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尺度丘陵区土地精细整治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5 08:42
发掘新增耕地潜力是丘陵区土地整治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针对丘陵区地形的空间差异性,为解决小尺度丘陵区新增耕地数量的难题,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我国中部小尺度丘陵区耕地的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了精细整治的思考;通过新增耕地潜力影响因素分析,以农民的土地经济行为倾向视角,分析了不同驱动力下的演化途径,探讨了新增耕地潜力动态过程;阐述了演化与整治的关系,并研究其精细整治关键技术;选择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涓桥镇普丰村作为小尺度的研究区域,分析了其潜力的特点,确定了其潜力来源,探讨了其潜力演化的动态过程,并对其进行了精细区划;总结了其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微细地形和节约集约的土地整治思考,研究了其精细整治的关键技术,以及精细区划与整治的耦合关系,并提出了相应的Triad整治现场管理模式,结果表明:在小尺度丘陵区,精细整治能够有效增加耕地数量。
【文章来源】: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Detailed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土地精细整治及其新增耕地潜力影响因素分析
2.1 微细地形和精细整治的内涵
2.1.1 微细地形的内涵
2.1.2 精细整治的内涵
2.1.3 土地传统整治与土地精细整治
2.2 小尺度丘陵区新增耕地潜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2.2.1 理论基础
2.2.2 小尺度丘陵区耕地的空间格局特征
2.2.3 小尺度丘陵区新增耕地潜力的基本来源
2.3 小尺度丘陵区耕地潜力驱动力
2.3.1 小尺度丘陵区耕地潜力驱动力系统
2.3.2 小尺度丘陵区耕地潜力驱动力结构及功能
2.3.3 耕地潜力驱动力的缺陷与新增压力
2.4 新增耕地潜力识别
2.4.1 绝对潜力
2.4.2 相对潜力
2.4.3 新增耕地潜力目标
2.5 本章小结
3 小尺度丘陵区新增耕地潜力动态研究
3.1 农民在土地利用中的经济行为分析
3.1.1 土地制度下的农民经济行为
3.1.2 农民土地经济行为的特点
3.1.3 农民土地经济行为目标的阶段性
3.2 小尺度丘陵区新增耕地的演化倾向性
3.2.1 自然要素层
3.2.2 意愿要素层
3.2.3 技术要素层
3.2.4 社会经济要素层
3.2.5 政策要素层
3.3 基于层要素倾向性的丘陵区新增耕地潜力演化模型
3.3.1 模拟耕地演化过程
3.3.2 不同耕地演化路径选择判别
3.3.3 小尺度丘陵区新增耕地潜力演化模型
3.4 小尺度丘陵区新增耕地潜力弹性初探
3.4.1 新增耕地潜力弹性问题
3.4.2 潜力弹性区划
3.5 潜力演化与整治的关系
3.6 本章小结
4 土地精细整治关键技术研究
4.1 精细整治区划技术
4.1.1 精细整治区划的基本要求
4.1.2 精细整治区划要素选择
4.1.3 区划程序与方法
4.2 小尺度丘陵区水田精细剥离技术
4.2.1 小尺度丘陵区水田表土剥离内涵
4.2.2 表土剥离原则
4.2.3 小尺度丘陵区水田剥离规划
4.3 基于空间通达性的田间道路与精细区划耦合设计技术
4.3.1 土地整治中田间道路工程的存在的问题
4.3.2 土地整治区的空间通达性
4.3.3 基于距离度量的“宅—田”通达性评价与精细区划耦合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安徽省丘陵区土地整治项目区实例研究
5.1 数据来源
5.2 研究区域概况
5.2.1 基本自然条件
5.2.2 地形地貌分析
5.2.3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5.3 项目区新增耕地潜力分析
5.3.1 项目区新增耕地来源
5.3.2 项目区新增耕地潜力演化过程
5.3.3 项目区新增耕地潜力测算
5.4 精细整治规划设计
5.4.1 项目区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5.4.2 精细整治区划分析
5.4.3. 精细区水田精细剥离技术实例
5.4.4 通达性田间道路优化设计
5.5 土地整治 Triad 管理模式
5.5.1 土地整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5.5.2 Triad 管理模式基本原理
5.5.3 项目区 Triad 管理模式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相关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加的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北京市密云县耕地整理潜力调查分析[J]. 周厚侠,望勇,徐同英. 安徽农业科学. 2012(31)
