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楝属植物亲缘关系分析
发布时间:2021-06-27 21:42
印楝属(Azadirachta)植物是楝科(Meliaceae)的热带常绿乔木,属内包含3个种,分别是印楝(Azadirachta indica A.Juss.)、泰楝(Azadirachta siamensis Val.)和菲楝(Azadirachta excels(Jack)M.Jacobs),其叶和种子内富含印楝素类(azadirachtin)等多种活性物质,具有杀菌、杀虫等特性,是一类为开发生物农药提供广阔前景的树种。课题组在云南省从事印楝属植物的引种栽培中发现了两种表型性状不同于印楝、泰楝和菲楝的类型,分别是早熟类型和叶型变异类型。为了了解这两个变异类型的遗传背景,本研究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两个方面对印楝属三个种和两个变异类型进行亲缘关系和遗传变异研究,以近缘属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et Zucc.)为外类群进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本文研究揭示了两个变异类型与印楝属三个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并检测了印楝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印楝属植物的21个表型性状分析结果显示,印楝属植物的数量性状存在广泛的变异,变异系数分布在0.00
【文章来源】: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9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印楝属三种及杂交变异类型小叶形态(b引自Sombatsiri等,1995)
第三章基于 DNA 序列对印楝属植物的亲缘关系分析(4)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本实验根据 26S rRNA 及叶绿体片段的序列信息,使用Mega 6.06 计算各个片段的 Nei’s 遗传距离,并以 1000 次重复进行 bootstrap 分析。根Nei’s 遗传距离以 UPGMA 进行聚类。3.2 结果与分析3.2.1 印楝属植物核基因片段和叶绿体片段扩增和测序结果26S rRNA 和 matK、rbcL、atpF-atpH、psbT-psbN、rpl16、matK 对印楝属内 5 个植类型和外类群川楝的扩增结果均理想,目的条带清晰明亮,可进行切割、DNA 回收、测序等工作(图 3-1,图 3-2)。部分测序结果如图 3-3 所示。
第三章基于 DNA 序列对印楝属植物的亲缘关系分析 为 CL,叶绿体片段的电泳条带也如图 3-1 所示 indicating 50bp DNA Marker, 01~06 indicating YL, 07~12 indicating TL, 13~18 indica indicating ZS, 25~30 indicating YB, 31~36 indicating CL, electrophretic bands of five chocus was like Fig.3-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DNA分子鉴定黄芪与其混伪品分析[J]. 尚怀海,吴琼,孙玉平.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6(01)
[2]药用印楝表型选择的因子分析及综合评价[J]. 彭兴民,吴疆翀,王有琼,郑益兴,马李一,张燕平. 林业科学研究. 2015(04)
[3]榆叶梅及其部分近缘种的染色体核型分析[J]. 董山平,罗乐,钟军珺,程堂仁,张启翔. 西北植物学报. 2015(03)
[4]印楝叶多酚提取及体外抗氧化活性[J]. 王有琼,马李一,张重权,段琼芬. 精细化工. 2015(01)
[5]我国野牡丹属植物的表型多样性研究[J]. 戴小红,孙伟生,贺军军,罗萍. 热带作物学报. 2014(10)
[6]中国50个甘蓝代表品种EST-SSR指纹图谱的构建[J]. 王庆彪,张扬勇,庄木,杨丽梅,刘玉梅,吕红豪,方智远. 中国农业科学. 2014(01)
[7]新疆自育陆地棉品种SSR遗传多样性分析[J]. 艾先涛,梁亚军,沙红,王俊铎,郑巨云,吐尔逊江,多力坤,李雪源,华金平. 作物学报. 2014(02)
[8]云南引种印楝实生栽培种群表型的地理变异[J]. 彭兴民,吴疆翀,郑益兴,张燕平. 林业科学研究. 2013(04)
[9]大麦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及其与农艺性状关联分析[J]. 赖勇,王鹏喜,范贵强,司二静,王晋,杨轲,孟亚雄,李葆春,马小乐,尚勋武,王化俊. 中国农业科学. 2013(02)
[10]高山杜鹃与大喇叭杜鹃种间杂交过程的观察研究[J]. 解玮佳,李世峰,李树发,宋杰,彭绿春,蔡艳飞,陆琳,黎霞. 西北植物学报. 2012(12)
博士论文
[1]用分子标记和花粉形态学标记研究莲种质的遗传多样性[D]. 李佐.华中农业大学 2010
[2]松属植物rRNA基因的变异模式及其进化生物学意义[D]. 刘占林.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 2002
硕士论文
[1]巨龙竹谱系地理学研究[D]. 董禹然.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4
