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松根瘤的发育解剖学及其转录组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3 12:03
结瘤植物是自然界中重要的固氮资源,具有极大的生态价值和应用价值。本研究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实验林取样,采用徒手切片和石蜡切片法,以罗汉松科植物竹柏(Podocarpus nagi)根瘤,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体系的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槽纹果相思(Acacia aulacocarpa)根瘤和非豆科植物-Frankia共生固氮体系的台湾桤木(Alnus formosana)、杨梅(Myrica rubra)根瘤作为参照对比,研究了不同发育时期罗汉松(Podocarpus macrophyllus)根瘤的形态结构,同时对罗汉松根瘤进行了三代全长转录组测序,并对目标蛋白进行检索和聚类,探讨罗汉松根瘤的蛋白质遗传特性及其固氮的屏氧机制,为植物共生体系的基础研究及演化趋势的推测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根瘤的着生方式与外部形态特征:罗汉松与竹柏根瘤为圆球形或近圆锥形,直径0.2-1mm,少数具有根毛和瘤毛,根瘤颜色随瘤龄的增长不断加深;根瘤主要分布于侧根之上,数量极多,沿着根系生长方向呈二列状排列,常见为单生,偶见簇生,易脱落。其余四种植物的根瘤均单个...
【文章来源】:广西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罗汉松根瘤的形态
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罗汉松根瘤的发育解剖学及其转录组学研究203.1.1.2竹柏根瘤的形态观察竹柏根瘤的着生方式与罗汉松根瘤基本相似,根瘤大多着生于侧根之上,二列状排列,其结瘤密度比罗汉松小,偶有根毛和瘤毛出现,根部外表也观察到有一层胶质(图3-2-c),有出现根瘤与根部角质鞘集生于一起呈块状的现象(图3-2-d)。侧根上的结瘤量较多,根瘤直径较罗汉松更小,直径为0.2-1mm,形状多为近球形或近圆锥形。幼嫩根上的根瘤多呈二列状排列,新生侧根的发生处的瘤较多为簇生状(图3-2-d),偶见串珠状着生。幼嫩根瘤呈乳白色或淡黄色,成熟瘤为黄褐色或红棕色,老瘤黑褐色,部分瘤较易脱落。图3-2竹柏根瘤的形态Fig.3-2MorphologyofPodocarpusnagirootnodulesa、b:根瘤在根系上的分布与排列情况;c:不同年龄的根瘤具有不同的颜色和形状,根部表面可见角质鞘;d:在下一级侧根发生处有根瘤与根部角质鞘聚生成团现象(箭头处)。a、b:Distributionandarrangementofnodulesonrootsystem;c:Nodulesofdifferentageshavedifferentcolorsandshapes,androotsurfacehascuticlesheath;d:Atthegrowthpointofthenextlateralroot,aggregatednodulesandrootcuticlesheathareobserved(Arrow).abcd
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罗汉松根瘤的发育解剖学及其转录组学研究213.1.2豆科植物根瘤3.1.2.1马占相思根瘤的形态观察马占相思根瘤分布于侧根之上,多位于侧根的中下部分,由于侧根较细,且根瘤的着生点较小(图3-3-b、c),因此较易脱落。根部较光滑,未见角质鞘、根毛和瘤毛出现。根瘤的形状不一,幼年时期时多为较小的圆球形,然后顶端逐渐伸长变为椭圆形或长椭圆状,之后根瘤会开叉形成V型(图3-3-b)或继续分枝为多叉的姜状。瘤的表面较为粗糙,质地较硬。颜色为深褐色,直径为1-7mm不等。图3-3马占相思根瘤的形态Fig.3-3MorphologyofAcaciamangiumrootnodulesa:根瘤在根系上的分布情况;b:V型开叉的根瘤;c:根瘤在根上的着生点很小;d:不同年龄的根瘤形状不一。a:Distributionandarrangementofnodulesonrootsystem;b:V-shapedbifurcatednodule;c:Thenodule"sattachmentpointontherootisverysmall;d:Nodulesofdifferentageshavedifferentshapes.abcd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三种罗汉松季节性生理生化指标变化比较[J]. 黄相玲,朱栗琼,陈惠昕,何晶晶,黄英镑,招礼军. 广东农业科学. 2018(06)
[2]植物血红蛋白基因功能研究进展[J]. 郭荫杰,冯献忠,杨素欣. 土壤与作物. 2018(02)
[3]罗汉松研究进展[J]. 杨艳华. 中国林业产业. 2016(12)
[4]小叶罗汉松一年生幼苗根瘤形态与解剖构造的观察[J]. 招礼军,朱栗琼,黄宝灵,文祥凤,韦立秀,孙基伦. 北方园艺. 2014(10)
[5]竹柏根及其共生体形态与解剖构造的观察[J]. 朱栗琼,黄宝灵,招礼军,罗叶红,韦立秀,文祥凤. 南方农业学报. 2013(08)
[6]罗汉松内生真菌云南拟盘多毛孢代谢产物研究[J]. 陈佳,罗都强. 亚太传统医药. 2013(01)
[7]罗汉松的生药学研究[J]. 吴鲁东,梁小洪,李书渊. 临床医学工程. 2012(08)
[8]罗汉松及响叶杨内生放线菌的分离、活性及多样性研究[J]. 冯治翔,栗敏,刘洋,陈军,褚以文,田永强.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1(04)
[9]青海胡卢巴植物根瘤形态结构与发育研究[J]. 高晓杰,刁治民,杜军华. 安徽农业科学. 2010(05)
[10]植物石蜡切片的固定与保存[J]. 王原媛,张定宇,黄春国.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0(01)
