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隆林县油茶低产林改造措施对比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4-06-28 02:41
油茶是我国南方最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利用南方丘陵山地发展油茶等木本食用油料产业,对于舒缓我国食用植物油供给、帮助特困地区的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2017年,中国油茶种植面积达到437万hm2,但每公顷茶油产量仅137kg。全国各地油茶林的低产原因不同,其低产林改造的措施也不一样。本文依托隆林县油茶低产林改造项目,以隆林县油茶低产林为研究对象,开展全面垦复、施肥改造、疏伐改造、嫁接换冠、截干回缩、预栽更新等6项不同低产林改造措施的对比试验研究,探讨适宜该地区的油茶低产林改造模式和相关技术措施,为隆林县大面积油茶低产林改造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6项低产林改造措施实施后,对树高的影响从高到低的排序依次为:全面垦复、施肥改造、疏伐改造、嫁接换冠、截干回缩、预栽更新。多重比较结果表明:6项低产林改造措施中,全面垦复和施肥改造处理的油茶树高比对照组高,但其差异不显著;嫁接换冠、截干回缩、预栽更新等改造措施的树高平均值显著矮于对照组。(2)全面垦复改造和施肥改造对油茶冠幅增大有显著的影响,其南北冠幅和东西冠幅均显著大于对照组。(3)各项改造措施对油茶果实产...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油茶的栽培和生长特性
1.2.1 油茶的形态特征
1.2.2 油茶生长特性
1.2.3 油茶栽培技术要点
1.3 我国油茶的发展历程
1.3.1 油茶起源
1.3.2 油茶产业发展
1.3.3 油茶品种和良种建设
1.3.4 广西百色市油茶产业的发展
1.3.5 存在的问题
1.4 低产林改造研究进展
1.4.1 低产林的定义
1.4.2 经济林低产改造研究
1.4.3 油茶低产的原因
1.4.4 油茶低产改造的研究
1.5 油茶林低产改造及丰产技术
1.5.1 疏伐
1.5.2 截干回缩
1.5.3 嫁接换冠
1.5.4 施肥
1.5.5 预栽更新
1.5.6 垦复
1.5.7 病虫害防治
1.6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6.1 课题来源
1.6.2 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1.6.3 研究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试验方案
2.2.1 疏伐改造试验方法
2.2.2 截干回缩改造试验方法
2.2.3 嫁接换冠改造试验方法
2.2.4 施肥改造试验方法
2.2.5 预栽更新改造试验方法
2.2.6 全面垦复改造试验方法
2.2.7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低产改造措施对油茶树高的影响
3.2 不同低产改造措施对油茶南北冠幅的影响
3.3 不同低产改造措施对油茶东西冠幅的影响
3.4 不同低产改造措施对油茶鲜果产量的影响
3.5 不同低产改造措施对油茶茶籽产量的影响
3.6 不同低产改造措施对油茶茶油产量的影响
3.7 油茶各生长指标及产量的隶属函数模糊综合评价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5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996318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油茶的栽培和生长特性
1.2.1 油茶的形态特征
1.2.2 油茶生长特性
1.2.3 油茶栽培技术要点
1.3 我国油茶的发展历程
1.3.1 油茶起源
1.3.2 油茶产业发展
1.3.3 油茶品种和良种建设
1.3.4 广西百色市油茶产业的发展
1.3.5 存在的问题
1.4 低产林改造研究进展
1.4.1 低产林的定义
1.4.2 经济林低产改造研究
1.4.3 油茶低产的原因
1.4.4 油茶低产改造的研究
1.5 油茶林低产改造及丰产技术
1.5.1 疏伐
1.5.2 截干回缩
1.5.3 嫁接换冠
1.5.4 施肥
1.5.5 预栽更新
1.5.6 垦复
1.5.7 病虫害防治
1.6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6.1 课题来源
1.6.2 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1.6.3 研究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试验方案
2.2.1 疏伐改造试验方法
2.2.2 截干回缩改造试验方法
2.2.3 嫁接换冠改造试验方法
2.2.4 施肥改造试验方法
2.2.5 预栽更新改造试验方法
2.2.6 全面垦复改造试验方法
2.2.7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低产改造措施对油茶树高的影响
3.2 不同低产改造措施对油茶南北冠幅的影响
3.3 不同低产改造措施对油茶东西冠幅的影响
3.4 不同低产改造措施对油茶鲜果产量的影响
3.5 不同低产改造措施对油茶茶籽产量的影响
3.6 不同低产改造措施对油茶茶油产量的影响
3.7 油茶各生长指标及产量的隶属函数模糊综合评价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5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9963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3996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