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山油松人工林结构与稳定性、生产力之间影响的关联分析
发布时间:2022-01-06 17:38
我国是人工林大国,人工林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与生态效益,探究人工林内在影响关系具有重大意义。根据黄龙山林区野外业调查样地数据,通过典型相关分析(CCA)与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行建模,构建了含有环境因子、林分结构因子、林分稳定性因子、林分生产力因子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环境因子对林分结构因子有0.338的正向直接影响,对林分生产力因子、林分稳定性因子之间有正向间接影响,影响系数分别问0.283、0.209。林分结构因子对林分生产力因子有正向影响,总影响系数为0.837,直接影响为0.764,间接影响为0.073。林分结构因子对林分稳定性因子有正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619。林分稳定性因子对林分生产力因子有着正向直接影响,影响系数为0.118。经检验各指标值均表明模型适配性较好,模型显示结构因子与稳定性因子、生产力因子之间的影响强烈,通过改良结构,调整稳定性与生产力的经营思路可行。
【文章来源】:西北林学院学报. 2020,35(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初始模型的构建
结果显示,环境因子、结构因子、稳定性因子、生产力因子都有正向、程度相差不大的影响。环境因子对结构因子有正向直接影响,影响系数为0.338,对生产力因子、稳定性因子之间有正向间接影响,影响系数分别为0.283、0.209。二者差异并不明显,从整体上看,环境因子对三者的正向影响差异较小。结构因子对生产力因子有正向影响,总影响系数为0.837,直接影响为0.764,间接影响为0.073,影响集中于正向影响,通过稳定性的二次影响极弱。结构因子对稳定性因子有正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619,影响较为强烈。稳定性因子对生产力因子有着正向直接影响,影响系数为0.118,影响相对偏弱。在实践中,改善环境因子的整体状态,对林分的影响是全面且有效的。结构因子对稳定性因子以及生产力因子都有直接强烈的影响,以调整结构因子来进行人工林经营与调控是合理的。3.2.2 观测变量与潜变量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山河屯林业局红松阔叶混交林林分空间结构特征[J]. 孙清芳,刘滨凡,马燕娥. 森林工程. 2019(06)
[2]黄龙山林区油松人工林立地质量评价研究[J]. 段高辉,赵鹏祥,周远博,苟瑞坤.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9(05)
[3]省域尺度油松人工林生产力与土壤养分关系研究[J]. 樊兰英,闫丽娟. 林业科技. 2018(06)
[4]林分拥挤度及其应用[J]. 惠刚盈,张连金,胡艳波,王宏翔,张弓乔.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6(10)
[5]天然混交林最优林分状态的π值法则[J]. 惠刚盈,张弓乔,赵中华,胡艳波,刘文桢,张宋智,白超. 林业科学. 2016(05)
[6]多重共线性的解决:剔除变量的新标准[J]. 刘明. 统计与决策. 2013(05)
[7]天然林林分空间结构综合指数的研究[J]. 董灵波,刘兆刚,马妍,倪宝龙,李元.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3(01)
[8]马尾松人工林首次间伐年龄的研究[J]. 张连金,惠刚盈,孙长忠.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1(06)
[9]再论“结构化森林经营”[J]. 惠刚盈,胡艳波,赵中华. 世界林业研究. 2009(01)
[10]生长空间竞争指数及其在油松、侧柏种内竞争中的应用研究[J]. 马履一,王希群. 生态科学. 2006(05)
硕士论文
[1]东北林区主要阔叶材密度近红外定标模型研究[D]. 徐浩凯.东北林业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572886
【文章来源】:西北林学院学报. 2020,35(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初始模型的构建
结果显示,环境因子、结构因子、稳定性因子、生产力因子都有正向、程度相差不大的影响。环境因子对结构因子有正向直接影响,影响系数为0.338,对生产力因子、稳定性因子之间有正向间接影响,影响系数分别为0.283、0.209。二者差异并不明显,从整体上看,环境因子对三者的正向影响差异较小。结构因子对生产力因子有正向影响,总影响系数为0.837,直接影响为0.764,间接影响为0.073,影响集中于正向影响,通过稳定性的二次影响极弱。结构因子对稳定性因子有正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619,影响较为强烈。稳定性因子对生产力因子有着正向直接影响,影响系数为0.118,影响相对偏弱。在实践中,改善环境因子的整体状态,对林分的影响是全面且有效的。结构因子对稳定性因子以及生产力因子都有直接强烈的影响,以调整结构因子来进行人工林经营与调控是合理的。3.2.2 观测变量与潜变量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山河屯林业局红松阔叶混交林林分空间结构特征[J]. 孙清芳,刘滨凡,马燕娥. 森林工程. 2019(06)
[2]黄龙山林区油松人工林立地质量评价研究[J]. 段高辉,赵鹏祥,周远博,苟瑞坤.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9(05)
[3]省域尺度油松人工林生产力与土壤养分关系研究[J]. 樊兰英,闫丽娟. 林业科技. 2018(06)
[4]林分拥挤度及其应用[J]. 惠刚盈,张连金,胡艳波,王宏翔,张弓乔.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6(10)
[5]天然混交林最优林分状态的π值法则[J]. 惠刚盈,张弓乔,赵中华,胡艳波,刘文桢,张宋智,白超. 林业科学. 2016(05)
[6]多重共线性的解决:剔除变量的新标准[J]. 刘明. 统计与决策. 2013(05)
[7]天然林林分空间结构综合指数的研究[J]. 董灵波,刘兆刚,马妍,倪宝龙,李元.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3(01)
[8]马尾松人工林首次间伐年龄的研究[J]. 张连金,惠刚盈,孙长忠.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1(06)
[9]再论“结构化森林经营”[J]. 惠刚盈,胡艳波,赵中华. 世界林业研究. 2009(01)
[10]生长空间竞争指数及其在油松、侧柏种内竞争中的应用研究[J]. 马履一,王希群. 生态科学. 2006(05)
硕士论文
[1]东北林区主要阔叶材密度近红外定标模型研究[D]. 徐浩凯.东北林业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5728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3572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