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业工程论文 >

荒石滩土地整治耕层构建关键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9 18:35
【摘要】:荒石滩作为一种重要的耕地后备资源,可供综合治理开发利用,采用相关优化工程措施将其整理为耕地,不仅具有巨大的防洪减灾效益,还具有巨大的农业产出效益。在对荒石滩进行综合整治过程中,如何重建耕层,保障耕层的稳定性,满足作物生长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土体结构是土壤的一个基本特性,直接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情况,与土壤肥力密切相关,不仅是土地生产力的重要指标,还是判定土壤侵蚀程度的重要依据。本文综合了 2011~2014年小区模拟实验、模型模拟和室内实验的结果,针对荒石滩地区砾石裸露、土层浅薄、河床比降较大等问题,开展了该地区土地整治的客土厚度、耕层构建、土壤沉降以及表层侵蚀等方面的研究,并通过RZWQM2模型模拟了耕层构建以后1990~2013年的作物产量,分析作物产量与覆土厚度和容重的相关关系,为耕层构建结构的稳定性评价与优选提供依据,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揭示了不同土层厚度处理下的水分渗漏及土壤颗粒迁移特征。随着土层厚度增大,土体水分渗漏量和渗漏速率均会降低,20 cm厚度土层的水分累积渗漏量和平均渗漏速率分别约为5cm土层的35.60%和33.63%。土壤颗粒迁出量与土层厚度呈负相关关系,土层厚度越大,土壤颗粒迁出量越小;土壤颗粒累积迁出量与土层厚度的拟合关系式为:y=3.19e-0.11x(R2=0.96);20 cm厚度土层的土壤颗粒迁出量仅为5 cm厚度土层的21.8%;土壤颗粒迁移主要发生在水分渗漏100min以内,后期各土层渗漏液中的土壤颗粒迁出量趋于稳定。土壤迁出颗粒中粉粒(0.005 mm)含量最高,黏粒(0.002~0.005 mm)含量次之,砂粒(0.002 mm)含量最低;随着土层厚度的增加,渗漏液中粘粒的浓度逐渐增加,渗漏液中土壤颗粒粒径变化表现为黏粒、粉粒粒径随渗漏时间的增加呈先增大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而砂粒呈先减小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土层越薄,则土体结构越不稳定,土层越厚,土体保水保肥能力越强。(2)揭示了不同容重构型处理下的土壤水肥渗漏和土壤侵蚀特征。隔离层容重和水分初始渗漏能力、平均渗漏速率均呈负相关关系。养分总渗漏量在容重不大于1.5 g/cm3时养分渗漏量随容重的增加而降低,当隔离层容重为大于1.5~1.7 g/cm3时养分渗漏量差异较小,说明隔离层容重为1.5 g/cm3为最优保肥容重构建结构。侵蚀产沙量与土壤容重呈正相关关系,土壤容重越大,侵蚀产沙量越大。综合分析耕层结构的稳定性及保水保肥特性,得出最优容重组合如下:自下而上容重分别为隔离层容重1.5 g/cm3,厚度10 cm;过渡层容重1.3g//cm3,厚度20 cm;耕作层容重1.2g//cm3,厚度20~30 cm。(3)阐明了不同覆土厚度耕层构建模式下土壤质量的变化特征。不同覆土厚度小区构建以后,土体沉降深度与覆土厚度呈正相关关系,即覆土厚度越大,其沉降深度也越大,而覆土厚度为50cm时,土体沉降率最低。土壤容重、紧实度与覆土厚度均呈正相关关系,土壤孔隙度与覆土厚度呈负相关关系,但上层土体(0~20 cm)的容重、紧实度以及二者随覆土厚度的增幅均小于下层土体(20~40 cm),但上层土体孔隙度大于下层土体,当覆土厚度小于50 cm时,两土层孔隙度随覆土时间而增大,覆土厚度大于50 cm时,两土层孔隙度随覆土时间均发生减小。当覆土厚度为50 cm时,上、下土层体的容重、孔隙度、紧实度差值最大,且随时间变幅较小,形成保水保肥的土体结构。除第五季作物外,各季0~30 cm土层养分均表现为覆土厚度为50和60 cm时养分含量较高。覆土厚度为50 cm时各养分指标随时间呈稳定的上升趋势,在第七季养分含量达到最高,同时土壤质量指数也达到最高,约为0.84。覆土厚度为50 cm时,土壤理化性质较为稳定,有利于根系生长和水肥保存。(4)基于RZWQM2模型模拟结果,阐明了不同耕层构建模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覆土厚度为50 cm、60 cm时,夏玉米和冬小麦的株高整体偏高,作物产量最大,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较大;基于RZWQM2模型模拟结果表明,覆土厚度为50~60 cm时,土壤的持水能力和对作物的供水能力较强,作物产量最高,作物产量随覆土厚度的增加而增大,但是当覆土厚度大于50 cm时,作物产量增加幅度减缓。隔离层容重大于1.5 g/cm3时,土壤相对含水量较高,对作物的供水能力强,但当隔离层容重为1.5~1.6 g/cm3,作物产量最高,容重偏高或偏低均会造成产量减小。(5)结合工程成本,荒石滩耕层构建的最优模式为:覆土厚度为50 cm,自下而上隔离层容重1.5~1.6 g/cm3,厚度10 cm;过渡层容重1.3 g/cm3,厚度20 cm;耕作层容重.1.2g/cm3,厚度20~30 cm。
【图文】:

