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业工程论文 >

小麦秸秆热解特性研究及其动力学分析

发布时间:2020-12-23 16:55
  在能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下,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逐渐得到重视,热解技术是开发利用生物质能的基础。本研究采用热重分析仪对麦秸进行热解实验,分别研究了实验条件(麦秸粒径和升温速率)、预处理方法(水洗、酸洗、碱洗、微波和超声处理)、催化剂(碱金属盐、碱土金属盐、过渡金属盐、Al2O3、Al2O3-Na2CO3)对麦秸热解过程的影响,用动力学分析方法对麦秸热解过程进行了分析,求得麦秸热解动力学三因子—热解机制函数、活化能和指前因子,随后研究了麦秸与不同品种煤(烟煤和无烟煤)的共热解特性,分析掺混比对共热解过程的影响,并用单一升温速率法对热解过程进行动力学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分析不同粒径麦秸在不同升温速率下的热重-微分热重(TG-DTG)曲线得出,麦秸热解的最佳粒径为0.10.25mm,最佳升温速率为10℃/min。以单一升温速率法中Coats-Redfern法和Achar法确定麦秸热解过程机制函数为第6号函数,积分形式机理函数为g(α)=[1-(1-α)1/3]2,微分形式机理函数为f(α)=1.5(1-α)2/3[1-(1-α)1/3]-1,反应级数n=2,热解过程为... 

【文章来源】:吉首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小麦秸秆热解特性研究及其动力学分析


不同粒径麦秸热解的热重-微分热重曲线

麦秸,微分热重曲线,热重,升温速率


对麦秸的主热解阶段有明显的影响。当粒径最小时(为 0~0.1mm),最大热解速率最小,热解最不完全。其他三个粒径的热解剩余量变化不大,随着粒径的增大,最大热解速率依次减小,且向高温区域移动。从理论上讲,随着样品粒径增大,比表面积会逐渐减小,升温热解过程中样品内部热阻增大,会阻碍生物质热解的进行,因此,样品粒径越小,其热解效果越好[64, 65]。当粒径为 0.10~0.25mm、0.25~1.00mm、1.00~2.00mm 时,麦秸热解遵循此规律,但是当麦秸粒径为 0~0.1mm时却得不出此结论。这是因为当样品粒径为 0~0.1mm 时,麦秸已基本成为粉末状态,样品颗粒堆积密集,热解时挥发分在穿过物料层析出的过程中受到的阻力增大,影响热解效果,使热解不够彻底,影响原料的利用率[66]。因此,在进行麦秸热解实验时,应注意样品粒径的选择,从热解起始温度、最大热解速率和热解程度等综合因素考虑,本实验选取 0.1~0.25mm 为小麦秸秆热解的最佳粒径。2.2.2 升温速率对麦秸热解过程的影响图 2.2 为 0.1~0.25mm 麦秸分别在 5、10、15、20℃/min 升温速率下热解得到热重-微分热重曲线。

曲线,指前因子,表观活化能,转化率


0.1~0.25 10 151.44 28.040.25~1 10 166.33 31.211~2 10 153.58 28.520.1~0.25 5 120.65 21.270.1~0.25 15 150.55 28.000.1~0.25 20 145.82 26.52三维扩散,球形对称,减速形 α-t曲线,n=2Jander 方程2.3.3 不同转化率下的动力学参数多重升温速率法中的 Flynn-Wall-Ozawa 法是引入积分机理函数 g(α)建立的热分析动力学方法,而 Friedman 法则是引入了微分机理函数 f(α)建立的,在运用这两种方法求活化能时需要在同一转化率下进行计算,因此这两种计算方法又叫做等转化率法。用 Flynn-Wall-Ozawa 法和 Friedman 法对在 5、10、15 和 20℃/min 4个升温速率下得到的 TG-DTG 数据进行计算,求得不同转化率 αi(0.1~0.9)下的表观活化能 Ea,然后将固相反应机制函数模型代入方程(2-1)和(2-2)可以求得不同转化率下的指前因子 lnA,Ea和 lnA 随转化率 α 的变化趋势如图 2.3 所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三种常见生物质热解动力学特性的研究[J]. 肖瑞瑞,杨伟,陈雪莉,于广锁.  化学世界. 2012(11)
[2]大豆油催化热解动力学分析[J]. 林小羽,周永红,徐俊明.  林产化学与工业. 2012(04)
[3]基于非等温热重分析法的醋糟燃烧动力学特性分析[J]. 施爱平,张银丽,叶丽华,王一冰,徐荣进,龚建华.  农业机械学报. 2012(02)
[4]矿物质对玉米秸秆热解及动力学特性的影响[J]. 刘耀鑫,陈炜,卢红伟.  热力发电. 2012(01)
[5]玉米秸秆微波热解研究[J]. 杨昌炎,吴祯祯,郑冬洁,丁一刚,吴元欣.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11(06)
[6]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研究进展[J]. 郭海霞,左月明,张虎.  农机化研究. 2011(06)
[7]原料预处理对生物质热裂解动力学特性的影响[J]. 姬登祥,黄承洁,于平,于凤文,艾宁,计建炳.  农业工程学报. 2011(S1)
[8]烟煤与生物质秸秆共气化反应动力学研究[J]. 张媛,张海亮,蒋雪冬,杨伯伦.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11(08)
[9]稻壳催化热解特性及动力学研究[J]. 刘耀鑫,陈炜,卢红伟.  热力发电. 2011(04)
[10]生物质微波干燥及其对热解的影响[J]. 王贤华,陈汉平,张世红,朱波,杨海平.  燃料化学学报. 2011(01)

硕士论文
[1]玉米秸秆热解制取生物油及其性质研究[D]. 王通洲.沈阳理工大学 2010
[2]预处理对生物质热解特性的影响研究[D]. 曾叶霖.华中科技大学 2009
[3]生物质热解实验及动力学研究[D]. 刘辉.长沙理工大学 2008
[4]用热重—红外联合技术研究玉米秸秆热解特性[D]. 孟百宏.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
[5]生物质热解机制和反应动力学研究[D]. 林木森.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7
[6]板栗壳和锯末干馏热解特性研究[D]. 王明峰.东北农业大学 2007
[7]预处理对生物质热解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D]. 辛芬.华中科技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340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gclw/29340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3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