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业工程论文 >

咸水滴灌对棉田土壤硝化关键微生物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4-27 23:52
  【目的】硝化作用是由微生物驱动的氮素转化核心过程,氨氧化古菌(AOA)和氨氧化细菌(AOB)作为参与硝化作用的关键微生物,近年来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咸水滴灌棉田土壤水盐和氮动态变化以及棉花氮素吸收,探讨不同灌溉水盐度和施氮量对硝化/反硝化细菌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阐明咸水滴灌棉田土壤AOA和AOB丰度及群落组成特征,揭示硝化作用与氨氧化微生物的内在联系,为咸水微咸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氮素养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32014年在已连续开展4年咸水微咸水灌溉定位试验的基础上进行,试验设置灌溉水盐度和施氮量两个因素,其中灌溉水盐度(电导率,EC1:5)设置三个水平:0.35、4.61和8.04 dS m-1,分别代表淡水、微咸水和咸水三种不同盐度灌溉水类型(分别用FW、BW、SW表示)。施氮量设两个水平0和360 kg ha-1(分别用N0和N360表示)。【主要结果】(1)随着灌溉水盐度的增加,土壤水、盐和铵态氮含量显著增加,但是硝态氮含量显著降低。施用氮肥显著增加土壤无机氮含量。棉花收获后土壤盐分主要积累在60-80 cm土层。土壤铵态氮主要... 

【文章来源】:石河子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领域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1.2.1 土壤氮素转化研究
        1.2.2 土壤硝化作用影响因素
        1.2.3 土壤中硝化/反硝化作用关键酶活性
        1.2.4 参与硝化作用的关键微生物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设置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设计
    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2.3 测试指标与方法
        2.3.1 土壤基础化学指标测定
        2.3.2 植物样品测定
        2.3.3 土壤微生物相关指标测定
        2.3.4 氨氧化古菌和氨氧化细菌丰度和多样性的测定
    2.4 数据分析
第三章 咸水滴灌对土壤无机氮和棉花氮素吸收的影响
    3.1 灌溉周期内耕层土壤水盐及无机氮动态变化
        3.1.1 土壤水分
        3.1.2 土壤盐分
        3.1.3 铵态氮
        3.1.4 硝态氮
    3.2 收获后土壤水、盐及无机氮垂直分布
        3.2.1 土壤水分
        3.2.2 土壤盐分
        3.2.3 铵态氮
        3.2.4 硝态氮
    3.3 棉花氮素吸收和产量
        3.3.1 棉花氮素吸收
        3.3.2 氮肥利用率
        3.3.3 棉花产量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咸水滴灌对土壤硝化/反硝化细菌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4.1 土壤可培养硝化/反硝化细菌数量
        4.1.1 亚硝酸细菌
        4.1.2 硝酸细菌
        4.1.3 反硝化细菌
    4.2 土壤硝化/反硝化过程过程关键酶活性
        4.2.1 羟胺还原酶
        4.2.2 亚硝酸还原酶
        4.2.3 硝酸还原酶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咸水滴灌对氨氧化古菌和细菌丰度及组成的影响
    5.1 土壤潜在硝化势
    5.2 氨氧化古菌和细菌丰度
    5.3 氨氧化古菌和细菌图谱及聚类分析
        5.3.1 氨氧化古菌DGGE图谱及聚类分析
        5.3.2 氨氧化细菌DGGE图谱及聚类分析
    5.4 氨氧化古菌和细菌多样性及相关性分析
        5.4.1 氨氧化古菌和细菌多样性
        5.4.2 相关性分析
    5.5 氨氧化古菌和细菌系统发育分析
    5.6 讨论
    5.7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本文编号:31643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gclw/31643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1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