[2]北京市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数量提升潜力研究[J]. 陈茜,段建南,孔祥斌,赵晶. 水土保持研究. 2012(03)
[3]基于GIS的丘陵山区可持续耕地整理潜力综合评价[J]. 江一波,胡守庚,刘越岩,王占岐. 中国土地科学. 2012(06)
[4]基于GIS的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耕地地力评价研究——以甘肃省肃州区耕地地力评价为例[J]. 崔增团,郭世乾.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2(01)
[5]低山丘陵盆地区农用地整理潜力分级研究[J]. 王婉晶,陈艳华,黄锦东,邓敏生,伍宏剑. 水土保持研究. 2011(06)
[6]东北地区耕地产能空间分异规律及产能提升主导因子分析[J]. 许妍,吴克宁,程先军,刘霈珈. 资源科学. 2011(11)
[7]基于GIS的广西耕地整治外生潜力分区研究[J]. 任梅芳,童新华,韦燕飞. 安徽农业科学. 2011(30)
[8]不同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下的耕地潜力评价模型[J]. 刘艳芳,孔雪松,邹亚锋.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1(09)
[9]中国污染场地修复的研究进展、问题与展望[J]. 骆永明.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1(03)
[10]水稻田耕整地方法的现状及特点[J]. 李明金,张宝库,陈长海,赵大勇. 农业装备技术. 2011(03)
博士论文
[1]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耦合关系及其模式创新研究[D]. 高明秀.山东农业大学 2008
[2]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产业结构与投资变动研究[D]. 钟培武.辽宁大学 2007
[3]中国耕地资源安全研究[D]. 朱红波.华中农业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巴东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 王洪跃.华中农业大学 2010
[2]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刚性”与“弹性”研究[D]. 戚海英.西南大学 2008
[3]区域性耕地整理潜力评价研究[D]. 姜开勤.西南农业大学 2005
[4]农村土地整理潜力测算方法与实践[D]. 闫东浩.中国农业大学 2004
[5]土地利用规划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D]. 陈丽.山西农业大学 2004
[6]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适宜性评价、模式及政策选择[D]. 高燕.浙江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187332
【文章来源】: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Detailed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土地精细整治及其新增耕地潜力影响因素分析
2.1 微细地形和精细整治的内涵
2.1.1 微细地形的内涵
2.1.2 精细整治的内涵
2.1.3 土地传统整治与土地精细整治
2.2 小尺度丘陵区新增耕地潜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2.2.1 理论基础
2.2.2 小尺度丘陵区耕地的空间格局特征
2.2.3 小尺度丘陵区新增耕地潜力的基本来源
2.3 小尺度丘陵区耕地潜力驱动力
2.3.1 小尺度丘陵区耕地潜力驱动力系统
2.3.2 小尺度丘陵区耕地潜力驱动力结构及功能
2.3.3 耕地潜力驱动力的缺陷与新增压力
2.4 新增耕地潜力识别
2.4.1 绝对潜力
2.4.2 相对潜力
2.4.3 新增耕地潜力目标
2.5 本章小结
3 小尺度丘陵区新增耕地潜力动态研究
3.1 农民在土地利用中的经济行为分析
3.1.1 土地制度下的农民经济行为
3.1.2 农民土地经济行为的特点
3.1.3 农民土地经济行为目标的阶段性
3.2 小尺度丘陵区新增耕地的演化倾向性
3.2.1 自然要素层
3.2.2 意愿要素层
3.2.3 技术要素层
3.2.4 社会经济要素层
3.2.5 政策要素层
3.3 基于层要素倾向性的丘陵区新增耕地潜力演化模型
3.3.1 模拟耕地演化过程
3.3.2 不同耕地演化路径选择判别
3.3.3 小尺度丘陵区新增耕地潜力演化模型
3.4 小尺度丘陵区新增耕地潜力弹性初探
3.4.1 新增耕地潜力弹性问题
3.4.2 潜力弹性区划
3.5 潜力演化与整治的关系
3.6 本章小结
4 土地精细整治关键技术研究
4.1 精细整治区划技术
4.1.1 精细整治区划的基本要求
4.1.2 精细整治区划要素选择
4.1.3 区划程序与方法
4.2 小尺度丘陵区水田精细剥离技术
