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业工程论文 >

基于最小二乘法对旋耕后秸秆和土壤位移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2 11:19
  目前,对留茬小麦的田间耕作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利用反旋对其进行耕作,另一种先对其根茬进行灭茬,然后采用正旋耕作。本文针对两种作业方式以及不同的速比,采用同位素示踪法进行试验,并运用最小二乘法对作业后秸秆和土壤位移数据进行处理,最后根据该方法探讨了各速比下两者运动情况以及位移量的变化趋势。反旋作业下,土壤和秸秆位移受机具扰动较大,两者位移变化量分别为30~50 cm和25~55 cm,随着速比增加,土壤位移变化趋势为逐渐递减,秸秆位移变化趋势与土壤基本相同;正旋作业时,土壤和秸秆的位移变化量为30~40 cm和25~55 cm,随着速比增加,两者位移变化趋势均为先减后增。根据最小二乘法推对其位移变化进行线性和非线性描述,由LSD检验可知,纵向的秸秆和土壤位移变化,正旋作业时各速比下均无显著性差异,而在反旋作业时,均为线性递减,速比2是分界点;横向秸秆无论在正旋还是反旋作业,均无表现明显的差异。同理,根据该方法可以推导出未知速比下位移变化方程,从而更好了解秸秆和土壤的分布,以及秸秆腐解后土壤肥力分布状况,进而指导农业耕作和生产。 

【文章来源】:中国农机化学报. 2020,41(10)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及处理
    1.2 秸秆和土壤位移测试方法
    1.3 数据处理方法
2 土壤和秸秆位移量
    2.1 土壤和秸秆位移量分析与评价
    2.2 土壤与秸秆位移量趋势分析
3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正反转旋耕作业的秸秆混埋效果比较[J]. 陈青春,石勇,丁启朔,丁为民,田永超.  农业工程学报. 2015(09)
[2]保护性耕作对农田碳、氮效应的影响研究进展[J]. 薛建福,赵鑫,Shadrack Batsile Dikgwatlhe,陈阜,张海林.  生态学报. 2013(19)
[3]双辊秸秆还田旋耕机试验[J]. 李永磊,宋建农,康小军,董向前,姜洪喆,彭维钦.  农业机械学报. 2013(06)
[4]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和氮素有效性影响及机制研究进展[J]. 潘剑玲,代万安,尚占环,郭瑞英.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05)
[5]水田高茬秸秆还田耕整机设计与试验"[J]. 周勇,余水生,夏俊芳.  农业机械学报. 2012(08)
[6]秸秆还田方式对旱地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解文艳,樊贵盛,周怀平,关春林,杨振兴.  农业机械学报. 2011(11)
[7]SGTN-180型旋耕埋草施肥联合作业机的设计与试验[J]. 李永磊,宋建农,王继承,张军奎,董向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1(02)
[8]稻麦秸秆机械化直接还田几种新机型介绍[J]. 糜南宏,王景阳,姜文荣.  江苏农机化. 2010(02)
[9]正、反转旋耕不同耕作性能的比较[J]. 丁为民,王耀华,彭嵩植.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3(03)
[10]中国特色保护性耕作技术[J]. 高焕文,李问盈,李洪文.  农业工程学报. 2003(03)

博士论文
[1]旋耕—碎茬仿生刀片[D]. 汲文峰.吉林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保护性耕作对麦田土壤微生物特性及理化性状的影响[D]. 王芸.山东农业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1833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gclw/31833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9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