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职岗匹配、职业成长研究——以南京林业大学涉林专业为例
发布时间:2021-07-27 09:21
针对南京林业大学2012、2013届涉林专业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为大学课程设置、专业调整方向、学生工作后的学习方式、已就业毕业生职岗匹配和职业成长提供理论支撑和相关建议。基于438份有效问卷的调查发现:大学课程对工作的关联性与专业有关;不同类型的大学课程对毕业生的职岗匹配影响不同;毕业生工作后不同的学习方式对其职岗匹配、职业成长均有不同影响;毕业生职岗匹配度越高、职业成长越快,越有利于毕业生薪酬的增长。
【文章来源】:职业教育研究. 2020,(05)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修正后工作后的学习方式与职业成长的标准化模型检验
第一,大学课程对工作的关联性与大学生专业有关;大学课程与工作的关联度与职岗匹配显著相关。在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类、外语类及计算机类这五类大学课程中,经济类和专业类对工作的关联度和专业相关,其中旅游管理专业、林产化工专业及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经济类课程对工作的关联性最大,家具设计专业的经济类课程对工作的关联系最小;环境艺术设计、园林、林产化工专业的专业类课程对工作的关联性大,森林工程的专业类课程与工作的关联性较小。表明旅游管理、林产化工及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需要开设更全面的经济类课程,而家居设计专业需要可减少经济类课程的开设或者开设基础性经济类课程;且应基于市场需求更新改进森林工程专业的专业类课程,增强专业课程与工作的关联性。而管理类、外语类和计算机类课程与专业无关,表明无论何种专业,实际的工作都需要大学生掌握好管理类、外语类及计算机类的专业知识,表明高校应针对所有专业均开设管理类、外语类及计算机类课程。此外,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类、外语类及计算机类这五类课程均与大学生的职岗匹配显著相关。因此,建议涉林高校:基于市场需求优化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类、外语类及计算机类这五类课程,其中,所有专业都应该设置管理类、外语类及计算机类这三类通用课程;建议涉林高校在校大学生认真学习各类课程,有助于其提高职岗匹配度和职业成长。
本研究利用SPSS 21.0对大学课程对工作的关联性与大学生所学专业、职岗匹配进行相关分析。本研究将大学课程主要分为五类: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类、外语类及计算机类;由表2可知,涉林专业毕业生,在五类大学课程中,只有专业类及经济类课程与工作的关联度和专业显著相关,假设1a、1c成立;管理类、英语类及计算机类课程与工作的关联度和专业无关,假设1b、1d、1e不成立,说明不管什么专业,管理类、英语类及计算机类课程均与工作的关联度强;五类课程与工作的关联度均与职岗匹配显著相关,且专业类课程与职岗匹配的相关系数明显高于其他课程,则假设2、2a、2b、2c、2d及2e成立。综上所述,高校需针对所有专业加强专业类、管理类、英语类及计算机类课程的开设。通过对专业和经济类课程与工作关联度的单因素方差分析,针对不同的专业,经济类课程与工作的关联性显著不同(0.012<0.05);在所有专业中,旅游管理专业(4.13)的经济类课程对工作的关联性最大,其次是林产化工专业(3.75)及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3.72);此外,家具设计专业(2.89),经济类课程对工作的关联系最小。通过对专业和专业课程与工作的关联度的单因素方差分析,针对不同的专业,专业类课程与工作的关联性显著不同(0.005<0.05);在所有专业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4.68)的专业类课程对工作的关联性最大,其次是园林专业(4.63)及林产化工专业(4.41);此外,森林工程专业(3.00),专业类课程对工作的关联性最小。综上所述,高校可针对旅游管理、林产化工及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增加经济类必修课程,针对家具设计等专业开设辅助性经济类课程;结合市场需求更新改进森林工程专业的专业类课程,增强专业课程与工作的关联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大学课程职业性的三重样态[J]. 刘子云. 大学教育科学. 2017(05)
[2]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匹配与工资起薪的关系研究[J]. 周丽萍,马莉萍. 教育学术月刊. 2016(04)
[3]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与员工职业成长:基于匹配理论的研究[J]. 翁清雄,卞泽娟.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5(08)
[4]就业匹配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效应[J]. 王子成,杨伟国. 教育与经济. 2014(03)
[5]中国大学生就业匹配质量的影响因素探析[J]. 代懋,王子成,杨伟国. 中国人口科学. 2013(06)
[6]企业员工职业成长研究:量表编制和效度检验[J]. 翁清雄,席酉民. 管理评论. 2011(10)
[7]大学专业与工作匹配研究:基于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的实证分析[J]. 刘扬.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0(06)
[8]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对职业决策质量的作用机制[J]. 翁清雄. 管理评论. 2010(01)