4.2.1 小尺度丘陵区水田表土剥离内涵
4.2.2 表土剥离原则
4.2.3 小尺度丘陵区水田剥离规划
4.3 基于空间通达性的田间道路与精细区划耦合设计技术
4.3.1 土地整治中田间道路工程的存在的问题
4.3.2 土地整治区的空间通达性
4.3.3 基于距离度量的“宅—田”通达性评价与精细区划耦合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安徽省丘陵区土地整治项目区实例研究
5.1 数据来源
5.2 研究区域概况
5.2.1 基本自然条件
5.2.2 地形地貌分析
5.2.3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5.3 项目区新增耕地潜力分析
5.3.1 项目区新增耕地来源
5.3.2 项目区新增耕地潜力演化过程
5.3.3 项目区新增耕地潜力测算
5.4 精细整治规划设计
5.4.1 项目区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5.4.2 精细整治区划分析
5.4.3. 精细区水田精细剥离技术实例
5.4.4 通达性田间道路优化设计
5.5 土地整治 Triad 管理模式
5.5.1 土地整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5.5.2 Triad 管理模式基本原理
5.5.3 项目区 Triad 管理模式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相关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加的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北京市密云县耕地整理潜力调查分析[J]. 周厚侠,望勇,徐同英. 安徽农业科学. 2012(31)
[2]北京市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数量提升潜力研究[J]. 陈茜,段建南,孔祥斌,赵晶. 水土保持研究. 2012(03)
[3]基于GIS的丘陵山区可持续耕地整理潜力综合评价[J]. 江一波,胡守庚,刘越岩,王占岐. 中国土地科学. 2012(06)
[4]基于GIS的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耕地地力评价研究——以甘肃省肃州区耕地地力评价为例[J]. 崔增团,郭世乾.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2(01)
[5]低山丘陵盆地区农用地整理潜力分级研究[J]. 王婉晶,陈艳华,黄锦东,邓敏生,伍宏剑. 水土保持研究. 2011(06)
[6]东北地区耕地产能空间分异规律及产能提升主导因子分析[J]. 许妍,吴克宁,程先军,刘霈珈. 资源科学. 2011(11)
[7]基于GIS的广西耕地整治外生潜力分区研究[J]. 任梅芳,童新华,韦燕飞. 安徽农业科学. 2011(30)
[8]不同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下的耕地潜力评价模型[J]. 刘艳芳,孔雪松,邹亚锋.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1(09)
[9]中国污染场地修复的研究进展、问题与展望[J]. 骆永明.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1(03)
[10]水稻田耕整地方法的现状及特点[J]. 李明金,张宝库,陈长海,赵大勇. 农业装备技术. 2011(03)
博士论文
[1]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耦合关系及其模式创新研究[D]. 高明秀.山东农业大学 2008
[2]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产业结构与投资变动研究[D]. 钟培武.辽宁大学 2007
[3]中国耕地资源安全研究[D]. 朱红波.华中农业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巴东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 王洪跃.华中农业大学 2010
[2]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刚性”与“弹性”研究[D]. 戚海英.西南大学 2008
[3]区域性耕地整理潜力评价研究[D]. 姜开勤.西南农业大学 2005
[4]农村土地整理潜力测算方法与实践[D]. 闫东浩.中国农业大学 2004
[5]土地利用规划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D]. 陈丽.山西农业大学 2004
[6]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适宜性评价、模式及政策选择[D]. 高燕.浙江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1873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gclw/3187332.html