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林业论文 >

重庆缙云山针阔混交林水分传输特征及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机制

发布时间:2022-01-04 21:28
  森林生态系统水分传输是维持森林水分和能量平衡,探索区域水文循环及气候变化的重要环节。重庆缙云山是三峡库区尾端重要的生态屏障区,然而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水分传输特征及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机制尚不明确。为解决以上问题,本研究运用热扩散探针技术和涡度相关技术,探索了缙云山针阔混交林4个尺度(树木体内部、单株、林分、林地)上的水分传输特征。通过对树干木质部不同深度的液流通量密度建立数量关系,实现了水分传输在树木体内部—单株—林分—林地的转化,并运用涡度相关技术验证了尺度转化结果的准确性。通过对各尺度水分传输特征的分析,构建了缙云山针阔混交林水分传输体系,明晰了水分传输动态分配过程。最后在传统气象因子的基础上,增加了能量和生态竞争力两方面影响因素,探索不同尺度水分传输界面对多种环境因子的响应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树木体内部水分传输主要发生在白天,液流通量密度日变化特征表现为中午高,早晚低,呈倒U型。夜间液流通量密度微弱但不为零;雨季和伏旱季是树木水分传输最为强烈的时期;伏旱季由于树木出现“光合午休”,导致液流通量密度在午间出现低谷;在树干木质部不同深度处,树木体内部液流通量密度有明显差异,三个树种... 

【文章来源】: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重庆缙云山针阔混交林水分传输特征及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机制


图2.1研究区地理位置示意图??Figure?2.1?Map?of?Research?location??

示意图,样地,地表,示意图


3.5枯落物及土壤蒸发量测定??除林冠截留蒸发以外的林地蒸发项,包括林下植被蒸腾、枯落物蒸发和土壤蒸发??三项。由于本研究区内林下植被(灌木和草本)很少(如图3.1),林下植被蒸腾忽略??不计。因此本研究中所涉及的林地蒸发量是指除林冠截留以外的枯落物蒸发和土壤蒸??发总和。??图3.1样地地表示意图??Figure?3.1?Schematic?diagram?of?the?sample?site??由于枯落物的覆盖会影响土壤蒸发,因此本研宄中将枯落物与土壤视为一体,在??尽量保留真实蒸发条件的前提下,采用自制蒸渗筒,监测林地内土壤和枯落物蒸发总??量。本研宄中自制蒸渗筒如图3.2所示,内筒直径为20cm,高30cm,采用PVC管??制成,底部用带网筛的底座套住内筒,以防土粒剥落,在网筛底座外连接一个高3cm??的底托,用于盛接下渗水。将内筒与底托整体嵌入外筒,外筒底部封闭,外筒与内筒??16??

