地下碳动态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3 鲁绍伟;中国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动态分析与仿真预测[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4 张胜利;秦岭南坡中山地带森林生态系统对径流和水质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5 王乾;川西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辐射传输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06年

6 李少宁;江西省暨大岗山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7年

7 鲜骏仁;川西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7年

8 孟广涛;云南金沙江流域退化天然林恢复重建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9 李慧;福建省森林生态系统NPP和NEP时空模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李坦;基于收益与成本理论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补偿比较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敏;基于RS和GIS的森林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估算[D];西安科技大学;2019年

2 冯熙钦;四川省森林生态系统环境脆弱性评价[D];四川农业大学;2018年

3 刘帅帅;山东半岛黄蓝经济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D];山东师范大学;2018年

4 丁会;神农架林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5 戴巍;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及储量空间变异特征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8年

6 毕建华;辽宁省森林生态系统碳、氮、磷的空间分布及化学计量特征[D];沈阳大学;2018年

7 江姗珊;气候变化对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8年

8 徐旭平;江西省森林生态系统综合效益评估的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9年

9 卞金莉;泰山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主要树种空间关系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7年

10 张金龙;恩施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及其时空变异分析[D];湖北民族学院;2017年



本文编号:28350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28350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5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