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组合评价法的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 ——以陕北黄土高原地区为例
发布时间:2021-05-13 13:11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自建国以来实施的一项涉及范围最广、投资最大、工程量最大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综合评价退耕还林工程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是衡量工程实施绩效的重要途径,也是工程持续发展和保障政策效果的重要依据。自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陆续有众多学者就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作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纵观现有研究成果,还存在着指标体系不完善、评价方法不统一、评价结果不可靠的现状,使得评价工作无法更好的指导退耕还林工程的后续发展。为此,本文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组合评价法引入了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的评价,并以此构建了陕北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然后利用所构建的组合评价模型,对陕北黄土高原地区5个典型退耕县综合效益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政策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构建了陕北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调查相结合,按照构建整体指标框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预选评价指标—专家筛选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步骤最终建立了陕北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综合效益及其评价研究现状
1.2.2 组合评价研究现状
1.3 研究依据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第三章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 指标筛选来源
3.3 指标筛选方法
3.4 构建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3.4.1 评价指标和评价指标体系
3.4.2 指标内涵及计算方法
第四章 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组合评价模型建立
4.1 组合评价法的概念
4.2 组合评价的方法
4.3 本研究所选的赋权法
4.4 本研究所选的单一评价法
4.5 本研究所选的组合法
第五章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组合评价实证分析
5.1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数据计算
5.2 指标权重的确定
5.2.1 基于层次分析法
5.2.2 基于变异系数法
5.3 单一评价结果
5.3.1 综合指数法
5.3.2 功效系数法
5.3.3 灰色关联度法
5.3.4 单一评价结果汇总
5.4 基于平均值法组合评价
5.4.1 组合评价的事前一致性检验
5.4.2 基于平均值法的组合评价
5.4.3 组合评价的事后一致性检验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构建了陕北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6.1.2 基于组合评价法构建了陕北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模型
6.1.3 组合评价相对于单一评价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6.1.4 应用所构建的组合评价模型对陕北黄土高原地区5个典型退耕县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
6.2 讨论
6.3 政策建议
6.3.1 协调好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共同发展
6.3.2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维护工程成果意识
6.3.3 完善财政补贴政策,确保退耕农户利益
6.3.4 推动科技支撑机制,加强农民创新意识
6.3.5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提高农户生活水平
6.3.6 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保障农户基础生活
6.4 本研究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宝鸡市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J]. 徐玉霞. 水土保持通报. 2017(06)
[2]陕南秦巴山地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J]. 徐玉霞. 中国农学通报. 2017(28)
[3]泰山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J]. 刘胜涛,高鹏,刘潘伟,牛香,王兵. 生态学报. 2017(10)
[4]河南省2015年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与评价[J]. 韩中海,张伟伟,王彬,韩晓红,王振刚. 宁夏农林科技. 2017(03)
[5]黄土丘陵区榆林南部退耕还林(草)工程综合效益评价[J]. 成六三,高晓东,陈小莉,吴普特.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2016(04)
[6]宁波余姚市防护林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 荆贝贝,张希金,李晓旭,涂克环,达良俊.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6(04)
[7]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好退耕还林工作[J]. 吴转颖. 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6(02)
[8]退耕还林的经济效益研究[J]. 王庶,邓泽林.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6(05)
[9]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J]. 李敏,姚顺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3)
[10]黄土高原典型流域种植业发展模式的能值分析[J]. 邓健,赵发珠,韩新辉,冯永忠,杨改河. 应用生态学报. 2016(05)
博士论文
[1]陕北黄土丘陵区典型退耕流域农林景观配置模式综合评价及优化[D]. 邓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2]基于能值分析的黄土高原丘陵区退耕还林还草效益研究[D]. 齐拓野.宁夏大学 2014
[3]洪雅县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 王同顺.北京林业大学 2013
[4]南方地区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组合评价研究[D]. 肖庆业.北京林业大学 2013
[5]中国西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与评价[D]. 郭雨华.北京林业大学 2009
[6]吴起县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及其绿色GDP核算[D]. 赖亚飞.北京林业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基于组合评价模型的庆阳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评价[D]. 刘洋.兰州理工大学 2017
[2]中国省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组合评价[D]. 安佳.吉林财经大学 2017
[3]基于水土保持效益的黄土高原退耕还林政策评价[D]. 张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4]福建省主要城市自主创新投入能力的组合评价模型[D]. 陈楚.华中师范大学 2015
[5]北京市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价的研究[D]. 郭欣雨.北京林业大学 2015
