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岳山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养分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02 06:31
本研究以山西太岳山好地方林场15a、26a、35a和40a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标准木解析和元素分析的方法,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分各层次的生物量和4种营养元素(C、N、P及K)的养分含量、养分积累量、空间的分布规律和养分的循环特征进行了研究,旨在为山西太岳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养分循环研究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上的支持。结果表明:(1)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植被层的总生物量按照林龄从小到大的顺序分别为:43.47t·hm-2、128.63 t·hm-2、179.82 t·hm-2和117.40 t·hm-2。各层生物量分配规律为:乔木层>草本层>灌木层。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乔木层,C含量在树皮中最高,树根最低;N、P、K含量中树叶最高,树干最低。随着林龄逐渐增加,植被层中养分积累量呈现出先增加后逐渐减小的趋势,其中,35a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养分总积累量最高。灌木层养分积累量随着林龄的增加先减小再增加,草本层养分积累量随着林龄的增加逐渐减小,草本层养分积累量高于灌木层。(2)凋落物地表层贮量随着林龄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其中未分解层贮量最低,未分解层中的营养元素含量高...
【文章来源】: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森林生态系统养分特征的研究
1.2.1.1 养分含量
1.2.1.2 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平衡
1.2.1.3 养分的积累和分配
1.2.1.4 森林凋落物
1.2.1.5 养分的生物循环
1.2.2 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的选择与设置
2.2.2 样品采集及处理
2.2.3 样品分析
2.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技术路线
3 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植被层生物量及营养元素积累特征
3.1 各器官生物量经验模型构建
3.2 植被层生物量分配特征
3.3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分营养元素含量特征
3.3.1 乔木层营养元素含量特征
3.3.2 灌木层营养元素含量特征
3.3.3 草本层营养元素含量特征
3.4 林分营养元素积累特征
3.5 讨论与小结
3.5.1 讨论
3.5.2 小结
4 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凋落物量及营养元素含量和积累特征
4.1 凋落物层生物量及营养元素积累量
4.1.1 林地凋落物贮量
4.1.2 凋落物层营养元素含量
4.1.3 凋落物层营养元素积累量
4.2 年凋落物量及养分归还
4.2.1 年凋落物量及组成
4.2.2 年凋落物中营养元素含量
4.2.3 凋落物养分年归还量
4.3 讨论与小结
4.3.1 讨论
4.3.2 小结
5 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理化特征
5.1 土壤物理性质
5.1.1 不同林龄土壤容重特征
5.1.2 不同林龄土壤含水率特征
5.2 土壤化学性质
5.2.1 不同林龄土壤pH值
5.2.2 不同林龄土壤有机质含量
5.2.3 不同林龄土壤全N含量
5.2.4 不同林龄土壤全P含量
5.2.5 不同林龄土壤全K含量
5.3 土壤养分积累量
5.4 讨论与小结
5.4.1 讨论
5.4.2 小结
6 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养分循环特征
6.1 不同林龄养分积累与分配
6.2 不同林龄养分年存留量及年归还量
6.2.1 养分年存留量
6.2.2 养分年归还量
6.2.3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养分循环特征
6.3 讨论与小结
6.3.1 讨论
6.3.2 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山西太岳山好地方典型植被类型土壤理化特征[J]. 纪文婧,程小琴,韩海荣,康峰峰,桂志宏,朱江,王甜,周文嵩,赵敬. 生态学杂志. 2016(01)
[2]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J]. 崔宁洁,张丹桔,刘洋,张健,欧江,张捷,邓超,纪托未. 生态学杂志. 2014(10)
[3]海拔对神农架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 卢慧,丛静,薛亚东,杨敬元,陈克龙,李迪强,张于光. 林业科学. 2014(08)
[4]辽东山区落叶松人工林地上生物量和养分元素分配格局[J]. 闫涛,朱教君,杨凯,于立忠. 应用生态学报. 2014(10)
[5]马尾松人工林凋落物产量、养分含量及养分归还量特性[J]. 葛晓改,周本智,肖文发.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4(07)
[6]不同林龄云南松林营养元素积累与分配特征研究[J]. 佟志龙,陈奇伯,王艳霞,熊好琴,吴晋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6)
[7]冀北辽河源地区不同林龄油松天然次生林土壤理化特征的研究[J]. 赵伟红,康峰峰,韩海荣,赵金龙,高晶,于晓文,宋小帅,立天宇.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4(03)
[8]太岳山不同郁闭度油松人工林降水分配特征[J]. 周彬,韩海荣,康峰峰,程小琴,宋娅丽,刘可,李勇. 生态学报. 2013(05)
[9]连续年龄序列尾巨桉人工林养分循环[J]. 樊后保,李燕燕,刘文飞,黄荣珍,袁颖红,苏兵强,廖迎春.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2(06)
[10]山西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碳积累及其分布[J]. 程小琴,韩海荣,康峰峰. 生态学杂志. 2012(10)
博士论文
[1]红松和落叶松人工林养分生态学比较研究[D]. 尹守东.东北林业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中亚热带4种森林凋落物及土壤碳氮贮量与分布特征[D]. 路翔.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2