示意图,示意图,枯落物,内筒


3.5枯落物及土壤蒸发量测定??除林冠截留蒸发以外的林地蒸发项,包括林下植被蒸腾、枯落物蒸发和土壤蒸发??三项。由于本研究区内林下植被(灌木和草本)很少(如图3.1),林下植被蒸腾忽略??不计。因此本研究中所涉及的林地蒸发量是指除林冠截留以外的枯落物蒸发和土壤蒸??发总和。??图3.1样地地表示意图??Figure?3.1?Schematic?diagram?of?the?sample?site??由于枯落物的覆盖会影响土壤蒸发,因此本研宄中将枯落物与土壤视为一体,在??尽量保留真实蒸发条件的前提下,采用自制蒸渗筒,监测林地内土壤和枯落物蒸发总??量。本研宄中自制蒸渗筒如图3.2所示,内筒直径为20cm,高30cm,采用PVC管??制成,底部用带网筛的底座套住内筒,以防土粒剥落,在网筛底座外连接一个高3cm??的底托,用于盛接下渗水。将内筒与底托整体嵌入外筒,外筒底部封闭,外筒与内筒??16??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彭冲涧小流域植被恢复的水文效应及其对年降水量响应的临界值[J]. 刘政,叶晶萍,欧阳磊,盛菲,刘士余.  应用生态学报. 2018(11)
[2]兴安落叶松林降雨再分配特征[J]. 胡鹏,朗明翰,吴晗玉,郭娜,蔡体久,盛后财.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8(04)
[3]生态系统尺度水汽通量分配——以寒温带兴安落叶松林为例[J]. 刘家霖,满秀玲.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8(01)
[4]磨盘山华山松人工林林冠截留和产流特征及其影响因子[J]. 曹向文,赵洋毅,段旭,曹光秀,张绍军.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7(06)
[5]基于稳定同位素的SPAC水碳拆分及耦合研究进展[J]. 徐晓梧,余新晓,贾国栋,李瀚之,路伟伟,刘自强.  应用生态学报. 2017(07)
[6]贵州省喀斯特阔叶林降雨截留分配特征[J]. 周秋文,马龙生,颜红,蔡明勇,戴丽.  水土保持通报. 2016(06)
[7]喀斯特地区典型针叶林的降雨截留分配效应[J]. 周秋文,颜红,马龙生,蔡明勇,戴丽.  生态科学. 2016(06)
[8]北京九龙山不同结构侧柏人工纯林降水的再分配[J]. 王磊,孙长忠,周彬.  林业科学研究. 2016(05)
[9]科尔沁沙地樟子松林降雨再分配特征[J]. 刘亚,阿拉木萨,曹静.  生态学杂志. 2016(08)
[10]森林和水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J]. 王学全,李少华,包岩峰.  世界林业研究. 2016(02)

博士论文
[1]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地生态水文过程研究[D]. 马昌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
[2]南亚热带低山丘陵区尾巨桉中龄林水文特征研究[D]. 任世奇.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7
[3]北京山区典型森林生态系统水分运动过程与机制研究[D]. 贾剑波.北京林业大学 2016
[4]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梭梭人工林蒸散研究[D]. 张晓艳.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6
[5]大兴安岭北部樟子松林生态水文过程及水量平衡研究[D]. 李奕.东北林业大学 2016
[6]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人工植被生态水文过程研究[D]. 荐圣淇.兰州大学 2015
[7]缙云山典型水源林生态水文功能评价研究[D]. 余蔚青.北京林业大学 2015
[8]北京山区不同林分水文生态效应特征[D]. 牛勇.北京林业大学 2015
[9]北京山区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分传输与机制研究[D]. 李轶涛.北京林业大学 2014
[10]美国橡树林碳水通量7年变化规律的研究[D]. 谢静.北京林业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三峡山地不同类型林地的生态水文功能研究[D]. 吴四平.华中师范大学 2017
[2]天然落叶松林冠截留及林内雨延滞效应研究[D]. 刘玉杰.东北林业大学 2016
[3]基于涡度相关的科尔沁沙丘—草甸地通量观测及碳水循环特征研究[D]. 王婧.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5
[4]天目山老龄森林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及水汽稳定同位素观测[D]. 牛晓栋.浙江农林大学 2015
[5]毛竹林生态系统CO2通量和能量平衡的观测研究[D]. 孙成.浙江农林大学 2014
[6]太阳辐射对黄河小浪底人工混交林生态系统碳、水交换的影响[D]. 刘佳.北京林业大学 2014
[7]塔河森林生态系统蒸散发定量估算研究[D]. 曲迪.东北林业大学 2014
[8]塔里木河下游柽柳灌丛的CO2与水热通量研究[D]. 马虹.新疆农业大学 2013
[9]太湖源雷竹林与安吉毛竹林的水汽通量与水分生理研究[D]. 蔺恩杰.浙江农林大学 2013
[10]永定河沿河沙地杨树人工林水量平衡研究[D]. 莫康乐.北京林业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5690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35690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e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