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业工程论文 >

四川盆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2 13:27
【摘要】:高标准农田建设从国家“十二五”规划开始,已逐渐成为农村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开展其不同生态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研究对于丰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理论体系和指导高标准农田建设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四川三大典型生态区成都平原区、盆地丘陵区、盆周山区的9个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为研究对象,在对比示范区建设前后“田、渠、路”及社会、经济、生态和综合效益变化的基础上,就四川盆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四川不同生态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受人地矛盾、粮食安全、基础设施和农村劳动力等因素限制明显。总体而言,四川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牢现象普遍,特别是机电排灌面积仅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5%左右;各生态区2010年粮食播种面积相对2006年均明显下降,其中成都平原区下降幅度最大(2.79%),其次为盆周山区(1.92%);人口和耕地相对集中在盆地丘陵区,分别占全省的60%左右,且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量也以该生态区最大(34.65%);而各生态区农民种粮收益均偏低。结合各生态区实际情况和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内容,各生态区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模式可确定为成都平原区“格田化”模式,盆地丘陵区“梯格化”模式,盆周山区“梯田化”模式。(2)各生态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后“田、渠、路”基本情况变化明显,具体表现为:“田网”建设后田块数量减少,单个田块面积扩大,分布均匀且外形规整,几何相似性增强,田块分布更为集中,成都平原区主导田块规模为0.2~0.6hm2,盆地丘陵区为0.1-0.3hm2,盆周山区为小于0.2hm2;“渠网”建设后灌溉保证率、渠道通达度、渠系配套设施完整度均明显上升,其中灌溉保证率均超过75%,渠道通达度达到4左右,渠系配套设施完整度高达90%;“路网”建设后,成都平原区、盆地丘陵区和盆周山区的田间道路通达度分别提高了86.36%、70.27%和25.53%,连通度分别提高了19.67%、20.69%和5.00%。(3)基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后“田、渠、路”的变化,各生态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田排灌能力和机械生产能力均大幅度提高,为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和机械化提供了有利条件。成都平原区、盆地丘陵区和盆周山区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分别达到13.06、12.61和12.42 t/h.m2,比建设前提高了9.56%、20.90%和10.97%;农田排灌能力分别达到61.38%、38.42%和44.36%,比建设前提高了38.48、32.32和36.50个百分点;机械生产能力分别达到85.88%、63.69%和60.31%,比建设前提高了32.10、30.70和16.98个百分点。(4)根据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目标和内容,结合《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和验收认定办法》和《四川省高标准农田验收认定工作方案》,本研究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民人均纯收入、综合机械化水平、田块平均规模、粮食总产可供养人数、田间道路密度、农田配套设施完备率、灌溉保证率、渠道密度、田块形状指数和田块分离度为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生态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产生的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建设后经济效益盆周山区(94.15)显著高于盆地丘陵区(93.8)和成都平原区(92.16);社会效益成都平原区最高(92.89),盆周山区和盆地丘陵区分别为89.46和87.59;生态效益盆地丘陵区最高(79.68),成都平原区和盆周山区分别为78.95和73.92;综合效益则是成都平原区(87.02)要显著高于盆地丘陵区(86.91)和盆周山区(85.12)。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S2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淑勤,郑子成;浅议四川盆地丘陵区的水土保持[J];水土保持研究;2005年02期

2 李丽;孔凡富;;对丘陵区与平原区土地整理的比较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09期

3 赵丽;马立军;严学仕;;平原区与丘陵区土地整理的比较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0期

4 熊凡;四川丘陵区旱地农业开发利用途径[J];土壤肥料;1983年06期

5 彭佳;吴方伟;杨亚明;汪丽波;杜尊伟;李奔福;严信留;字金荣;蔡璇;保雪莹;;云南省四川盆地生态区人体重点寄生虫病感染调查[J];中国热带医学;2019年01期

6 ;四川四大收入组分类考核市县一把手[J];领导决策信息;2015年38期

7 李文萍,雷孝章,刘兴年,曹叔尤;四川盆地紫色土丘陵区水土流失及防治对策[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年03期

