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小麦—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工艺路线的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S233.72;S233.73
【图文】:
图 1-1 国家财政对农机补贴款的增长情况图Figure 1-1 State financial subsidies for agricultural growth in the case of figure表 1-2 河北省农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元)Table 1-2 Average net income per peasant family in Hebei (yuan)指标 2000 2005 2010 2011 20平均每人纯收入(元) 2478.86 3481.64 5957.98 7119.69 8081工资性收入所占比例(%) 38.3 37.2 44.5 48.1 49庭经营纯收入所占比例(%) 57.2 57.1 45.8 42.2 40性、财产性收入所占比例(%) 4.5 5.8 9.6 9.7 10来源:河北省统计年鉴 2013表 1-3 河北省三大产业就业人数构成比例表(%)Table 1-3 Employmentthe three main industries constituent ratio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传统深耕作业可结合保护性耕作体系进行作业,可在保护性耕作作业 2-3 年后当残茬达到一定数量时进行一年的翻耕作业。)深松机械化技术由于深松是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环节,能够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所以深松是作为土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与传统技术相比,深松技术具有以下优点:①同翻耕一样,可以肥料,清理杂草,将残茬上或土壤中的病虫害消灭等;②制造良好的种床。对于旱地作上部土壤需要松软,便于水气流通,有助于种子出苗,而种子土壤位置要求紧实,视墒使种子加快萌发;③可使表土疏松柔软,耕层厚度适中,肥沃平坦,采用机械破底土,体、固体、液体比,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岳华;;玉米史话[J];种子世界;2001年07期
2 戴良佐;玉米在新疆的种植与推广[J];农业考古;2002年03期
3 王璞,王启现,鲁来清,申丽霞,张红芳;开展规范种植,提高玉米商品竞争力[J];玉米科学;2004年S2期
4 陈明,唐江生,何昌益;南方玉米储藏实践与探讨[J];粮食储藏;2005年01期
5 张金萍;李军虎;;低温寡照对玉米后期生长的影响及对策[J];麦类文摘(种业导报);2007年10期
6 ;《玉米科学》2008年第16卷总目录[J];玉米科学;2008年06期
7 刘显辉;;改善黑龙江省玉米商品质量 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建议和设想[J];种子世界;2008年04期
8 马兴林;颜军;王立春;边少锋;;吉林省耐密型玉米发展概况与前景[J];农业科技通讯;2009年03期
9 张文英;;河北省玉米生产面临的形势 问题与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9年06期
10 孙茉莉;罗英辉;李桂琦;焦利娟;;关于黑龙江省玉米生产合理布局的建议[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生茂;芦满济;邱进怀;;甘肃省河西灌区小麦/玉米带田施N量及其环境效应[A];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佟屏亚;;论中国发展玉米生产的科技导向[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协二○○三年学术年会农林水论文精选[C];2003年
3 刘开昌;王庆成;;入世后山东省玉米生产发展战略[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协二○○三年学术年会农林水论文精选[C];2003年
4 黄辉;;玉米生产、市场与技术发展情况的思考[A];第五届中国农业推广研究征文集[C];2006年
5 杨生茂;郭天文;;河西绿洲灌区小麦/玉米带田施氮量及其环境效应[A];《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专辑——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6 秦太辰;;景观玉米的塑造思路、方法与育种原理[A];2012年全国玉米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展示观摩会论文及摘要集[C];2012年
7 武明宇;郝楠;;浅谈玉米抗旱性的研究进展[A];全国旱情监测技术与抗旱减灾措施论文集[C];2009年
8 刘志忠;刘雅君;;小麦套玉米秋浇覆膜节水新技术试验研究[A];科技创新与经济结构调整——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12年
9 张久东;包兴国;曹卫东;车宗贤;胡志桥;卢秉林;杨文玉;李全福;;间作绿肥作物对玉米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戴景瑞;王守才;谢友菊;王国英;杨会;张荣;;玉米基因工程与抗虫玉米育种[A];21世纪作物科技与生产发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东华期货研发部 陶金峰;利空为玉米期市热情泼凉水[N];证券时报;2006年
2 闻有成;玉米仍是东北来钱产业[N];经济参考报;2003年
3 张子臣 赵志强;把玉米产业当做“王牌”来打[N];经济日报;2003年
4 任凭;玉米仍是东北的经济发展优势[N];粮油市场报;2003年
5 ;专用玉米优势区域发展规划[N];农民日报;2003年
6 梅立红;利好释放——国内玉米市场涨势暂时告一段落[N];粮油市场报;2006年
7 苏振军;玉米南北均看好 空间多少需思量[N];期货日报;2006年
8 陶金峰;上涨行情依然值得期待[N];期货日报;2006年
9 王运涛;玉米仍处弱势之中[N];期货日报;2006年
10 曹彦辉;玉米市场蕴藏套利机会[N];期货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月娥;玉米对区域光、温、水资源变化的响应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2 郝转芳;玉米耐旱主效QTL定位与候选基因鉴定[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3 蔡福;玉米农田下垫面动力与热力参数动态对陆面过程模拟的影响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2年
4 李美;玉米花生间作群体互补竞争及防风蚀效应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2年
5 卢宪菊;垄作集水和秸秆覆盖对东北玉米带黑土区玉米生长和水氮利用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6 姚启伦;西南部分玉米地方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7 蔡福;玉米农田下垫面动力与热力参数动态对陆面过程模拟的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8 焦念元;玉米花生间作复合群体中氮磷吸收利用特征与种间效应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9 李潮海;土壤物理性质对玉米的生态生理效应及其调控[D];河南农业大学;2002年
10 张保仁;高温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调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飞;玉米辣椒间作高效栽培模式研究[D];贵州大学;2009年
2 朱怡;贵州省玉米生产技术措施应用与分析[D];贵州大学;2005年
3 朴秀吉;吉林省玉米生产演替规律及发展趋势[D];延边大学;2006年
4 毛竹;松辽平原玉米带高产土壤磷素形态及吸附特征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2年
5 王守国;氮磷配施对龙单24号玉米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6 夏卿;吉林玉米带黑土酸度性质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7年
7 张蕊蕊;品种、配置和灌溉措施对小麦—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8 唐义琴;施氮对四川山丘区玉米产量及土壤硝态氮变化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9 孙雅琴;吉林省玉米带土壤钾素耗竭与修复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8年
10 韩卫红;洛单6号玉米新品种的选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402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gclw/2740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