[9]工作找寻与学用匹配——对高校毕业生的实证检验[J]. 李锋亮,陈晓宇,刘帆.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5)
本文编号:3305509
【文章来源】:职业教育研究. 2020,(05)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修正后工作后的学习方式与职业成长的标准化模型检验
第一,大学课程对工作的关联性与大学生专业有关;大学课程与工作的关联度与职岗匹配显著相关。在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类、外语类及计算机类这五类大学课程中,经济类和专业类对工作的关联度和专业相关,其中旅游管理专业、林产化工专业及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经济类课程对工作的关联性最大,家具设计专业的经济类课程对工作的关联系最小;环境艺术设计、园林、林产化工专业的专业类课程对工作的关联性大,森林工程的专业类课程与工作的关联性较小。表明旅游管理、林产化工及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需要开设更全面的经济类课程,而家居设计专业需要可减少经济类课程的开设或者开设基础性经济类课程;且应基于市场需求更新改进森林工程专业的专业类课程,增强专业课程与工作的关联性。而管理类、外语类和计算机类课程与专业无关,表明无论何种专业,实际的工作都需要大学生掌握好管理类、外语类及计算机类的专业知识,表明高校应针对所有专业均开设管理类、外语类及计算机类课程。此外,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类、外语类及计算机类这五类课程均与大学生的职岗匹配显著相关。因此,建议涉林高校:基于市场需求优化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类、外语类及计算机类这五类课程,其中,所有专业都应该设置管理类、外语类及计算机类这三类通用课程;建议涉林高校在校大学生认真学习各类课程,有助于其提高职岗匹配度和职业成长。
本研究利用SPSS 21.0对大学课程对工作的关联性与大学生所学专业、职岗匹配进行相关分析。本研究将大学课程主要分为五类: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类、外语类及计算机类;由表2可知,涉林专业毕业生,在五类大学课程中,只有专业类及经济类课程与工作的关联度和专业显著相关,假设1a、1c成立;管理类、英语类及计算机类课程与工作的关联度和专业无关,假设1b、1d、1e不成立,说明不管什么专业,管理类、英语类及计算机类课程均与工作的关联度强;五类课程与工作的关联度均与职岗匹配显著相关,且专业类课程与职岗匹配的相关系数明显高于其他课程,则假设2、2a、2b、2c、2d及2e成立。综上所述,高校需针对所有专业加强专业类、管理类、英语类及计算机类课程的开设。通过对专业和经济类课程与工作关联度的单因素方差分析,针对不同的专业,经济类课程与工作的关联性显著不同(0.012<0.05);在所有专业中,旅游管理专业(4.13)的经济类课程对工作的关联性最大,其次是林产化工专业(3.75)及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3.72);此外,家具设计专业(2.89),经济类课程对工作的关联系最小。通过对专业和专业课程与工作的关联度的单因素方差分析,针对不同的专业,专业类课程与工作的关联性显著不同(0.005<0.05);在所有专业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4.68)的专业类课程对工作的关联性最大,其次是园林专业(4.63)及林产化工专业(4.41);此外,森林工程专业(3.00),专业类课程对工作的关联性最小。综上所述,高校可针对旅游管理、林产化工及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增加经济类必修课程,针对家具设计等专业开设辅助性经济类课程;结合市场需求更新改进森林工程专业的专业类课程,增强专业课程与工作的关联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大学课程职业性的三重样态[J]. 刘子云. 大学教育科学. 2017(05)
[2]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匹配与工资起薪的关系研究[J]. 周丽萍,马莉萍. 教育学术月刊. 2016(04)
[3]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与员工职业成长:基于匹配理论的研究[J]. 翁清雄,卞泽娟.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5(08)
[4]就业匹配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效应[J]. 王子成,杨伟国. 教育与经济. 2014(03)
[5]中国大学生就业匹配质量的影响因素探析[J]. 代懋,王子成,杨伟国. 中国人口科学. 2013(06)
[6]企业员工职业成长研究:量表编制和效度检验[J]. 翁清雄,席酉民. 管理评论. 2011(10)
[7]大学专业与工作匹配研究:基于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的实证分析[J]. 刘扬.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0(06)
[8]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对职业决策质量的作用机制[J]. 翁清雄. 管理评论. 2010(01)
[9]工作找寻与学用匹配——对高校毕业生的实证检验[J]. 李锋亮,陈晓宇,刘帆.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5)
本文编号:33055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3305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