8 汪文清;彭树铭;孙永厚;;丘陵区杂交稻节水栽培配套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1990年05期

9 杨延兵;秦岭;管延安;王海莲;张华文;刘宾;;不同生态区谷子籽粒醇溶蛋白多态性分析[J];中国粮油学报;2013年04期

10 陈二影;管延安;;山东丘陵地区作物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科技经济导刊;2017年3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袁吉有;欧阳志云;郑华;白杨;;我国脆弱生态区生态系统管理初步研究[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凌静;邓良基;;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区紫色土土系划分[A];庆祝中国土壤学会成立60周年专刊[C];2005年

3 林昱涛;张芹;宫学森;;天津市西青区建设生态区发展与对策[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4 朱波;汪涛;徐泰平;况福虹;罗专溪;高杨;;紫色丘陵区典型小流域氮素迁移及其环境效应[A];四川省第十一次环境监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5 刘文强;;发挥地方特色优势 加快生态区建设——在中国国土经济学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第四次扩大会议暨全国中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实验区第四次工作会议上的发言[A];中国国土经济学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第四次扩大会议、全国中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实验区第四次工作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李秋梅;张显双;程耀辉;;低山丘陵区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建设模式研究——以辽源市为示范基地[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张新时;;中国生态区评价纲要[A];生态学的新纪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2000年

8 江国良;谢红江;陈栋;孙淑霞;李靖;涂美艳;;枇杷在我国不同生态区的生态适宜性与发展策略[A];第六届全国枇杷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9 冯夏清;;沈阳市平原区地下水位时空变化动态分析[A];水与水技术(第3辑)[C];2013年

10 舒丽;朱钟麟;陈强;刘定辉;陈尚洪;;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四川省成都平原和丘陵区水稻土微生物特性的影响[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川农;四川种粮大户速增 集中在丘陵区[N];粮油市场报;2016年

2 瓮怀银;林业生态区平原造林任务全面完成[N];焦作日报;2008年

3 ;治理模式优生态效益好[N];科技日报;2003年

4 通讯员 高宝勤 本报记者 符吉茂;学做结合 查改贯通 育才生态区主题教育扎实推进[N];三亚日报;2019年

5 记者 王卉;脆弱生态区如何发展农业[N];科学时报;2011年

6 记者 康丹;蒋旭光来咸调研渭河生态区建设情况[N];咸阳日报;2018年

7 寇明慧;mP灞生态区 厚植生态硬核力量 激发创新发展活力[N];西安日报;2019年

8 寇明慧;mP灞生态区 治水有力、有方、有效[N];西安日报;2019年

9 寇明慧;mP灞生态区 全力答好扫黑除恶“综合试卷”[N];西安日报;2019年

10 崔霖鹏;mP灞生态区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N];西安日报;201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杨美玲;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主体功能细分及其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2 张俊;不同生态区高产水稻群体抗倒性及对氮素响应机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3 刘玉珍;平原区地下水系统模拟与决策支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4 李建华;小尺度丘陵区土地精细整治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5 惠怡安;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聚落发展及其优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冯慧敏;石家庄平原区地下水流场演变特征与尺度效应[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5年

7 奉婷;服务于生态环境友好目标的北京市平原区农用地布局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8 谭飞泉;适应四川盆地稻麦两熟制的早播早熟型超高产小麦新品种的育种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9 周游;四川盆地三叠纪富钾卤水资源量评价方法[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蒲勇;四川盆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2 蒋虹荣;基于肥效试验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区玉米施肥指标体系构建[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3 许津瑞;湖南丘陵区特色农庄景观规划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8年

4 乐儒强;丘陵城市综合性公园行为空间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18年

5 赵彦;丘陵山区扶贫问题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8年

6 陈小明;湖南丘陵地区农房周边环境要素对自然通风设计的影响[D];湖南大学;2016年

7 赵艺;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与水土保持效益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8年

8 申东;紫色土丘陵区农业小流域氮磷与离子迁移特征研究[D];绵阳师范学院;2017年

9 刘羽波;城市型丘陵绿道规划设计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10 王碧莹;肥密互作对不同生态区春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658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gclw/27658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4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