[2]喀斯特地区4种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养分生物循环的研究[D]. 李素敏.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2
[3]不同发育阶段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养分特征的研究[D]. 王宏星.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2
[4]太行山低山丘陵区典型植物群落养分循环研究[D]. 王鹏飞.河南农业大学 2008
[5]半干旱地区矿区废弃地土壤与植被演化规律研究[D]. 张晓薇.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471517
【文章来源】: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森林生态系统养分特征的研究
1.2.1.1 养分含量
1.2.1.2 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平衡
1.2.1.3 养分的积累和分配
1.2.1.4 森林凋落物
1.2.1.5 养分的生物循环
1.2.2 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的选择与设置
2.2.2 样品采集及处理
2.2.3 样品分析
2.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技术路线
3 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植被层生物量及营养元素积累特征
3.1 各器官生物量经验模型构建
3.2 植被层生物量分配特征
3.3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分营养元素含量特征
3.3.1 乔木层营养元素含量特征
3.3.2 灌木层营养元素含量特征
3.3.3 草本层营养元素含量特征
3.4 林分营养元素积累特征
3.5 讨论与小结
3.5.1 讨论
3.5.2 小结
4 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凋落物量及营养元素含量和积累特征
4.1 凋落物层生物量及营养元素积累量
4.1.1 林地凋落物贮量
4.1.2 凋落物层营养元素含量
4.1.3 凋落物层营养元素积累量
4.2 年凋落物量及养分归还
4.2.1 年凋落物量及组成
4.2.2 年凋落物中营养元素含量
4.2.3 凋落物养分年归还量
4.3 讨论与小结
4.3.1 讨论
4.3.2 小结
5 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理化特征
5.1 土壤物理性质
5.1.1 不同林龄土壤容重特征
5.1.2 不同林龄土壤含水率特征
5.2 土壤化学性质
5.2.1 不同林龄土壤pH值
5.2.2 不同林龄土壤有机质含量
5.2.3 不同林龄土壤全N含量
5.2.4 不同林龄土壤全P含量
5.2.5 不同林龄土壤全K含量
5.3 土壤养分积累量
5.4 讨论与小结
5.4.1 讨论
5.4.2 小结
6 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养分循环特征
6.1 不同林龄养分积累与分配
6.2 不同林龄养分年存留量及年归还量
6.2.1 养分年存留量
6.2.2 养分年归还量
6.2.3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养分循环特征
6.3 讨论与小结
6.3.1 讨论
6.3.2 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山西太岳山好地方典型植被类型土壤理化特征[J]. 纪文婧,程小琴,韩海荣,康峰峰,桂志宏,朱江,王甜,周文嵩,赵敬. 生态学杂志. 2016(01)
[2]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J]. 崔宁洁,张丹桔,刘洋,张健,欧江,张捷,邓超,纪托未. 生态学杂志. 2014(10)
[3]海拔对神农架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 卢慧,丛静,薛亚东,杨敬元,陈克龙,李迪强,张于光. 林业科学. 2014(08)
[4]辽东山区落叶松人工林地上生物量和养分元素分配格局[J]. 闫涛,朱教君,杨凯,于立忠. 应用生态学报. 2014(10)
[5]马尾松人工林凋落物产量、养分含量及养分归还量特性[J]. 葛晓改,周本智,肖文发.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4(07)
[6]不同林龄云南松林营养元素积累与分配特征研究[J]. 佟志龙,陈奇伯,王艳霞,熊好琴,吴晋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6)
[7]冀北辽河源地区不同林龄油松天然次生林土壤理化特征的研究[J]. 赵伟红,康峰峰,韩海荣,赵金龙,高晶,于晓文,宋小帅,立天宇.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4(03)
[8]太岳山不同郁闭度油松人工林降水分配特征[J]. 周彬,韩海荣,康峰峰,程小琴,宋娅丽,刘可,李勇. 生态学报. 2013(05)
[9]连续年龄序列尾巨桉人工林养分循环[J]. 樊后保,李燕燕,刘文飞,黄荣珍,袁颖红,苏兵强,廖迎春.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2(06)
[10]山西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碳积累及其分布[J]. 程小琴,韩海荣,康峰峰. 生态学杂志. 2012(10)
博士论文
[1]红松和落叶松人工林养分生态学比较研究[D]. 尹守东.东北林业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中亚热带4种森林凋落物及土壤碳氮贮量与分布特征[D]. 路翔.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2
[2]喀斯特地区4种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养分生物循环的研究[D]. 李素敏.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2
[3]不同发育阶段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养分特征的研究[D]. 王宏星.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2
[4]太行山低山丘陵区典型植物群落养分循环研究[D]. 王鹏飞.河南农业大学 2008
[5]半干旱地区矿区废弃地土壤与植被演化规律研究[D]. 张晓薇.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4715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3471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