硕士论文
[1]三种罗汉松雌雄株茎叶解剖结构研究[D]. 邓冬丽.广西大学 2018
[2]环境异质性对罗汉松根瘤特性的影响[D]. 徐艳霞.广西大学 2017
[3]云南蕊木、罗汉松、云桂暗罗三种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D]. 杨彩琼.云南师范大学 2016
[4]罗汉松遗传多样性及其快速繁殖技术研究[D]. 韦泳丽.广西大学 2012
[5]放线菌根瘤结构及四川桤木光合特性研究[D]. 曹鹏.南京林业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282024
【文章来源】:广西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罗汉松根瘤的形态
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罗汉松根瘤的发育解剖学及其转录组学研究203.1.1.2竹柏根瘤的形态观察竹柏根瘤的着生方式与罗汉松根瘤基本相似,根瘤大多着生于侧根之上,二列状排列,其结瘤密度比罗汉松小,偶有根毛和瘤毛出现,根部外表也观察到有一层胶质(图3-2-c),有出现根瘤与根部角质鞘集生于一起呈块状的现象(图3-2-d)。侧根上的结瘤量较多,根瘤直径较罗汉松更小,直径为0.2-1mm,形状多为近球形或近圆锥形。幼嫩根上的根瘤多呈二列状排列,新生侧根的发生处的瘤较多为簇生状(图3-2-d),偶见串珠状着生。幼嫩根瘤呈乳白色或淡黄色,成熟瘤为黄褐色或红棕色,老瘤黑褐色,部分瘤较易脱落。图3-2竹柏根瘤的形态Fig.3-2MorphologyofPodocarpusnagirootnodulesa、b:根瘤在根系上的分布与排列情况;c:不同年龄的根瘤具有不同的颜色和形状,根部表面可见角质鞘;d:在下一级侧根发生处有根瘤与根部角质鞘聚生成团现象(箭头处)。a、b:Distributionandarrangementofnodulesonrootsystem;c:Nodulesofdifferentageshavedifferentcolorsandshapes,androotsurfacehascuticlesheath;d:Atthegrowthpointofthenextlateralroot,aggregatednodulesandrootcuticlesheathareobserved(Arrow).abcd
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罗汉松根瘤的发育解剖学及其转录组学研究213.1.2豆科植物根瘤3.1.2.1马占相思根瘤的形态观察马占相思根瘤分布于侧根之上,多位于侧根的中下部分,由于侧根较细,且根瘤的着生点较小(图3-3-b、c),因此较易脱落。根部较光滑,未见角质鞘、根毛和瘤毛出现。根瘤的形状不一,幼年时期时多为较小的圆球形,然后顶端逐渐伸长变为椭圆形或长椭圆状,之后根瘤会开叉形成V型(图3-3-b)或继续分枝为多叉的姜状。瘤的表面较为粗糙,质地较硬。颜色为深褐色,直径为1-7mm不等。图3-3马占相思根瘤的形态Fig.3-3MorphologyofAcaciamangiumrootnodulesa:根瘤在根系上的分布情况;b:V型开叉的根瘤;c:根瘤在根上的着生点很小;d:不同年龄的根瘤形状不一。a:Distributionandarrangementofnodulesonrootsystem;b:V-shapedbifurcatednodule;c:Thenodule"sattachmentpointontherootisverysmall;d:Nodulesofdifferentageshavedifferentshapes.abcd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三种罗汉松季节性生理生化指标变化比较[J]. 黄相玲,朱栗琼,陈惠昕,何晶晶,黄英镑,招礼军. 广东农业科学. 2018(06)
[2]植物血红蛋白基因功能研究进展[J]. 郭荫杰,冯献忠,杨素欣. 土壤与作物. 2018(02)
[3]罗汉松研究进展[J]. 杨艳华. 中国林业产业. 2016(12)
[4]小叶罗汉松一年生幼苗根瘤形态与解剖构造的观察[J]. 招礼军,朱栗琼,黄宝灵,文祥凤,韦立秀,孙基伦. 北方园艺. 2014(10)
[5]竹柏根及其共生体形态与解剖构造的观察[J]. 朱栗琼,黄宝灵,招礼军,罗叶红,韦立秀,文祥凤. 南方农业学报. 2013(08)
[6]罗汉松内生真菌云南拟盘多毛孢代谢产物研究[J]. 陈佳,罗都强. 亚太传统医药. 2013(01)
[7]罗汉松的生药学研究[J]. 吴鲁东,梁小洪,李书渊. 临床医学工程. 2012(08)
[8]罗汉松及响叶杨内生放线菌的分离、活性及多样性研究[J]. 冯治翔,栗敏,刘洋,陈军,褚以文,田永强.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1(04)
[9]青海胡卢巴植物根瘤形态结构与发育研究[J]. 高晓杰,刁治民,杜军华. 安徽农业科学. 2010(05)
[10]植物石蜡切片的固定与保存[J]. 王原媛,张定宇,黄春国.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0(01)
硕士论文
[1]三种罗汉松雌雄株茎叶解剖结构研究[D]. 邓冬丽.广西大学 2018
[2]环境异质性对罗汉松根瘤特性的影响[D]. 徐艳霞.广西大学 2017
[3]云南蕊木、罗汉松、云桂暗罗三种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D]. 杨彩琼.云南师范大学 2016
[4]罗汉松遗传多样性及其快速繁殖技术研究[D]. 韦泳丽.广西大学 2012
[5]放线菌根瘤结构及四川桤木光合特性研究[D]. 曹鹏.南京林业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2820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3282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