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业工程论文 >

浑水膜孔灌自由入渗氮素运移转化与水肥耦合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2 08:03
【摘要】:本文在分析总结膜孔灌技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黄河流域浑水灌溉与农田施肥现状,采用室内试验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技术路线,通过开展浑水肥液入渗的膜孔灌试验研究,分析浑水膜孔单点源肥液自由入渗的入渗特性、湿润体内水分、氮素的运移分布规律和水肥耦合特性,以及不同影响因素对浑水肥液入渗特性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了层状上浑水膜孔单点源肥液自由入渗的入渗特性,结果表明:夹砂层不同位置处理对浑水膜孔单点源肥液入渗均具有明显的减渗效果;夹砂层不同位置处理均增加了水分的横向扩散,水分穿过土砂交界面后,0~5 cm层位的湿润锋运移距离与入渗历时仍符合幂函数关系,而5~10 cm层位则呈线性函数关系;不同夹砂层位置的含水率在水平方向的分布规律同均质土相似,而在垂向的分布规律差异较明显;各处理在水平方向的土壤NO3-N浓度前锋运移距离的关系为:0~5 cm 层位5~10 cm层位均质土,0~5 cm土层各处理在垂向的NH4+-N含量含关系为:5~10 cm层位均质土0~5 cm层位。(2)浑水膜孔灌单点源自由入渗条件下,不同肥液浓度、土壤容重、泥沙级配的浑水肥液入渗与浑水入渗的单位膜孔面积累积入渗愤和入渗历时之间均符合Kostiakov入渗模型,其湿润锋运移距离随入渗历时增加均呈幂函数增大趋势;分别建立了单位膜孔面积累积入渗量、湿润锋运移距离与各影响因素和入渗历时的经验模型,经验证,所建模型拟合精度饺高。(3)与浑水入漆相比,除土壤容重1.40 g/cm3外,浑水肥液入渗的入渗能力、湿润体体积、湿润锋运移距离均较大。灌水结束时,肥液浓度为600、1300和2000 mg/L的肥液入渗增渗率分别为12.62%、23.84%和37.55%,且增渗率η与入n蚶眛呈幂函数负相关;土壤容重由1.30 g/cm3增大至1.35 g/cm3 和1.40 g/cm3,其减漆率分别为13.96%和24.33%,且减渗率δ与入渗历时t呈对数负相关;泥沙中值粒径D50由0.019 mm增大至0.056 mm,其减渗率分R%为20.28%、15.03%和10.36%,且减漆率ξ与入漆历时t呈幂函数负相关。(4)浑水膜孔灌单点源自由入渗条件下,不同肥液浓度、土壤容重、泥沙级配的浑水肥液入渗在湿润体内的水分分布规律基本相同,膜孔中心处的土壤含水率最高,越远离膜孔中心,土壤含水率越低,其等值线分布逐渐密集;同一入渗历时下,肥液浓度和泥沙中值粒径D50越大,土壤容重越小时,湿润体体积越大,且湿润体内同一点的土壤含水率越大。(5)浑水肥液入渗与浑水入渗在土壤湿润体内的NO3-N、NH4+-N分布规律不同;不施肥时,湿润体内NO3--N、NH4+-N含量靠近膜孔中心处均低于本底值,而靠近湿润锋处略大于本底值;灌水结束时,浑水肥液入渗的土壤NO3-N、NH4+-N含量均随湿润距离增大而减小。肥液浓度和泥沙中值粒径D50越大,湿润体内同一点的NO3-N和NH4+-N含量越大;土壤容重越小,湿润体内同一点的NO3--N含量越大,靠近膜孔中心处的NH4+-N含量越小,而湿润锋附近处的NH4+-N含量越大。(6)灌水结束时,膜孔中心水平方向0~12 cm与垂向0~10.5 cm的土壤NO3-N、NH4+-N含量与含水量之间均符合二次项函数关系;不同肥液浓度的浑水膜孔入渗土壤湿润体中含水率较高处,NO3-N、NH4+-N含量亦较高;且NO3-N、NH4+-N含量均随含水量增大呈增大趋势,肥液浓度越高,湿润体同一点的NC3--N、NH4+-N含量和含水量均越大。
【图文】:

单点源,膜孔,入渗


2 试验装置与方法与方法查我国北方灌区土壤、自然条件、地膜栽培、施肥方式和覆膜灌泾惠渠灌区的 2~3 个典型地段的土壤、农业地膜栽培、膜孔灌肥种类,以及浑水泥沙等实际情况,考虑前人研究成果,,在不同施取回的浑水水样与泥沙配制浑水,开展不同施肥条件的浑水膜孔运移分布和水肥耦合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试验,进行浑水膜孔单质深层机理分析。

泾惠渠灌区,泥沙粒径,专业学位,工程硕士


泾惠渠灌区浑水泥沙粒径组成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27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树英;土壤储水过程及自由孔隙率的初步研究[J];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学报;1988年02期

2 余新晓;陈丽华;;人工降雨条件下的入渗实验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1989年04期

3 宿青山;孙永堂;;田间土壤水分垂直入渗模型及其应用[J];地理科学;1989年02期

4 秦显艳;王春霞;何新林;;施氮量对盐碱土入渗特征参数影响的试验研究[J];节水灌溉;2018年12期

5 吕振豫;刘姗姗;秦天玲;邢子强;;土壤入渗研究进展及方向评述[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9年07期

6 王新鲜;樊贵盛;;土壤一维垂直入渗过程的类型与特性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11年06期

7 钟韵;费良军;陈琳;傅渝亮;;浑水膜孔灌多向交汇入渗及减渗特性[J];水土保持学报;2018年01期

8 郑健;张恩继;王燕;王笑宇;;水-沼液一体入渗特征分析[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18年01期

9 毕远杰;;微咸水入渗条件下的一维代数模型研究[J];节水灌溉;2018年06期

10 钟瑾;桂勇;石亮;;非饱和区常水头井入渗模型的适用性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崔景立;周鸿;张海宇;王伟杰;周江林;周军榕;;关于雨水入渗若干问题分析[A];201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8年

2 吴忠东;王全九;;Green-Ampt模型和一维代数模型描述微咸水入渗过程的适用性研究[A];2007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吉晋兰;水泥潜入砂质河床基质对河流污染物对流运移拦截效果的试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2 张建丰;黄土区层状土入渗特性及其指流的实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3 董玉云;膜孔入渗土壤水氮运移特性试验与数值模拟[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4 李援农;不同灌溉方式入渗条件下的土壤空气阻渗特性试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5 尹娟;波涌灌间歇入渗氮素运移及对地下水NO_3~--N分布特性影响试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6 王林华;黄土坡耕地地表粗糙度对入渗、产流及养分流失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瑞瑞;浑水膜孔灌肥液多点源交汇入渗水氮运移特性试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年

2 庞琳娜;γ-聚谷氨酸对土壤水氮运移及油麦菜生理生长的影响[D];西安理工大学;2019年

3 刘乐;浑水膜孔灌自由入渗氮素运移转化与水肥耦合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年

4 曹从伍;甘肃黑方台黄土非饱和入渗特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8年

5 杨东升;地表水入渗对浅埋大断面黄土隧道稳定性影响分析[D];西安工业大学;2018年

6 胥凌霄;不同介质夹层土壤的入渗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7年

7 黄永超;紫色土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入渗研究[D];西南大学;2018年

8 李洪晨;雨水非正交入渗条件下非饱和土边坡渗流分析[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9 李s

本文编号:26928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gclw/26928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b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