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林业论文 >

威海里口山火烧迹地植被恢复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3 10:17
  为探讨烧死木清理方式对植被恢复的影响,进一步总结火烧迹地植被恢复实用技术,以威海里口山重度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重点从烧死木清理、人工定株、保水剂使用及造林苗木配置等方面研究了植被的更新情况、物种多样性和主要乔木的生长表现,结果表明:(1)在重度过火区域,对烧死木进行伐倒截断处理其乔木群体密度分别比烧死木伐处搬走和烧死木不清理2种处理高63.6%和38.5%以上,灌木和草本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明显提高;在直播造林前,采取烧死木伐倒截断处理方式比烧死木伐处搬走和不清理2种处理措施,刺槐平均存活率分别提高20.0%和8.5%,臭椿平均存活率分别提高4.0%和3.3%;直播造林初期(前三年),臭椿在烧死木伐倒截断处理下的树高、根径生长效果最好,而刺槐在烧死木不清理处理下树高、根径生长效果最好。(2)在火烧迹地天然更新初期(前三年),定株措施有利于自然萌发的主要乔木树种麻栎、刺槐、臭椿的生长,且定株2次的生长效果最好。(3)在直播造林时,采用生物保水剂混合拌种有利于主要树种刺槐、臭椿的快速生长,刺槐在保水剂用量为25g/穴时生长效果最佳,臭椿在保水剂用量为30g/穴时生长效果最佳。(4)在重度过火区... 

【文章来源】: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 火烧迹地更新研究
    1.2 火烧迹地清理研究
    1.3 火烧迹地植被恢复模式研究
    1.4 火烧迹地植被恢复技术研究
    1.5 火烧迹地植被恢复中存在的问题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主要研究内容
3 研究区域概况
    3.1 地理概况
    3.2 气候条件
    3.3 水文条件
    3.4 地质地貌
    3.5 岩石土壤
    3.6 植被资源
    3.7 火烧迹地概况
4 研究方法
    4.1 试验地概况
    4.2 试验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设计
        4.2.3 调查统计
        4.2.4 数据分析
5 结果与分析
    5.1 烧死木清理方式对火烧迹地天然更新的影响
        5.1.1 不同烧死木清理方式的乔木更新组成
        5.1.2 不同烧死木清理方式的主要乔木树种生长效果
        5.1.3 不同烧死木清理方式的灌木植物更新情况
        5.1.4 不同烧死木清理方式的草本植物更新情况
        5.1.5 不同烧死木清理方式的乔木植物物种多样性
        5.1.6 不同烧死木清理方式的灌木植物物种多样性
        5.1.7 不同烧死木清理方式的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
    5.2 人工定株措施对火烧迹地天然更新的影响
        5.2.1 烧死木伐除搬走区域不同定株次数下主要目的树种生长情况
        5.2.2 烧死木伐倒截断区域不同定株次数下主要目的树种生长情况
        5.2.3 烧死木不清理区域不同定株次数下主要目的树种生长情况
    5.3 烧死木清理与保水剂对火烧迹地人工直播造林更新的影响
        5.3.1 不同烧死木清理方式和保水剂用量下直播造林树种存活的影响
        5.3.2 不同烧死木清理方式的直播造林树种生长情况
        5.3.3 烧死木伐除搬走区域不同保水剂用量下直播造林树种生长情况
        5.3.4 烧死木伐倒截断区域不同保水剂用量下直播造林树种生长情况
        5.3.5 烧死木不清理区域不同保水剂用量下直播造林树种生长情况
    5.4 苗木配置技术对火烧迹地人工植苗造林更新的影响
        5.4.1 不同苗木配置技术的苗木成活保存情况
        5.4.2 不同苗木配置技术的灌木植物更新情况
        5.4.3 不同苗木配置技术的草本植物更新情况
        5.4.4 不同苗木配置技术的灌木植物物种多样性
        5.4.5 不同苗木配置技术的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
6 讨论
    6.1 烧死木清理方式对火烧迹地植被恢复的影响
    6.2 人工定株对火烧迹地植被恢复的影响
    6.3 保水剂对火烧迹地植被恢复的影响
    6.4 苗木配置技术对火烧迹地植被恢复的影响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火烧迹地造林更新技术探讨[J]. 周永权.  农业与技术. 2016(04)
[2]林火干扰对兴安落叶松林下植被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J]. 石亮,周梅,王鼎,葛鹏,秦可珍,赵鹏武,王庆海.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6(01)
[3]泰宁县火烧迹地植被恢复模式及其生态效应[J]. 郑德华.  福建林业科技. 2015(04)
[4]大兴安岭火烧迹地植被恢复中植物多样性与生物量分配格局[J]. 王丽红,辛颖,邹梦玲,赵雨森,刘双江,任清胜.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5(12)
[5]青岛市三标山林火迹地早期恢复植被特征研究[J]. 李士美,囤兴建.  林业调查规划. 2015(05)
[6]不同更新方式对火烧迹地更新的影响[J]. 刘小矛.  现代园艺. 2015(16)
[7]火烧对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物种多样性的影响[J]. 曹慧,白晋华,王建让,郭晋平,贺薇,徐发良.  防护林科技. 2015(06)
[8]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兴安落叶松群落不同恢复模式效果比较[J]. 肖锐,张文达,赵聪,杨凯.  林业科技. 2014(04)
[9]浅析火烧迹地造林更新技术探究[J]. 袁秀云.  科技致富向导. 2014(12)
[10]鲁中南贫瘠荒山直播造林技术研究[J]. 赵银河,祝钰,杨慧,杨庆伟,张晓光.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04)

硕士论文
[1]保水剂在华北片麻岩石质山地造林中的应用研究[D]. 谭飞理.北京林业大学 2009
[2]火干扰对重庆亚热带森林植被及土壤的影响[D]. 严超龙.西南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1838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31838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e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