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柏在混交林与纯林中的生长调查分析
发布时间:2022-01-06 16:07
通过对18a生福建柏混交林和福建柏纯林的树高、胸径、材积等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7柏2松1杉的混交模式下,福建柏树高、胸径、材积均值分别比纯林高出4.52%、12.97%和31.02%,混交林内福建柏生长表现最优,平均树高、胸径和材积均大于马尾松和杉木,混交林内各树种生长性状变异系数比福建柏纯林生长变异系数高出1.96%、3.76%和6.65%。混交林径阶分布范围更广,纯林径阶分布则较为集中。混交林单位蓄积量比福建柏纯林高出40.34%,混交林内福建柏材积占总蓄积量的77.21%,马尾松占17.52%,杉木占5.27%。综合比较分析,混交造林能显著促进福建柏单株的生长量,提升林分单位蓄积量。
【文章来源】:福建林业. 2020,(05)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不同造林模式下各树种径阶分布
由表3可知,混交林样地平均单位蓄积量达248.9m3·mh-2,福建柏纯林样地平均单位蓄积量177.35m3·mh-2,混交林单位蓄积量比福建柏纯林高出40.34%,说明福建柏混交造林能显著促进林木生长,提高单位面积蓄积量。混交林内各树种的材积贡献情况分析结果(图2)表明,福建柏材积占总蓄积量的77.21%,马尾松占17.52%,杉木占5.27%,说明在福建柏、马尾松和杉木7︰2︰1的混交比例下,福建柏、马尾松生长良好。4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杉木低比例混交福建柏的生长效应[J]. 林华忠. 福建林业科技. 2018(01)
[2]29年生福建柏不同树种混交效果分析[J]. 吴国阳. 安徽农学通报. 2016(15)
[3]福建柏混交造林生长效果比较研究[J]. 陈克铭. 林业勘察设计. 2016(02)
[4]27年生福建柏多树种混交林生长分析[J]. 李渊顺,周宗哲,苏顺德,陈元品,肖晖,郑仁华. 福建林业. 2016(02)
[5]火炬松与马尾松混交造林效果分析[J]. 张润生. 福建林业科技. 2012(02)
[6]杉木与红锥混交林生长量及混交比例的研究[J]. 黄云鹏.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8(03)
[7]红松阔叶混交林凋落叶、土壤动物、土壤的微量元素含量[J]. 殷秀琴,李金霞,董炜华. 应用生态学报. 2007(02)
[8]林木树种混交技术及效果机理[J]. 徐清乾,许忠坤,林世发. 湖南林业科技. 2005(05)
[9]楠木杉木混交林生长效应研究[J]. 吴载璋.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5(02)
[10]福建柏与杉木纯林生长过程比较分析[J]. 岳永杰,于占源,何宗明,江淼华,杨玉盛.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4(03)
博士论文
[1]混交比例对竹阔混交林种间关系影响的研究[D]. 周亚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7
本文编号:3572758
【文章来源】:福建林业. 2020,(05)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不同造林模式下各树种径阶分布
由表3可知,混交林样地平均单位蓄积量达248.9m3·mh-2,福建柏纯林样地平均单位蓄积量177.35m3·mh-2,混交林单位蓄积量比福建柏纯林高出40.34%,说明福建柏混交造林能显著促进林木生长,提高单位面积蓄积量。混交林内各树种的材积贡献情况分析结果(图2)表明,福建柏材积占总蓄积量的77.21%,马尾松占17.52%,杉木占5.27%,说明在福建柏、马尾松和杉木7︰2︰1的混交比例下,福建柏、马尾松生长良好。4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杉木低比例混交福建柏的生长效应[J]. 林华忠. 福建林业科技. 2018(01)
[2]29年生福建柏不同树种混交效果分析[J]. 吴国阳. 安徽农学通报. 2016(15)
[3]福建柏混交造林生长效果比较研究[J]. 陈克铭. 林业勘察设计. 2016(02)
[4]27年生福建柏多树种混交林生长分析[J]. 李渊顺,周宗哲,苏顺德,陈元品,肖晖,郑仁华. 福建林业. 2016(02)
[5]火炬松与马尾松混交造林效果分析[J]. 张润生. 福建林业科技. 2012(02)
[6]杉木与红锥混交林生长量及混交比例的研究[J]. 黄云鹏.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8(03)
[7]红松阔叶混交林凋落叶、土壤动物、土壤的微量元素含量[J]. 殷秀琴,李金霞,董炜华. 应用生态学报. 2007(02)
[8]林木树种混交技术及效果机理[J]. 徐清乾,许忠坤,林世发. 湖南林业科技. 2005(05)
[9]楠木杉木混交林生长效应研究[J]. 吴载璋.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5(02)
[10]福建柏与杉木纯林生长过程比较分析[J]. 岳永杰,于占源,何宗明,江淼华,杨玉盛.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4(03)
博士论文
[1]混交比例对竹阔混交林种间关系影响的研究[D]. 周亚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7
本文编号:35727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3572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