[2]山茶属植物个体内rDNA多态性及杜鹃红山茶的空间遗传结构[D]. 徐颖.复旦大学 2012
[3]茶18S-26S rDNA的多态性与进化[D]. 徐晶.复旦大学 2009
[4]青藏高原东缘二十五种风毛菊属植物的核型研究及分类学意义[D]. 巩红冬.西北师范大学 2007
[5]印楝繁育系统的研究[D]. 吴疆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7
[6]部分菊属与亚菊属植物亲缘关系研究[D]. 吴国盛.南京农业大学 2007
[7]秦巴山区百合属植物的核型多样性与亲缘关系分析[D]. 戴小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253659
【文章来源】: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9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印楝属三种及杂交变异类型小叶形态(b引自Sombatsiri等,1995)
第三章基于 DNA 序列对印楝属植物的亲缘关系分析(4)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本实验根据 26S rRNA 及叶绿体片段的序列信息,使用Mega 6.06 计算各个片段的 Nei’s 遗传距离,并以 1000 次重复进行 bootstrap 分析。根Nei’s 遗传距离以 UPGMA 进行聚类。3.2 结果与分析3.2.1 印楝属植物核基因片段和叶绿体片段扩增和测序结果26S rRNA 和 matK、rbcL、atpF-atpH、psbT-psbN、rpl16、matK 对印楝属内 5 个植类型和外类群川楝的扩增结果均理想,目的条带清晰明亮,可进行切割、DNA 回收、测序等工作(图 3-1,图 3-2)。部分测序结果如图 3-3 所示。
第三章基于 DNA 序列对印楝属植物的亲缘关系分析 为 CL,叶绿体片段的电泳条带也如图 3-1 所示 indicating 50bp DNA Marker, 01~06 indicating YL, 07~12 indicating TL, 13~18 indica indicating ZS, 25~30 indicating YB, 31~36 indicating CL, electrophretic bands of five chocus was like Fig.3-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DNA分子鉴定黄芪与其混伪品分析[J]. 尚怀海,吴琼,孙玉平.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6(01)
[2]药用印楝表型选择的因子分析及综合评价[J]. 彭兴民,吴疆翀,王有琼,郑益兴,马李一,张燕平. 林业科学研究. 2015(04)
[3]榆叶梅及其部分近缘种的染色体核型分析[J]. 董山平,罗乐,钟军珺,程堂仁,张启翔. 西北植物学报. 2015(03)
[4]印楝叶多酚提取及体外抗氧化活性[J]. 王有琼,马李一,张重权,段琼芬. 精细化工. 2015(01)
[5]我国野牡丹属植物的表型多样性研究[J]. 戴小红,孙伟生,贺军军,罗萍. 热带作物学报. 2014(10)
[6]中国50个甘蓝代表品种EST-SSR指纹图谱的构建[J]. 王庆彪,张扬勇,庄木,杨丽梅,刘玉梅,吕红豪,方智远. 中国农业科学. 2014(01)
[7]新疆自育陆地棉品种SSR遗传多样性分析[J]. 艾先涛,梁亚军,沙红,王俊铎,郑巨云,吐尔逊江,多力坤,李雪源,华金平. 作物学报. 2014(02)
[8]云南引种印楝实生栽培种群表型的地理变异[J]. 彭兴民,吴疆翀,郑益兴,张燕平. 林业科学研究. 2013(04)
[9]大麦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及其与农艺性状关联分析[J]. 赖勇,王鹏喜,范贵强,司二静,王晋,杨轲,孟亚雄,李葆春,马小乐,尚勋武,王化俊. 中国农业科学. 2013(02)
[10]高山杜鹃与大喇叭杜鹃种间杂交过程的观察研究[J]. 解玮佳,李世峰,李树发,宋杰,彭绿春,蔡艳飞,陆琳,黎霞. 西北植物学报. 2012(12)
博士论文
[1]用分子标记和花粉形态学标记研究莲种质的遗传多样性[D]. 李佐.华中农业大学 2010
[2]松属植物rRNA基因的变异模式及其进化生物学意义[D]. 刘占林.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 2002
硕士论文
[1]巨龙竹谱系地理学研究[D]. 董禹然.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4
[2]山茶属植物个体内rDNA多态性及杜鹃红山茶的空间遗传结构[D]. 徐颖.复旦大学 2012
[3]茶18S-26S rDNA的多态性与进化[D]. 徐晶.复旦大学 2009
[4]青藏高原东缘二十五种风毛菊属植物的核型研究及分类学意义[D]. 巩红冬.西北师范大学 2007
[5]印楝繁育系统的研究[D]. 吴疆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7
[6]部分菊属与亚菊属植物亲缘关系研究[D]. 吴国盛.南京农业大学 2007
[7]秦巴山区百合属植物的核型多样性与亲缘关系分析[D]. 戴小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2536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3253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