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业工程论文 >

净套作玉米耗水特性与灌溉技术的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6 15:52
【摘要】: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是四川地区的主要旱地作物种植模式,研究种植模式和灌水比例对玉米耗水特性的影响,为净作和套作玉米的高产水分管理提供依据。本试验采用自动式遮雨棚水分精量控制的方法,通过试验筛选出最佳灌溉定额4050 m~3/hm~2条件下,连续两年两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A因素为种植模式A1:净作、A2:套作,B因素为灌水比例B1:播种水25%+拔节水25%+抽雄水25%+灌浆水25%、B2:播种水25%+拔节水25%+抽雄水15%+灌浆水35%、B3:播种水25%+拔节水35%+灌浆水40%对玉米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灌水比例和种植模式对玉米拔节期以后的土壤含水量影响显著,玉米收获期套作的土壤含水量显著低于净作,平均降低5.17%;玉米拔节期后套作各行间的土壤含水量均表现为玉米行显著低于玉豆行、大豆行,分别降低4.83%、6.34%。2灌水比例和种植模式对玉米叶片生理的影响;玉米拔节期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面积指数、叶片相对含水量差异不显著,抽雄期不灌水处理净作和套作种植模式下均表现为光合速率显著降低5.93%、蒸腾速率显著降低35.58%;抽雄期灌水有利于提高光合、蒸腾速率。抽雄期净作叶面积指数较套作高出2.24%,净作叶片相对含水量较套作高出12.18%。3灌水比例和种植模式对土壤水分消耗量的影响;拔节前玉米对土壤水分的消耗量差异不显著,拔节期以后受种植模式和灌水比例的影响显著。套作土壤水分的总消耗量显著高于净作,平均增加13.80%;播种-拔节期阶段对土壤水分的消耗量最大;拔节期-抽雄期阶段套作较净作平均高出229.71%,抽雄期-灌浆期阶段套作较净作平均高出99.67%,灌浆期-成熟期阶段套作较净作平均高16.77%。4灌水比例和种植模式对玉米耗水量的影响;净作和套作玉米各生育阶段耗水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拔节-抽雄期阶段是玉米耗水高峰期,套作下日耗水强度最高达到7.21 mm/d,占全生育期22.13%~31.67%,净作下日耗水强度最高达到6.87mm/d,占全生育期21.13%~31.51%;灌浆-成熟期阶段耗水量最大,套作占总耗水量25.77%~39.50%,日耗水强度3.87~6.10 mm/d;净作占总耗水量27.55%~37.67%,日耗水强度4.18~5.56 mm/d。5净作和套作玉米的灌溉措施;净作采用播种水25%+拔节水35%+灌浆水40%处理玉米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均最高,平均增加14.42%、11.71%;而套作(不计大豆产量)采用播种水25%+拔节水25%+抽雄水15%+灌浆水35%处理玉米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均最高,平均增加16.92%、18.35%,套作条件下,增加玉米抽雄后灌水次数与比例有利于提高套作玉米的产量和水分利用率。
【图文】:

测试点,带状,行间,土壤含水量


3.3 测定项目及方法3.3.1 土壤含水量土壤含水量采用烘干法测定,在 105℃烘干至恒重。每 10 d 测定一次 0~40 cm 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每 20 cm 一层,分两层测定;灌溉前后均加测一次;套作玉米测定点置于玉米行间(MM)、玉米大豆行间(MS)及大豆行间(SS)共 3 个测定点,三个测试点平均含水量代表套作下的土壤含水量;净作玉米每小区设 1 个测定点,各重复 3 次。

