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林业论文 >

三种森林类型下灌草生物量及碳储量模型

发布时间:2021-09-24 15:03
  本文以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国有林场中的杉木、马尾松、杉木-马尾松混交林三种森林类型下灌草为研究对象,通过灌草的测树因子(株高H、地径D、冠幅C)为自变量,构建生物量模型,从而估算出林下灌草生物量,然后乘以含碳率得到碳储量。最终分析不同林型不同林龄林下灌草层的生物量及碳储量的分布规律,为今后系统、全面的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碳储量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八种灌木和四种草本各组分和全株最优生物量模型中以地径D为自变量的一元幂函数最多,其次为以地径D、株高H或者冠幅C、株高H为自变量的二元幂函数,最小为以株高H为自变量的一元幂函数。模型拟合的R2(判断系数)和P%(预估精度)相对较高,效果较优。通过最优生物量模型计算得到不同林型林下植被生物量分别为杉木林下2.130t.hm-2,其中灌木层为0.890 t.hm-2、草本层为1.240t.hm-2;马尾松纯林下3.270t·hm2,其中灌木层为1.210 t.hm-2、草本层为2.060t.hm-2;杉木-马尾松混交林下6.060t.hm-2,其中灌木层为2.110 t.hm-2、草本层为3.950t.hm"2。(2)林... 

【文章来源】: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森林生物量及碳储量研究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2.3 林下灌草研究现状
    1.3 生物量及碳储量的研究方法
        1.3.1 样地收获法
        1.3.2 二氧化碳平衡法
        1.3.3 微气场法
        1.3.4 平均生物量法
        1.3.5 蓄积量转换法
        1.3.6 基于遥感信息估测法
    1.4 研究存在的不足
    1.5 本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本研究的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2.1 实验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条件
        2.1.2 气候条件
        2.1.3 立地和植被状况
    2.2 数据的采集与整理
        2.2.1 样地的设置
        2.2.2 标准地植被调查
        2.2.3 林下植被生物量调查与计算
    2.3 研究方法
        2.3.1 生物量独立模型
        2.3.2 相容性模型构建
        2.3.3 模型的评价与检验
第三章 林下植被层生物量模型
    3.1 灌木生物量模型
        3.1.1 独立拟合模型
        3.1.2 相容生物量模型
    3.2 草本生物量模型
        3.2.1 独立拟合模型
        3.2.2 相容生物量模型
    3.3 生物量模型真值检验
        3.3.1 灌木模型真值检验
        3.3.2 草本模型真值检验
第四章 灌草各物种生物量及其分布规律
    4.1 灌草各物种组分生物量分配规律
    4.2 灌草各物种生物量分布规律
    4.3 灌草各物种生物量贡献率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林型下灌草层生物量
    5.1 杉木不同林龄下灌草层生物量及分配
    5.2 马尾松不同林龄下灌草生物量分布规律
    5.3 杉木-马尾松混交不同林龄下灌草层生物量分布
    5.4 不同林型下灌草总生物量组分分析
    5.5 林下灌草生物量水平比较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不同林型下灌草碳储量
    6.1 不同林型下灌草各组分碳储量分布规律
        6.1.1 杉木纯林下灌草各组分碳储量分布规律
        6.1.2 马尾松纯林下灌草各组分碳储量分布规律
        6.1.3 杉木-马尾松混交林下灌草各组分碳储量分布规律
    6.2 不同林型林下灌草碳储量分布格局
    6.3 不同林型下灌草碳年积累量及分配
    6.4 生态系统中林下灌草碳储量模型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介
导师介绍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混交模式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量与土壤物理性质研究[J]. 郭琦,王新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4(05)
[2]粤东地区森林灌木层优势植物生物量估算模型[J]. 陈富强,罗勇,李清湖.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3(02)
[3]三种森林生物量估测模型的比较分析[J]. 范文义,张海玉,于颖,毛学刚,杨金明.  植物生态学报. 2011(04)
[4]不同密度和立地条件对北京山区油松人工林树冠的影响[J]. 公宁宁,马履一,贾黎明,段劼.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0(05)
[5]庆元堂徽菊:打造中国菊花名牌[J]. 丛萍.  绿色中国. 2010(02)
[6]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估测方法及其研究进展[J]. 王秀云,孙玉军.  世界林业研究. 2008(05)
[7]杉木火力楠混交林与杉木纯林土壤碳氮库研究[J]. 郭家新.  福建林业科技. 2008(02)
[8]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综合监测指标与方法探讨[J]. 曾伟生.  林业科学研究. 2008(S1)
[9]云南退耕还林工程林木生物质碳汇潜力[J]. 陈先刚,张一平,詹卉.  林业科学. 2008(05)
[10]不同密度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J]. 张国庆,黄从德,郭恒,邓彪,杨和芳.  浙江林业科技. 2007(06)

博士论文
[1]不同年龄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碳储量分布特征[D]. 王秀云.北京林业大学 2011
[2]森林生物量及碳储量遥感监测方法研究[D]. 韩爱惠.北京林业大学 2009
[3]樟子松人工林枝条生长及节子大小预测模型的研究[D]. 贾炜玮.东北林业大学 2006
[4]华北主要森林类型的碳汇功能研究[D]. 陈遐林.北京林业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秦岭栓皮栎林下灌草多样性及碳储量研究[D]. 侯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4079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34079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4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