技术路线图,构建模式,覆土厚度,耕层


建方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土厚度下处理小区各季作物的株高和产量变化规律,利用和不同容重构型下历史作物产量和相对含水量进行模拟,特征,优选出最适合作物生长的耕层构建模式,进一步验证滩耕层构建模式。壤学、水文学和环境科学等学科相关理论为基础,以田间模拟为主要研究手段,,研究了不同覆土厚度和容重结构下作物生长的变化规律,揭示土壤颗粒迁移和水分养分运特征,阐明覆土厚度和结构对新建土层稳定性的作用机制度和结构。研究成果可为荒石滩土地整治提供科学依据。1。荒石滩土地整治制约因素分析

地理位置,耕层,年平均,试验条


3 不同耕层厚度下土壤颗粒迁移特征况及试验设计况然条件概况在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富平中试基地进行,试验条便利,该项目依托渭南市华阴白龙涧土地整治开发项目暖温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 599 mm,年平均蒸发足,年平均日照时数 2130.6 h,无霜期 208 d 左右,最长13.5 ℃,年极端最高平均气温 40.2℃,年极端最低温-1干燥度 1.4~1.8,最大冻土深度 0.6 m。通过在基地内进调控荒石滩耕层稳定性的影响因子,为不同因子的组合和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28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志梁;张永锋;李建承;;滩涂地覆土厚度对水稻种植影响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7年21期

2 邹礼平,邓万莉;播置方式和覆土厚度对瓠瓜种子“戴帽”出苗率的影响[J];中国蔬菜;2001年05期

3 车力华,赵庚义,孟淑娥;蔬菜苗床电加温线上覆土厚度的研究[J];中国蔬菜;1987年01期

4 刘博涛;刘晓玲;张帅;;不同覆土厚度靠崖式窑洞压力拱作用及破坏模式分析[J];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18年S1期

5 陈敏;陈孝杨;桂和荣;刘桂建;刘本乐;胡智勇;;煤矸石充填重构土壤剖面温度变化对覆土厚度的响应[J];煤炭学报;2017年12期

6 徐良骥;许善文;严家平;MEUSER Helmut;MAKOWSKY Lutz;WEISS Eltje;MAX Bjorn;;基于粉煤灰基质充填覆土复垦的最佳覆土厚度[J];煤炭学报;2012年S2期

7 刘永生;;低覆土厚度下顶管法施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施工技术;2011年03期

8 唐斐然;;谈谈冬小麦的覆土厚度[J];新农业;1979年17期

9 惠秀芬;宗淑娟;;不同覆土厚度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J];农民致富之友;2013年09期

10 邹礼平;邓万莉;高和平;;影响瓠瓜种子“戴帽”出苗的因素分析[J];种子世界;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张发平;;基于综合因素优化分析的铀矿废石堆覆土厚度确定方法研究[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五卷)——中国核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2册(铀矿地质分卷(下)、铀矿冶分卷)[C];2017年

2 徐良骥;许善文;严家平;;粉煤灰充填复垦最佳覆土厚度研究[A];第七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文集[C];2012年

3 欧虹兵;周建伟;温冰;张黎明;;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的最佳覆土厚度及基质研究[A];2016全国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16年

4 丁永君;赵明阳;;双向地下室顶板上消防车等效荷载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5 李兵;嵇凤颖;;不同盾构施工条件下产生地表沉降分析[A];工程防震减灾新技术、新进展和新应用(上)[C];2016年

6 李新举;;基于探地雷达的复垦工程质量评价探究[A];2016全国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刘伟;为何大姜会出芽不齐[N];陕西科技报;2017年

2 通讯员 刘健 高锐轩;国内最长湖底盾构隧道提前顺利贯通[N];工人日报;2009年

3 北京绿京华园林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夺;出苗不齐 覆盖率低[N];中国花卉报;2015年

4 记者 范敏;杭州大力推进城区立体绿化[N];中国花卉报;2015年

5 记者  蒋增科 实习生 杨宇晗;引石过渭倒虹工程渭河导流顺利完成[N];咸阳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扬;荒石滩土地整治耕层构建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8年

2 陈孝杨;粉煤灰充填重构土壤水盐变化特征与作物响应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3年

3 王景立;精密播种机覆土与镇压过程对种子触土后位置控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宇龙;大底盘多塔结构地下车库优化设计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2 王芳;覆土厚度对矿区重构土壤呼吸特征的影响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7年

3 刘会平;基于煤矸石充填复垦土地的复垦效应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0年

4 陈要平;粉煤灰充填复垦土壤理化性状及耕作适宜性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9年

5 王娟婷;辽东栎幼苗生长特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6 孟显国;冷蒿种子生物学及生殖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7 李磊;盾构开挖对地表沉降的影响分析[D];沈阳建筑大学;2012年

8 樊雯;基于粉煤灰充填复垦土地的复垦效应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0年

9 林涛;环境因子对四种沙生植物种子萌发影响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年

10 王兴政;当归生长发育动态对栽培因子的响应[D];甘肃农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713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gclw/26713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2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