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林业论文 >

杉木人工林皆伐后不同更新模式碳储量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19 18:17
  近年来,毁林已成为人类活动的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源,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变化,进而影响到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拥有大量因过度采伐或经营措施不当等人为活动造成的退化林地,这些退化林地的更新将使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得到明显提高。目前,国内关于森林更新过程中碳储量的研究刚刚起步,针对不同更新模式对退化林地碳储量的影响还不是很清楚。本文以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皆伐后两种不同更新模式(天然更新和人工更新)恢复20年的林分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林地进行实地调查、实验室测定,结合主要物种异速生长方程,分析杉木人工林皆伐后在两种更新模式下各林层碳储量差异以及植被层碳储量在物种间分布差异。一方面大致了解两种不同更新模式林地植被层的固碳优势物种,为未来林地恢复甚至造林、经营等活动的物种选择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了解天然更新和人工更新模式下各层碳储量的差异,为未来杉木人工林伐后林地再造林和碳汇经营模式的选择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结论如下:(1)两种更新模式下林地物种组成有一定差异,人工更新林地的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物种种类均小于天然更新林地,且两种更新林地各林层的优势物种具有明显差异。对于同一更新模式林地中不同物种的碳... 

【文章来源】: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8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现状
        1.3.1 森林植被碳储量研究
        1.3.2 森林土壤碳储量研究
        1.3.3 碳储量计算方法研究
    1.4 森林更新研究
        1.4.1 森林更新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
        1.4.2 森林更新中影响碳储量的因素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自然条件
        2.1.3 森林资源
        2.1.4 研究样地简介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设置及植被调查
        2.2.2 优势种确定方法
        2.2.3 碳储量计算方法
    2.3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杉木伐后林地不同更新模式下物种组成及主要物种碳含量
        3.1.1 杉木伐后林地不同更新模式下物种组成
            3.1.1.1 不同更新模式下乔木层树种组成
            3.1.1.2 不同更新模式下灌木层物种组成
            3.1.1.3 不同更新模式下草本层物种组成
        3.1.2 杉木伐后林地不同更新模式下主要物种碳含量
            3.1.2.1 不同更新模式下乔木层主要树种碳含量
            3.1.2.2 不同更新模式下灌木层主要物种碳含量
        3.1.3 小结
    3.2 杉木伐后林地不同更新模式下碳储量在物种间的分布
        3.2.1 不同更新模式下乔木层碳储量在树种间的分布
        3.2.2 不同更新模式下灌木层碳储量在物种间的分布
        3.2.3 不同更新模式下草木层碳储量在物种间的分布
        3.2.4 小结
    3.3 杉木伐后林地不同更新模式下碳储量及分布
        3.3.1 天然更新与人工更新乔木层碳储量比较
        3.3.2 天然更新与人工更新灌木层碳储量比较
        3.3.3 天然更新与人工更新草本层碳储量比较
        3.3.4 天然更新与人工更新凋落物层碳储量比较
        3.3.5 天然更新与人工更新土壤层碳储量比较
        3.3.6 天然更新与人工更新生态系统总碳储量比较
        3.3.7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3 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详细摘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态恢复条件下典型红壤侵蚀区马尾松林碳储量时空变化与驱动力分析[J]. 徐凯健,谢锦升,曾宏达,吕茂奎,任婕,杨玉盛.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6(01)
[2]混交对红松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和空间分布的影响[J]. 钱文丽,卢元,王韶仲,谷加存.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6(02)
[3]基于CENTURY模型的乌审召滩地草场ANPP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王瑞利,张存厚,陈海军,杨勇,李元恒,王明玖.  生态环境学报. 2015(12)
[4]长白落叶松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何丽鸿,王海燕,王璐,王岳.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5(09)
[5]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化学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J]. 卢晓强,杨万霞,奚月明,丁访军.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5)
[6]大兴安岭火烧迹地不同恢复方式碳储量差异[J]. 辛颖,邹梦玲,赵雨森.  应用生态学报. 2015(11)
[7]基于改进的CASA模型模拟锡林郭勒草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J]. 杨勇,李兰花,王保林,宋向阳,刘爱军,王明玖.  生态学杂志. 2015(08)
[8]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碳库动态及其分配特征[J]. 韩美娜,魏亚伟,秦胜金,邓莉萍,周永斌.  生态学杂志. 2015(07)
[9]陕西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布格局分析[J]. 崔高阳,陈云明,曹扬,安淳淳.  植物生态学报. 2015(04)
[10]辽宁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J]. 刘艳,孙向阳,范俊岗,张骏达.  生态环境学报. 2015(02)

博士论文
[1]森林地上生物量遥感估测方法研究[D]. 穆喜云.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5
[2]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与碳平衡的研究[D]. 方晰.中南林学院 2004

硕士论文
[1]天目山针阔混交林林木碳储量空间分布特征研究[D]. 王敬.浙江农林大学 2014
[2]毛竹林生态系统CO2通量和能量平衡的观测研究[D]. 孙成.浙江农林大学 2014
[3]基于遥感技术的森林碳汇估算模型的研究[D]. 牛磊.山东农业大学 2014
[4]天目山针阔混交林林分结构及其碳储量研究[D]. 张志华.浙江农林大学 2012
[5]不同结构的水曲柳与落叶松人工林碳储量研究[D]. 刘婷岩.东北林业大学 2012
[6]子午岭地区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D]. 吕春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4453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34453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3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