[6]北方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D]. 田胜男.北京林业大学 2012
[7]基于农业产业—资源耦合下的吴起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效果评价[D]. 姚文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8]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研究[D]. 杜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9]土地评价指标赋权方法研究[D]. 马艳霞.甘肃农业大学 2011
[10]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 宋志伟.西南林业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184078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综合效益及其评价研究现状
1.2.2 组合评价研究现状
1.3 研究依据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第三章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 指标筛选来源
3.3 指标筛选方法
3.4 构建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3.4.1 评价指标和评价指标体系
3.4.2 指标内涵及计算方法
第四章 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组合评价模型建立
4.1 组合评价法的概念
4.2 组合评价的方法
4.3 本研究所选的赋权法
4.4 本研究所选的单一评价法
4.5 本研究所选的组合法
第五章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组合评价实证分析
5.1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数据计算
5.2 指标权重的确定
5.2.1 基于层次分析法
5.2.2 基于变异系数法
5.3 单一评价结果
5.3.1 综合指数法
5.3.2 功效系数法
5.3.3 灰色关联度法
5.3.4 单一评价结果汇总
5.4 基于平均值法组合评价
5.4.1 组合评价的事前一致性检验
5.4.2 基于平均值法的组合评价
5.4.3 组合评价的事后一致性检验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构建了陕北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6.1.2 基于组合评价法构建了陕北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模型
6.1.3 组合评价相对于单一评价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6.1.4 应用所构建的组合评价模型对陕北黄土高原地区5个典型退耕县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
6.2 讨论
6.3 政策建议
6.3.1 协调好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共同发展
6.3.2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维护工程成果意识
6.3.3 完善财政补贴政策,确保退耕农户利益
6.3.4 推动科技支撑机制,加强农民创新意识
6.3.5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提高农户生活水平
6.3.6 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保障农户基础生活
6.4 本研究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宝鸡市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J]. 徐玉霞. 水土保持通报. 2017(06)
[2]陕南秦巴山地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J]. 徐玉霞. 中国农学通报. 2017(28)
[3]泰山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J]. 刘胜涛,高鹏,刘潘伟,牛香,王兵. 生态学报. 2017(10)
[4]河南省2015年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与评价[J]. 韩中海,张伟伟,王彬,韩晓红,王振刚. 宁夏农林科技. 2017(03)
[5]黄土丘陵区榆林南部退耕还林(草)工程综合效益评价[J]. 成六三,高晓东,陈小莉,吴普特.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2016(04)
[6]宁波余姚市防护林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 荆贝贝,张希金,李晓旭,涂克环,达良俊.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6(04)
[7]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好退耕还林工作[J]. 吴转颖. 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6(02)
[8]退耕还林的经济效益研究[J]. 王庶,邓泽林.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6(05)
[9]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J]. 李敏,姚顺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3)
[10]黄土高原典型流域种植业发展模式的能值分析[J]. 邓健,赵发珠,韩新辉,冯永忠,杨改河. 应用生态学报. 2016(05)
博士论文
[1]陕北黄土丘陵区典型退耕流域农林景观配置模式综合评价及优化[D]. 邓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2]基于能值分析的黄土高原丘陵区退耕还林还草效益研究[D]. 齐拓野.宁夏大学 2014
[3]洪雅县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 王同顺.北京林业大学 2013
[4]南方地区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组合评价研究[D]. 肖庆业.北京林业大学 2013
[5]中国西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与评价[D]. 郭雨华.北京林业大学 2009
[6]吴起县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及其绿色GDP核算[D]. 赖亚飞.北京林业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基于组合评价模型的庆阳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评价[D]. 刘洋.兰州理工大学 2017
[2]中国省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组合评价[D]. 安佳.吉林财经大学 2017
[3]基于水土保持效益的黄土高原退耕还林政策评价[D]. 张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4]福建省主要城市自主创新投入能力的组合评价模型[D]. 陈楚.华中师范大学 2015
[5]北京市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价的研究[D]. 郭欣雨.北京林业大学 2015
[6]北方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D]. 田胜男.北京林业大学 2012
[7]基于农业产业—资源耦合下的吴起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效果评价[D]. 姚文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8]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研究[D]. 杜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9]土地评价指标赋权方法研究[D]. 马艳霞.甘肃农业大学 2011
[10]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 宋志伟.西南林业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1840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3184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