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兴安岭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与生产力
【学位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S718.5
【部分图文】:
(287.5?t?C.hnf2;)、红松人工林(249.51?Ohm—2;)和兴安落叶松人工林(222.11?Ohm_2)(表?3-2)。??各组分间碳储量的分布也存在显著差异。白桦次生林的土壤碳储量占森林总碳储量的比??例最大,为70%?(图3-1)。??约28-43%的森林碳储量储存于植被中,大部分的植被碳储存于乔木中(大于99%),??而林下植被碳库的比例低于1%?(表3-2>除红松人工林外,在其他三个生态系统内,由??异速生长方程引起的树枝碳储量估算的不确定性高于树干、树叶和粗根。红松人工林总??乔木层碳储量的不确定性最高,为15%,白桦次生林最低为10%?(表3-3)。??阔叶红松林的碎屑碳储量(19.81Ohm—2)比白桦次生林(6.1?tC_hnf2)、红松人工林(6.1??t?Chm ̄2)和兴安落叶松人工林(4.71?C_hnf2)高出约3-4倍(表3-2)。阔叶红松林CWD的碳??储量(16.7?tC_hnT2)显著高于其他三个生态系统,但各生态系统内枯落物的碳储量没有显??著差异。??白桦次生林(94.1?mg_gH)和阔叶红松林(84.3?mg'g_1)土壤A层的有机碳浓度显著高于??红松人工林(54.6?mg.g_1)和兴安落叶松人工林(66.0?mg.g—1),而各生态系统间土壤B层的??有机碳浓度没有差异(图3-2)。阔叶红松林和白桦次生林的土壤总有机碳储量没有差异,??但两者均显著高于红松人工林和兴安落叶松人工林(表3-2)。??-17-??
在4种森林生态系统中,阔叶红松林的碳储量最高,这反映了植被和碎屑的??碳积累过程是依靠于时间的。??土壤有机碳库,特别是A层的有机碳,在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中发挥重要作用(图3-1)。??白桦次生林A层的土壤有机碳浓度显著高于红松人工林和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图3-2),这??可能是由于次生林内采伐碎屑分解的碳大量的输入到土壤碳库中,而人工林土壤中的碳??因采伐和造林过程中采伐剩余物的移除而减少,Johnson和Curtis1119]发现了相似的研究结??-22-??
图4-i谷地云冷杉林细根(i)、中根(n)碳储量的垂直分布??-1?Vertical?distribution?in?carbon?storage?of?fine?roots?(I)?and?medium?roots?(FI)?in?spruce-fir?valleforest.??同一土层深度不同小写字母表示细根和中根碳储量间差异显著(a?=?0.05)。??ent?small?letters?in?the?same?soil?depth?meant?significant?difference?between?carbon?storage?of?fineroots?and?medium?roots?at?0.05?level.??屑中地表枯落物碳储量为3.61?t?C.hm_2。而CWD碳储量作为碎屑碳储量的主要,为13.25?tC.hm—2,占碎屑总量的78.5%?(表4-3)。云冷杉林土壤碳储量为177.2。土壤有机碳浓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A层的碳浓度(63.76?g'kgH)约度(31.79?g.kg—1)的2倍;而B层的土壤容重和土壤碳储量均显著高于A层,两深度增加而增加(表4-4)。??表4-4不同土壤发生层土壤容重、碳浓度和碳储量??able?4-4?Soil?bulk?density,?carbon?concentration,?and?carbon?storage?at?different?soil?horizons??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薪琪;王传宽;韩轶;;树种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5种温带树种同质园试验[J];植物生态学报;2015年11期
2 刘志理;金光泽;;利用凋落物法和林木因子模拟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叶面积指数[J];生态学报;2015年10期
3 王兴昌;王传宽;;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基本概念和野外测定方法评述[J];生态学报;2015年13期
4 徐耀粘;江明喜;;森林碳库特征及驱动因子分析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5年03期
5 刘纯;刘延坤;金光泽;;小兴安岭6种森林类型土壤微生物量的季节变化特征[J];生态学报;2014年02期
6 刘志理;戚玉娇;金光泽;;小兴安岭谷地云冷杉林叶面积指数的季节动态及空间格局[J];林业科学;2013年08期
7 姚启超;王晓春;;小兴安岭不同海拔臭冷杉年轮--气候关系及大尺度气候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8 葛立雯;潘刚;任德智;杜玉婕;郑祥蕾;;西藏林芝地区森林碳储量、碳密度及其分布[J];应用生态学报;2013年02期
9 徐丽娜;金光泽;;小兴安岭凉水典型阔叶红松林动态监测样地:物种组成与群落结构[J];生物多样性;2012年04期
10 赵丽玲;孙龙;王庆贵;;黑龙江大小兴安岭红皮云杉种群更新与遗传多样性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1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庆贵;黑龙江省东部山区谷地云冷杉林衰退机理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2 罗天祥;中国主要森林类型生物生产力格局及其数学模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家计划委员会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199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全智;东北六种温带森林碳密度和固碳能力[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591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2859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