田间分布,蒸腾速率,穗位叶


图 2 微型蒸渗仪田间分布图Fig.2 The field distribution map of microminiature Lysimeter3.3.3 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玉米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测定采用 LI-6400 光合测定系统,使用红蓝光源开放式气路,光量子密度(PAR)设定为 1000 μmol/m2s。在玉米拔节期(倒三叶)、抽雄期(穗位叶)、灌浆期(穗位叶),采用光合仪测定玉米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每个小区测定 5 株。测定时间为晴朗无风天气上午 8:30-10:30。3.3.4 叶面积指数玉米各生育期每个小区随机取 5 株采用长宽系数法测定叶面积,叶面积除以土地面积得到宽窄行的玉米叶面积指数(LAI)。其叶面积计算公式为:LAI=0.75r ni1ii(ab)[97]式中 r—玉米种植密度(株/平方米);a,,b 分别为叶片的长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513;S27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长飞;;玉米新品种在产量品质方面的优势探究[J];南方农业;2018年06期

2 王芳;王春乙;邬定荣;姚树然;白月明;张继权;;近30年中美玉米带生长季干旱特征的差异及成因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18年06期

3 李吟;;软糖[J];岁月;2017年05期

4 吴天龙;习银生;;玉米带发展生猪养殖 看美国的绿色养殖方式[J];中国食品;2017年16期

5 剑星;;玉米肇事[J];当代工人;2017年16期

6 ;玉米[J];小星星(低年级版);2017年10期

7 赵致禧,姚正良,肖占文;张掖地区应压缩小麦/玉米带田种植面积[J];甘肃农业科技;2002年04期

8 ;4GYC─2型玉米带穗收割除茬机[J];南方农机;2000年03期

9 董进武;4GYC-2型玉米带穗收割除茬机[J];农机试验与推广;1999年04期

10 ;玉米带轴贮存产量高[J];中国农垦;199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杨生茂;芦满济;邱进怀;;甘肃省河西灌区小麦/玉米带田施N量及其环境效应[A];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杨生茂;郭天文;;河西绿洲灌区小麦/玉米带田施氮量及其环境效应[A];《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专辑——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3 孙增慧;李子忠;;土壤类型对东北玉米带玉米雨养潜力产量及产量差的影响[A];中国作物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5年

4 黄辉;;玉米生产、市场与技术发展情况的思考[A];第五届中国农业推广研究征文集[C];2006年

5 殷文;柴强;郭瑶;于爱忠;冯福学;赵财;胡发龙;樊志龙;刘畅;;秸秆地膜带状覆盖小麦间作玉米的水分竞争互补利用机制[A];2017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7年

6 王鸿斌;赵兰坡;薛泽中;;吉林玉米带黑土剖面构型对玉米根系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研究[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殷文;柴强;郭瑶;胡发龙;樊志龙;于爱忠;赵财;;秸秆地膜条带覆盖小麦间作玉米系统生产效应与碳排放特征[A];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2018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8年

8 周柳强;区惠平;曾艳;谢如林;黄金生;朱晓晖;刘昔辉;谭宏伟;;施用含Cd的钙镁磷肥对玉米Cd吸收与累积的影响[A];土壤科学与生态文明(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方 编译;玉米突变并不普遍[N];中国科学报;2019年

2 中华粮网 孙开源;中、美玉米带气象条件转好[N];期货日报;2019年

3 中华粮网 孙开源;中、美玉米带均迎降水[N];期货日报;2019年

4 本报特约分析师 黄笑凡 吴鸿顺;玉米价格趋于理性[N];粮油市场报;2019年

5 中华粮网 孙开源;强风恐横扫美国中西部玉米带[N];期货日报;2019年

6 湖南省粮食局 石少龙;美国的玉米带[N];粮油市场报;2018年

7 中华粮网 翟艳芳;我国南涝北旱格局显现[N];期货日报;2017年

8 农业部2017年“百乡万户”吉林调查组;促进玉米经济由“量”到“质”的革命性提升[N];农民日报;2017年

9 中华粮网 徐双双;全球麦区不利天气多发[N];期货日报;2017年

10 中华粮网 翟艳芳;干旱危及全球小麦产量[N];期货日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洪预;东北春玉米不同种植模式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2 金敏亮;玉米泛转录组的构建及玉米开花抑制因子ZmCOL3的功能解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8年

3 梁p芎

本文编号:26416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gclw/26416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b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